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當代認識論和本體論從前現代性、現代性到後現代性的嬗變。作為建築學、景觀和城市設計這類學科的基本概念,其空間建構和體驗尤其體現了這種變化。
目錄摘要
1 、綜述:透視前後的空間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
2 、重新定位設計圖學
2.1 歷史視野中的建築繪圖
2.2 繪圖的藝術屬性和抽象性
2.3 圖作為體驗的範式
主要參考文獻
3 、直覺空間和神話空間
3.1 直覺空間中事件的映射以及身體的圖式
3.2 神話空間中的異質同構思維
主要參考文獻
4 、運動空間與旅程
4.1 抽象思考之前的運動空間
4.2 旅程:非勻質空間的穿梭
4.3 觀看與觀讀東方繪畫中的歷程
主要參考文獻
5 、敘事空間與透視空間
5.1 敘事:作為一種理解的方式
5.2 透視空間:理性的幻滅
主要參考文獻
6 、軸測空間與拼貼空間
6.1 軸測空間:視點的消隱
6.2 拼貼空間與異托邦
主要參考文獻
7 、結語:體驗拒絕模式
精彩書摘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
建築學中的真理和信條需要不斷考察,尤其是關於建築表現傳統的真理和信條。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原名Gaius Plinius Secundus,AD 23—79)在《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繪畫起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古希臘科林斯的黏土匠布塔得斯(Butades)的女兒,她為了紀念自己即將遠行而前途未b的情人,藉助著燭光將戀人的輪廓投影在牆壁之上,然後用木炭將輪廓勾勒下來。隨後,黏土匠布塔得斯用黏土按照這個輪廓製作了一個浮雕,將這幅畫永久地保留下來。很多後世的藝術家把這幅木炭勾勒的輪廓當作歷史上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繪畫。這個故事本身的歷史真實性我們無從考證,但是它卻告訴我們繪畫的某些特徵:繪畫這種行為的目的和意義似乎在於回憶,將某些即將逝去的東西以影像的形式挽留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