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通雲峰,位於洋口鎮境內,距縣城15公里
別名
博山:古名通雲峰
景觀概況
博山的自然景觀有二十多處,其中以動物形態定名的有:九龍戲珠、伏虎長嘯、虎岩奇觀、九龍潭等;以佛教名稱定名的有:梵王峰、帝釋峰、禪那窟、圓通石等;以景色行姿定名的有:玉蓮花姿、金山風光、碧波漾翠、山泉清韻、筆架遺風、雨岩古洞等;以民間傳說定名的有:木魚鎮妖、臥虎聽禪等。
另建有博山寺。
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於洋口鎮博山村,距縣城15公里。
博山寺位於江西省廣豐縣河北鄉博山村,廣豐縣城西去15公里。博山寺周圍山巒疊翠、林谷幽深,泉石清奇。古時,此處石峰雲起、曲洞回圖、長林緬邈、古樹參天、殿閣巍峨、香菸飄渺、晨鐘暮鼓,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剎,有“天下第二叢林之稱”,聞名國內外。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始建於唐同光年間(923年――925年)
,明隆慶間毀於火,萬曆間重建,天啟元年建成大殿、藏經閣、法堂、禪堂 等12棟24廳,鑄成大銅佛、銅香爐、銅鐘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銅鐘,據說用 了3萬6千斤赤寶銅。至1952年,寺內還保存有31間樓、殿、堂屋,面積1104平方米。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晚年閒居時,在博山建“稼軒書舍”,讀書於此,吟詠頗多,寫詞十多闋。明代呂夔、夏尚朴,清代傅宏彪、夏顯煜、徐光祚、劉堯裔、楊丕烈、劉梓等均有游博山寺詩文留傳於世。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能仁禪寺”四字位於山門,博山能仁禪寺以其曹洞博山一系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地位,現為江西省重點開放寺廟之一。
宋、元、明、清各代,博山寺歷經滄桑,時有興衰。淳熙九年(1182)辛棄疾遭讒罷官,流寓信州上饒、鉛山,常來往於博山寺,飽覽博山的山光水色,寫下與博山寺有關的詞作十一首,並應寺內長老之請,為博山寺作記。於寺旁築“稼軒書舍”。從此,該寺名揚海內。
萬曆三十年(1602),慧經法嗣弟子元來禪師來到博山,在廢墟旁結茅以居、過著清苦生活。由於他佛學知識淵博,在博山竭力傳授曹洞禪法,提倡淨雙修,一時宗風大振,“四方衲子、趨赴台鶩”,紛紛舍緣贊助,使準落多年的古寺又趨興盛。至天啟元年(1621)建成了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東西禪堂、廚房、倉庫等。還特別建造了安樂堂,以安頓老弱病殘和尚。這時期,山寺建築群計有十六棟廿四廳。後鑄成釋迦牟尼銅佛、韋陀銅佛各一尊,銅寶鼎香爐一座尚未禎年間又鑄銅鐘一口。至今民間流傳“廣豐窮雖窮,有三萬六千赤寶銅”的民謠。
元來禪師開發博山廿九年,使之成為江南名剎,其建築之宏、田產之豐、僧侶之眾、香火之旺、厚施養眾甲於天下。靈山法會少師張瑞圖曾題書“天下第二叢林”。元來禪師創立的曹洞博山一生活費,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寺院重修。省佛教協會會長、東林寺方丈果一大各尚、省政府宗教事務領導同志等先後來過博山。香港寶蓮寺方丈聖一大法師為該寺修復贈送金箔。日本僧人永井政之亦來博山尋根問祖。
文革期間,博山寺遭受重創,殿堂被毀,佛像銅鐘焚毀俱盡,經典法器洗劫一空。值得慶幸的是,廣豐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修復博山寺。如今,博山寺新建成殿宇廳堂10多間,鏤金佛像幾十具,趙朴初先生還為禪寺題名 :“能仁禪寺”,博山古剎又重現了昔日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