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社會學去思考

通過社會學去思考

《通過社會學去思考》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於2002年9月出版、傑出的社會學家齊爾格特·鮑曼撰寫的闡述了社會學思想的巨著。該書通過對於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的不可言說的假設和希望的檢驗,闡述了從個人主義和社區到文明和現代性。在通過勾畫了社會學主要關心問題的過程中,他也提供給讀者一系列的通過社會學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他的洞察力應該可以鼓勵讀者在一個達到更加好的理解人類的願望和目的的多極性的目標的之下來探索我們 自己的社會生活。當然, 這也能夠作為一個嚮導來引導讀者進一步的,系統的對社會學進行研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幾乎每個人都感到他是一個特殊的社區中的一部分或者被排除於這個特殊的社區之外。幾乎每個人都 面臨著關於生活在哪裡和怎么樣生活的困難的選擇。幾乎每個人都處於愛的情感中,或者是想要得到愛。通過對於上述的,得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的共同的經歷的討論,齊爾格特。鮑曼在這本書時提出了一個清晰的和令人感興趣的對於以下的問題的入門的介紹,即通過社會學去思考意味著什麼。

即使這本書最初是打算來為那些對社會學略知一二,甚至於是一無所知的讀者而寫的。它同樣的被推薦給那些對於這個學科相當的熟悉的學生們來閱讀。與眾多的入門性的教材不一樣 ,它不是羅列了一個概念和理念,而是,一個高度的個人化的和很耐讀的著作。鮑曼發現社會學是非常有趣的和顛覆性的,希望讀者也如此認為。

作者簡介

齊爾格特·鮑曼,是一位傑出的社會學家,以他近來在現代和後現代的社會學理論中的工作而聞名於世。他獲得過1989年度的歐洲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的AMALFI獎。主要代表作為《通過社會學去思考》。

媒體推薦

緒言

社會學何為

每個人都可以用各種方式想像社會學,其中最簡單的一種就是想到圖書館裡的一排排長長的書架,上面密密匝匝地擠滿了書,所有書的標題或副標題或者目錄里都有一個“社會學”的字眼(這正是圖書管理員把它們放在這些書架上的原因)。這些書都標有作者的名字,作者們自稱為社會學家(也就是說,在教師或研究員正式頭銜中,他們被劃為社會學家)。當人們想起這些書及其作者時,就會同時想起在教授和實踐社會學的漫長歲月里所積累的知識。於是,人們把社會學看做是傳統思想的匯集——即一定數量的知識,所有初學社會學的人,無論他們是想成為實踐的社會學家還是只想利用社會學可能提供的東西,他們都必須吸收、消化這些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化為已有。或者,更進一步而言,人們可以用一種含有不斷匯集新鮮事物的方法想像社會學(至少,新書總是不斷地添加到書架上),把社會學看做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活動——一個興旺發達的事業,不斷地用新鮮的經驗檢驗那些公認的智慧,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加和改變積累的知識。

這種對社會學的思維方式似乎是自然的,顯而易見的。至少,這是我們對於諸如“X是什麼”這類問題的必然反應。比如,如果有人問我們“獅子是什麼?”,我們就會把手指指向動物園籠子裡的一隻特定的動物,或是指向書中的一張圖片。如果一個不會說英語的人問我們“pencil是什麼?”,我們就會從口袋裡拿出一隻鉛筆給他看。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我們都試圖尋找並指出特定的詞與物的關係。我們視詞為指涉物體、代表物體;每一個詞都給我們指出一個具體的物:一個動物或是一個書寫工具。找出問題中的詞所指涉的物(也就是說,找出該詞的指涉物),是對原初問題的正確而有用的回答。一旦我們獲得了這一答案,我們就知道如何

