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孩子才會聽

這樣說孩子才會聽

《這樣說孩子才會聽》作者為(美)費蘭,于海生翻譯。本書主要講解兒童的心理,糾正父母教育小孩的方法,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父母稍微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就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這樣說孩子才會聽》是一本家庭實用型教育課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孩子“不聽話”,到底是真不聽話,還是假不聽話?如果把錯誤完全歸咎於孩子性格頑劣,那顯然對孩子是有失公允的。孩子的“不聽話",更多是因為“集中力”緣故。我們必須要分析事物的病灶,因為孩子太容易受到眼前或者外界事物的影響跟者誘惑,而遺忘偏離父母給孩子所傳達的意念,有些孩子天生多動,就是過度容易接受外界的影響,時刻隨著環境變化而把思維精神引導到多變的現實狀態中。本書科學地論述了“孩童多動症”的根源以及思維引導方法,幫助父母重新用新方法幫助孩子提升精神力量,控制自己的思維,加強”集中力“

作者簡介

托馬斯·費蘭,國際著名兒童教育家,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和“多動症”研究。費蘭博士是美國廣播和電視頻道的“座上客”。從1972年起,他躬身實踐,將“魔法1-2-3”加以推廣。他還是位臨床心理學家,另外著有:《走過你的青春期》、《都是“多動症”惹的禍》、《孩子自尊的革命》、《孩子的哭泣:“我什麼都不是”》等。

目錄

開篇 作為家長,你幸福嗎?

第一部分 理性思考對孩子的教育

第一章 孩子不是“小大人”

第二章 兩個最大的誤區

第三章 魔法來了

第四章 “消極行為”和“積極行為”

第五章 基本的交流

第二部分 制止孩子的“消極行為”

第六章 孩子搗亂怎么辦

第七章 解答父母的20個疑問

第八章 如果是在公共場合,你會怎么辦?

第九章 如何解決3種“典型問題”?

第三部分 別指望孩子感謝你

第十章 孩子的六種“較勁策略”

第十一章 魔法1-2-3:現場目擊

第十二章 孩子的問題似乎嚴重了

第四部分 激勵孩子的“積極行為”

第十三章 7種“積極行為”策略

第十四章 “寶貝,你該起床了!”

第十五章 三大戰略,讓孩子愛上整潔

第十六章 餐桌風雲

第十七章 “別溜達了,快去做作業!”

第十八章 睡覺可不簡單!

第十九章 家庭會議

第二十章 有時,沉默是金!

第五部分 密切你和孩子的關係

第二十一章 孩子的自尊

第二十二章 過度教育

第二十三章 “愛”和“表揚”

第二十四章 真正的魔法:“一對一”地相處

第二十五章 學會聆聽

第二十六章 新生活即將開始!

媒體評論

我有一個4歲的女兒,父女朝夕相處,而且這本書我看了三遍,所以有一定的發言權。我十分贊同書里的觀點“孩子就是孩子,千萬別把他們假想成是欠缺知識的小大人”。我們做父母的總是犯這種錯誤,認為孩子能體諒大人,他們只是缺少足夠的知識和道理,其實,這根本不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有天,我的寶貝女兒從幼稚園回家,一進門發現媽媽不在,非要找媽媽,越哭越厲害。可媽媽有重要的應酬回不來,我決定帶孩子去見她。可路上,孩子又說要吃麥當勞,我說: “寶貝兒,接了媽媽,我們三個人一塊兒去。”小東西滿口答應。可當我們趕到,媽媽已經為了女兒取消應酬回家去了。我們先進了麥當勞,這時媽媽打來電話和女兒說話,小東西卻只是全神貫注地吃薯條,根本不理媽媽,剛才的想念蕩然無存。可你能因為這個就說,孩子不愛媽媽,孩子更愛薯條嗎?可見,認為孩子有成人的思維,或者用成人思維來看她,那就大錯特錯了。

——北京讀者

吉林文史出版社總編,您好。我是一位遠在巴西的華人,我有一個6歲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聽說《1-2-3MAGIC》出了中文譯本很高興,這本書在西方國家名氣很大,自1996年至今一直暢銷不衰。我曾經買過它的英文版,可是畢竟不是母語,理解總是不到位。最近,我聽國內的親友說大陸已經出版了簡體中文版。我覺得貴出版社為中國父母辦了一件大好事。雖然作者費蘭博士是美國人,但他的書卻對中國家庭十分適用,無論他們生活在世界哪裡。我和妻子迫切需要這本書的指導。萬分感謝!

