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通草、王不留行、葵子、茅根、桃膠、瞿麥、當歸(去蘆,洗)、蒲黃(炒)、滑石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用量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
清熱利濕,化瘀通淋。
主治
諸淋。
方義
小便滴瀝而澀痛名之曰淋,多為腎與膀胱,尿道病變,治療方法以疏通氣滯,流利小便,清解邪熱為主,本方採用通草色白而氣味廿淡清輕,能上行泄肺之熱閉,宣其上竅,則下竅自利。葵子滑潤、通尿,滑石滑利尿道,上三品加石韋名通草飲子,方載普濟,治熱氣淋澀,小便亦如紅花汁者。茅根甘寒,最能清血中伏熱,利尿,為消渴、黃疸之良藥,王不留行走而不守,為治淋之妙品,瞿麥瀉熱利尿,蒲黃止血淋,桃膠治石淋。如方中增入地龍蠕潤管道更佳,桃膠為和血潤竅上品,但因用者少,藥店亦不備貨,宜以桃仁阿膠代之。
附方
名稱:通草湯
組成:通草、甘草、滑石各二兩,葵子三分
用法:上以水三升,煮六合,二百日兒服半合,日三夜一服
主治:小兒小便不通
出處:《幼幼新書》
名稱:通草湯
組成:通草三兩,生蘆根(切)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
用法: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隨意便稍飲。不愈更作,取愈止
主治:傷寒後嘔噦,傷寒胃熱嘔逆
出處:《外台》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東醫寶鑑》:“通草湯,治五淋;通草、葵子、茅根、桃膠、瞿麥、當歸、蒲黃、滑石、王不留行各一錢,甘草五分;上銼,作一貼,入姜五片,空心,水煎服。”
中藥方劑之通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