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店清真寺

造店清真寺

公元(1935---1937)年教長馬文龍阿訇(祖籍造店村人) 公元(1937---1950)年教長馬伯鱗阿訇(祖籍造店村人) 公元(1958---1960)年教長程雲海阿訇(祖籍造店人)

焦作造店清真寺簡介

悠久歷史

在太行山下,山陽古城的西南郊,有一個穆斯林聚居的村莊_------造店村.
這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村北是寬闊平坦的新濟[新鄉==濟源]公路,村南是直達山西鄭焦晉高速公路,村西是焦溫[焦作==溫縣]高速公路,村東與全國十大考古文化遺址(公元1999年被《中國文物報》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周時代的府城為鄰.這裡距離繁華的焦作市區僅僅有幾公里的路程。
古往今來,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一代代信仰伊斯蘭虔誠的穆斯林同胞.(現在全村全部是穆斯林)。
他們以虔誠的信仰.堅強的意志.寬闊的胸懷.勤勞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質,紮根在這邊肥沃的土地上.在悠久的歲月里,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敷衍.為了交流同時也為了他們人生精神需要------他們興建了清真寺,穆斯林的心臟跳動起來了。

名字由來

據史籍記載:
早在公元1831年(民國20年)前後,造店村仍稱為“造甲店”。 在 《修武縣誌》、《河內縣誌》書中,均記載有:
此村古有一條通往懷慶府(今沁陽)、懷寧(今修武縣)東西官家大道。周武王伐紂,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朝月山,都經過此村。據傳說:早因在此官路上,開設了留住過客的店鋪,並給官家造甲(即武官和士兵的服裝),因而取名為“造甲店”。解放前後,因公路改至村北二里處,原官路過往行人漸稀,不再被多數人關注,人們簡便口語,造甲店變成“造店”了。
處在半丘陵地區的造店,現屬於朱村公社(中站區府城辦事處)所轄,北與店後,(因在造甲店北而取名)為鄰,東與古雍城、府城接界,南與北敬村相望,西與南朱村接界。全村均為回民,解放初期,曾是“回族自治鄉”;造店(造甲店)舍建築呈東西走向.官道由村西延伸到村的東北角.村西頭有一座清真寺.寺門口有客棧.飯鋪,當年生意興隆.村東北角有幾個大的車馬店,過往行人在此住宿,當年山西人來河南做生意,或河南.山東一帶的人到山西拉煤,這裡是必經之路.
造甲店原系修武縣管轄,在1950年歸焦作管轄後改名造店.
此村北古有一條北起太行山,南入運河的季節性的大石河,據史籍所載;公元1900年夏秋時節,山洪暴發,造甲店和府城一帶“平地三尺余”。