——一位巴西華人

這絕對是本好書!我是一名國小老師,幼師畢業後做過三年的幼教工作。這個絕對實用,我推薦給我的朋友和同事。

——讀者

我兒子3歲半,非常調皮,說不清道理時,我就數1,2,3。非常管用,沒想到這還有理論依據。

——湖南株洲讀者

書摘插圖

第一部分 理性思考對孩子的教育 第一章 孩子不是“小大人”孩子終歸是孩子!有些父母和教師的頭腦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成見——“孩子”就是“麻煩”的製造者,甚至稱得上是“麻煩機器”。成年人沉痛而無奈的心情溢於言表。不過,這樣的結論,多少帶有一種殘忍的意味。這其實是一種偏見,堅持這樣的偏見,只能導致家長和孩子之間“代溝”更深。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是因為成年人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大人一廂情願地認為:孩子就是“小大人”。他們能夠體諒大人的苦衷;他們凡事講道理,決不會自私自利;他們的智商和理解力與成年人沒有多少不同——他們都是“小大人”。有了這種想法,大人的要求就變得離譜了:無論什麼時候,一旦孩子的言行有什麼問題,或對大人的安排不肯“服從”,那一定是因為他們像大人一樣,僅僅因為知道的太少了,信息量不足,而非自我管理能力不夠。

這種想法是荒謬的。然而,相當多的成年人不約而同、想當然地把孩子看成“小大人”!過高的期待,對孩子而言就是不公平,這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構想一下這樣的情形:你有個8歲的兒子。放學回家後,他就不停地捉弄妹妹。你實在看不下去了,打算徹底制止兒子的搗亂行為。你會怎么做呢?

假如兒子果真是“小大人”,你只需在他身旁坐下來,平靜地注視著他,就像注視一個“小號”成年人一樣。你語重心長、條分縷析地向他解釋為什麼不應該捉弄妹妹,因為這是一種惡劣的行徑,“為人所不齒”。你的話音剛落,兒子的神情不禁有幾分驚訝。孩子的表情讓你得意起來,於是你趁機拋出了三個“黃金定律”:第一,惡作劇的行為,容易對妹妹造成傷害;第二,你快被他氣瘋了,這意味著你也受到了他的傷害;第三,如果別人也這樣對待他,他將會有何感受?你的兒子看著你,神情愧疚。你持之有據的闡述,讓他震驚得說不出話來。結果他長嘆了一聲,臉色竟突然間明朗起來:“老爸,您說得對極了!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此後,他痛改前非,一掃過去的“惡習”。

這是多么理想的結局!

遺憾的是,這不過是美妙的構想!原因在於: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終歸不是“小大人”!可是,許多成年人相信:“小大人”這一前提合情合理,用不著懷疑。正因為大人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規範孩子的行為時,他們才幹篇一律,完全依賴講道理的方法,不厭其煩地向孩子灌輸各種理論。可是大多數時候,父母好言勸說,不起任何作用。最後,大人們全都患上了“交談一勸說—爭吵—喊叫一責打”的“親職教育綜合徵”。譬如,你的女兒不聽話,你苦口婆心地加以規勸。但折騰了半天,她根本就不理睬你,甚至沒有正眼瞧你。這回你可真的急了!你提高了嗓門,開始跟女兒爭吵。這哪裡是你的初衷!因為你被氣壞了,便索性揍了她一頓!

事實上,90%以上的父母對孩子大聲斥責,乃至實施體罰,僅僅因為理屈詞窮,顏面掃地。父母控制不了情緒,於是大發脾氣,動用拳腳。作為家長,我們原本知道這不是上策,可也顧不上那么多了!當然,擺事實、講道理,對於解決孩子的某些問題,必然有特定的意義。但孩子畢竟不是“小大人”,我們決不能忽略這一點。多年前,一位兒童作家說過:“孩童時代是短暫的精神錯亂時期。”當然,這不是對孩子的詆毀,而是來自心理學的客觀分析,她的意思是,孩子處在兒童時期,只被自我中心所控制,而不是自覺的思考者,他們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有瘋癲的特徵。當他們“發病”的時候,就變得任性而蠻橫。而家長和教師的職責,正是努力改變這些缺點,幫助孩子理解各種事情間的聯繫,促進他們心理的成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育者應當平和、冷靜、果斷,且具有耐心。

所以,無論如何要改變對孩子的成見,擯棄孩子是“小大人”的想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