運用在此之前還不認識的一個詞:在什麼條件下,在何種前後關係中,有關什麼。我們談及的這一答案教會我們如何運用一個給定的詞語。

但是,有關物體本身的知識,這個答案沒有告訴我。它只是向我指出我說談及的詞的指涉物。我由此只知道這個物體像什麼,在以後,我能認出這個物體就是那個詞所代表的物體。因此,可以看出,這種用手指的方法所教給我的知識有很多局限性——並且是十分狹隘的局限性。在知道了這個詞所指涉的物體後,我可能立刻要問下一個問題:“這個物體的特徵是什麼?它在哪些方面與別的物體不同,使得人們有理由用一個與其他詞不同的詞來指涉它?”這是一隻獅子,這不是一隻老虎。這是一支鉛筆,這不是一隻鋼筆。如果稱這個動物是獅子是對的,而稱它是老虎是錯的,那么,一定有某種東西是獅子所有而老虎所沒有的(這種東西使得獅子成為老虎不能成為的東西),一定有某些差異把老虎和獅子區分開來。我們只有找到了這些差異,才能了解獅子真正是什麼——這種了解完全不同於我們了解“獅子”這個詞所代表的物是什麼。

因此,我們對有關社會學問題的初步回答不能完全滿意。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在我們確信“社會學”代表了特定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同時又豐富這些知識的特定的實踐之後,我們現在必須進一步質疑社會學知識及其實踐。對於社會學及其實踐而言,是什麼使它們成為獨特的“社會學的”?是什麼使它們區別於其他的知識,區別於其他運用並創造知識的實踐活動?

……

目錄

致 謝

緒言 社會學何為

第一章 自由與依賴

第二章 我們與他們

第三章 陌生人

第四章 集體和個體

……

文摘

書摘

多虧了這些知識,我才因此而無憂無慮,不必到處尋找正當酌事情來做。我受這些知識的支配,但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這是因為,我在接受這些知識的大部分基本概念時,正是懵懵懂懂的學齡前期。因此,回想我的經歷或我自身的記憶,我幾乎無法說明我是如何獲取那些知識並使之浸潤於我的個人經驗和記憶之中的。幸虧我忘記了緣由,這些知識才得以確立下來,並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控制我,而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知識是“天然”的東西,很少想要質疑它。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是如何產生,又如何由群體“提出”的呢?要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必須參考心理學專家和社會學專家的研究結果。當我查閱這些結果時,我感到這些結果常常令人不安。那些看起來顯而易見、理所當然的東西不過是許多信念的集合,這些信念只不過有一個支持它們的群體的權威。

也許,在幫助我們理解群體標準內在化這個問題上,沒有誰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mead)所做的貢獻大。為了描述獲取社會生活重要技能的過程,米德常用一些他自己創造的概念,其中最著名的概念就是“主我”和“客我”。這兩個概念代表自我的雙重性,即自我分裂出來的兩個部分:一個是外在的部分(更準確地說,就是被人看做是來自外部、來自它周圍的社會的那一部分,呈現的形態為需要滿足的要求和被學習的榜樣),即自我中的“客我”;另一部分即“主我”,是自我的內在核心,所有外在的社會要求和期待都要經過“主我”的細察、評價、推斷和理解。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群體所起的作用是

由“客我”這部分完成的。兒童意識到,他們受到關注、評價甚至責罰,他們被鼓勵按一種特定的方式表現,如果他們的表現違反了規定的方式,就會被推進規定的範圍內。這些經驗作為兒童對於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的一種映像,積澱在兒童逐漸成熟的自我中。顯然,他們——他人——有辦法區分正當行為和不正當行為。他們贊成正當行為,懲罰背離行為準則的錯誤行為。對於獎懲的記憶逐漸合成為對規則——什麼是他人期待的,什麼不是他人期待的——的無意識認識,成為“客我”。即自我對於他人對自我的映像的映像。此外,“客我”中的他人並不是隨便什麼地方的任何一個他人。從兒童接觸的人群中,有一些人被自我選出來作為重要的他人,重要的他人的評價和反應比其他人的更重要,自我對這些評價和反應的感受更持久或更強烈,因而,這些評價和反應所起的作用也更有效。

從上面的論述中,也許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