建寺歷史

造店村和清真寺的歷史淵源,可靠的資料是幾塊[文革]中倖免遇難的碑記,古蹟、文物等已蕩然無存了。曹家立於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的《增創清真寺大殿碑記》載“經云:吾教以禮拜為本,而禮拜以地址為先。余村之清真寺,數百年來風剝雨蝕,殿宇業已禿壞,且生齒日繁,齋穆之日,人稠地狹,前途幾難進步。余先父子正公,先兄儀齋公嘗倡此舉,惜和者寡,又為村事所阻年事限,以至停議迄今。曹風揚風梧二兄弟又與村中諸君子商議再三。約言,余家創大殿五間,其他(它)工程村人共修。於是余兄弟率子孫共創此殿。又於其他(它)禿壞者補之茸之。豈敢謂繼先志述先事,亦聊為提倡。庶免地址狹鎰,而報主恩千萬一也,時值工竣,勒諸石珉,以重不朽雲。楊老阿訇泰貞督工......文中“數百年來”之說始於何代?
據造店曹家後世孫曹守經於明朝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立碑石記載,曹高(始)祖曹公相傳於明成化晚{初}期二十年(大約1485年左右)自山西洪洞縣遷徙來定居是也,迄今已傳十九代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山西洪洞縣回族人曹太榮一家四口遷到焦作造甲店(造店),成為焦作(懷慶府)一帶最早的伊斯蘭教信徒之一居住地.
順治六年(1649年)清朝政府為防止回回人民的反抗,將山西洪洞縣、在此之後的幾百年中.沁陽大郎寨、孟縣桑坡、博愛縣陽邑等地的一部分回回農民遷入焦作造甲店。在此之後的幾百年中,博愛縣大新莊、武陟小麻村、王李莊、圪壋店、老德寨、輝縣及甘肅的一些回民農民也相繼遷入造甲店(造店).(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近50年間,這樣大規模的移民,前後竟有18次!涉及8000餘姓氏,上萬個家族,包括漢、蒙、回三大民族。)
造店村中望族馬家氏慶祥、慶和兄弟二人於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為其始祖母所立碑石刻有:“高祖有堯公,原籍河內縣大郎寨,早逝世,高祖母丁孺人母子五人遷居於此,云云。”時間大約於清康熙四十五年---五十二年間(約公元1706----1713年),迄今已傳人十二代了。
相傳村中拜家最先定居造店。故而推測,造店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成化末年至明弘治初期(約1490年左右)。
據《修武縣誌》載:造甲店村在1931年時,有222戶,男性680人,女性596人,共1276人。村上有姓馬、曹、丁、閃、買、沙等姓,其中姓曹的已傳18代,35戶,328人,此姓是由山西洪洞遷來的,後遷至武陟丁(王)理莊、沁陽城西關、清化鎮西關(今博愛縣)等地;姓馬者,已傳8代,83戶,642人,是由沁陽縣大郎寨遷來的。現在,全村已有829戶,4175人,耕地2740畝。
造甲店原系修武縣管轄,在1950年歸焦作管轄後改名造店.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造店有穆斯林,到公元2008年以有616年的歷史了.在616年的歷史長河發展中有最初的一家四口人到現在的穆斯林有8000左右!清真寺發展

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眾所周知,大凡有一定數量的穆斯林在某地定居,他們就馬上把創建清真寺事宜提到議事日程,穆斯林就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可以說是當作自己的當外務之急,同樣也是一種普遍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以說凡是有回回或其他各族穆斯林居住的村鎮都有清真寺,當然(造甲店)造店也不例外.
為了禮拜和與信仰息息相關的事務,在明朝初期,造店曾建與一座清真寺,當時僅有寺房三間,只能容納十幾個教徒做禮拜.隨著穆斯林的人數的增加,在明代萬曆五年(公元1577),時任教長的程文榮阿訇、社首馬文斌、曹風周主持下在造店西又建一座清真寺,當時已初具規模.公元1916年,在教長楊太貞阿訇的主持下,對清真寺又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擴建後的清真寺占地八畝,有房屋96間,約1700平方米。後又經例任教長擴建,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格式.
公元1982年清真寺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到1995年清真寺的建築全部結束.
公元2008年清真寺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和大殿的整修.在2008年的齋月前全部結束.

歷任教長

(僅有資料記載)
1 公元1577年教長程文榮阿訇
2 公元(1898---1910)年教長王寶雲阿訇(原籍安徽亳州人又叫王四阿訇)
3 公元(1911---1921年教長楊泰貞阿訇 (原籍孟縣桑坡人)俗稱楊四少阿訇、河南阿訇王
4 公元(1922---1930)年教長冶真魁阿訇(原籍青海巴顏縣人)
5 公元(1931---1934楊振貴阿訇(祖籍河南舞陽北舞都村人)

6 公元(1935---1937)年教長馬文龍阿訇(祖籍造店村人)
7 公元(1937---1950)年教長馬伯鱗阿訇(祖籍造店村人)
8 公元(1951---1953)年教長買明道阿訇(祖籍武陟小麻村人) 成達師範畢業
9 公元(1954---1957)年教長李希章阿訇(祖籍封丘海莊人)
10 公元(1958---1960)年教長程雲海阿訇(祖籍造店人)
11 公元(1962---1968)年教長曹世勛阿訇(祖籍造店人)
12 公元(1969---1987)年教長馬慶朝阿訇(祖籍造店人)
13公元(1988---2001)年教長沙廷禎阿訇(祖籍平頂山市廟侯村村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