疾病介紹
進行性核上麻痹為在中老年時起病的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本病常累及錐體系、錐體外系、小腦、腦幹等部位,在此廣泛病變的基礎上,再加上以眼肌活動障礙為特徵,故屬於帕金森疊加綜合徵的範疇。本病的眼肌活動障礙主要表現為眼球垂直活動受限,即上下不能活動,有時隨疾病發展可影響到其他方向的活動。其錐體外系病變表現主要是近中線的肌群強直,尤以頸強直較為顯著,震顫相對輕些。在上述症狀的基礎上,還可出現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痙攣步態、言語不清、吞咽困難、假性球麻痹、四肢腱反射亢進、伸跖反射陽性等。
病理原因
神經纖維分布錯亂(Hirano球型),顆粒空泡變性,Purkinje細胞軸突偶有破壞。基底神經節、腦幹、小腦內神經細胞消失,神經纖維膠質增生伴神經細胞消失和纖維分布錯亂,各神經傳導束脫髓鞘變性,黑質和下丘腦核小囊形成,周圍血管反折。
病狀原因
可能為變性疾病或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在一定程度上可與Lhermitte綜合徵、Creutzfeldt-Jakob綜合徵、Hirano震顫-痴呆綜合徵以及神經原性色素缺乏綜合徵的皮質變性重疊,且不能根據其臨床表現或解剖變化加以區別,因而目前把這些綜合徵歸為同一類的綜合徵。
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51~60歲男性,隱襲起病,逐漸加重,於發病後2~3年內出現下列症狀。
1.精神症狀:逐漸出現性格改變,記憶力減退,智慧型衰退,很少至嚴重痴呆。
2.核上性眼球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眼球垂直運動障礙。最早為向下注視障礙,繼則發生上視運動困難,最後不能水平運動,眼球同定於正中位,瞳孔多縮小,對光反射存在。輻輳反射障礙,呈玩偶眼現象。
3.錐體外系症狀:頸部肌張力障礙為本病重要症狀。出現頸部過伸、仰臉、下頦突出的特殊姿勢。頭頸部和軀幹肌肉明顯強硬,四肢較輕,面部表情刻板,皺紋加深,步態不穩,平衡障礙,轉身時容易向後方倒傾,但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多正常,一般不出現震顫。
4.假性球麻痹:表現為構音障礙,吞咽困難,下頜反射增強,腱反射增強,可出現病理反射。可有各種非恆定的小腦和錐體束症狀和體徵。血液、腦脊液和腦電圖等檢查無異常。氣腦造影和CT可見腦室輕度擴大。
相關檢查
1.腦脊液檢查
可發現約1/3的患者CSF蛋白含量增高。
2.腦電圖
約1/2的患者腦電圖出現非特異性瀰漫性異常。
3.頭顱CT檢查
可見大腦萎縮,MRI檢查可顯示中腦及腦橋萎縮,伴第三腦室後部擴大,顳葉前部萎縮;T2WI上部分患者可顯示殼核低信號。
診斷鑑別
診斷標準
PSP的診斷標準為:中年或中年後起病,向上或向下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伴至少有下列5項中的2項:
1.對稱性運動不能或強直,近端重於遠端
2.假性球麻痹(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
3.頸部體位異常,尤其頸後仰。
4.額葉綜合徵(智力遲鈍,強握和模仿動作)。
5.對左鏇多巴反應欠佳或無反應Parkinson綜合徵。
鑑別區分
應與早老性痴呆、小腦變性、Parkinson綜合徵、Alzheimer病及Creutzfeldt-Jacob綜合徵鑑別。
治療方法
治療
無特效療法。複方多巴、DR激動藥、金剛烷胺對PSP早期的肌強直、動作徐緩、步態障礙有一定改善作用(對眼球運動障礙毫無作用),但療效短暫。其他藥物如培高利特、麥角乙胺等的療效與上述藥物相似。複方多巴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左鏇多巴最大劑量可達800mg/d。金剛烷胺的推薦劑量為100mg/次,2次/d,口服。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美西麥角(美舍吉特)及賽庚啶等對PSP的運動和吞咽功能有輕度改善作用,對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有一定作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改善眼瞼痙攣及其他局灶性肌張力障礙,但對頸過伸無效。尚應採取一定措施以防止患者跌倒;早期有吞咽困難者,應予柔軟或糊狀飲食,晚期患者則應留置鼻胃管以防吸入性肺炎。
預後
本病存活期1~20年,平均約5.6年。早期出現跌倒、尿失禁、肌張力障礙者存活期短,以震顫為主要表現者存活期長。發病年齡、性別、早期出現痴呆、垂直性核上性凝視麻痹或軀幹強直不影響預後。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肺炎,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如肺動脈栓塞、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腎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