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與進攻式市場策略一樣,進攻式公關也經常被一些企業所運用。在某些立場強硬、鬥志旺盛的企業中,對於媒體的指責或負面報導,往往採取的就是這種毫不示弱的進攻式反擊。但事實上,這種進攻式的公關方式,在當下中國媒體環境中,實在是凶多吉少。由於中國特殊的人文環境,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輿論監督的角色,絕大多數的民眾相信媒體報導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媒體在民眾心目中有很高的公信力,對於大多數中國民眾來說,媒體的定調是權威的、客觀的,媒體的立場是代表著民眾利益的,媒體眼中的企業或產品是好是壞,在潛意識上對民眾的看法有決定性影響。
對於企業而言,採取進攻式公關危險之處就在於,企業表面上是高調與單一媒體對抗,其實是在與更廣泛的民意進行對抗--在傳播的主權掌握在媒體手中的情況下,社會民意的牽引幾乎完全由媒體所把控。正因如此,企業的進攻式公關往往顯得悲壯而孤單。
案例
富士康事件
在2006年的危機公關事件中,最具爆炸性的代表事件莫過於富士康事件。《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台灣富士康科技集團在廣東的工廠存在工作條件惡劣、工人工作逾時、工資低廉等現象,富士康危機開始爆發。
案例評解
邏輯分析:純粹從新聞報導的角度看,《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的富士康勞工問題有多大的關注度。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廣東又是中國加工廠最集中的地方,無數的台資、港資、外資代工企業雲集於此,像富士康這樣的工作境況哪一家不是大同小異?但是,富士康面對媒體的負面報導憤然而起,不是採取溝通協商的方式進行危機處理,而是採用了進攻式的公關--不僅對記者提起抗訴,而且還提出“史上最牛”的天價索賠。這等於給原先的負面報導延續創造另一個負面報導的索材,無數原先作壁上觀的媒體的興奮點一下子被提到了高點--鋪天蓋地而來的新聞追蹤使“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報導一下子名揚全國,許多原先並不關注、抑或說關注度並不高的公眾現在都將眼光投向了富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