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胡調

陝西的“迷胡”調是一種流行於陝西較普遍的一種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它的魅力在於使人“迷迷胡胡”。

陝西的“迷胡”調是一種流行於陝西較普遍的一種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它的魅力在於使人“迷迷胡胡”。

二胡曲

燦爛悠久的黃河文化,培育了黃河流域人民直率、豪爽的性格氣質,也形成了慷慨、激昂、淒涼、悲壯但不失詼諧風趣的音樂風格。陝西關中地區的地方劇種“眉戶調”就是這種音樂類型的典型代表。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魯日融先生根據該劇種音樂素材改編創作了二胡曲《眉戶調》(又名《迷胡調》),成為秦派二胡的著名作品,多年來,這首二胡曲深受聽眾喜愛,流傳非常廣泛,是魯日融二胡曲的代表作。作品地方色彩鮮明,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點時出。樂曲分別以陝西戲曲中的“歡音”、“苦音”唱腔為素材,充分表現了人們心潮起伏、感慨千的心情,結尾中運弓開闊有力,碎弓熱烈,表現了昂揚激奮的情緒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
第一段:小快板,以眉戶劇“歡音”唱腔素材為主題音樂,反覆出現。歡快的鏇律、舞蹈性的節奏,使音樂情緒熱烈,高興之情溢於音外。本樂段音樂形象十分硬朗,表現了西北人民豪放、粗獷的性格。
第二段:抒情的慢板,以“苦音”唱腔素材為主題音樂。所謂“苦音”即“哭音”,出現了超越十二平均律的特殊音素,這種音階形式是黃土地音樂慷慨而悲涼風格的重要體現。本樂段通過“不揉弦”與“重揉弦”的對比,表現了西北人內心深處沉重的情感。
第三段:再現部,作曲家很巧妙地運用“侵入終止”的手法進入快板段落,也就是從倒數第31小節的打音開始,情緒比第一段更熱烈歡快。《眉戶調》充分表現了西北人民心潮起伏、感慨萬千的心情,表現了昂揚激奮的情緒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古箏曲

陝西的“迷胡”調是一種流行於陝西較普遍的一種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它的魅力在於使人“迷迷胡胡”。而迷糊的音樂特點非常適合箏的特點,發揮古箏滑按的技術,適合古箏的表現性能。陝西古箏的韻味十足,抒情性、歌唱性強的鏇律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周延甲老師創作的《秦桑曲》(此曲獲中央電視台《山城杯》作品一等獎)等箏曲,近年來的古箏書譜和音像資料的出版發行,陝西流派已是重要的流派。周延甲先生出於對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旨在繼承陝西流派、繁榮秦箏藝術,振興秦聲,豐富中國箏樂藝術的感情支配下於1958年,周延甲創作《繡金匾》、《迷胡調》,試圖用箏“說陝西話”。箏原本是秦人所發明的樂器。為了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適應“獨奏”這一形式的要求,向音樂化方面靠攏,後來就不斷加工了《姜女淚》、《道情》、《淒涼曲》、《掃雪》、《大金錢》、《剪剪花》等迷胡音樂,作為陝西流派傳統箏曲被收入《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中。至於《秦桑曲》、《百花引》等也是利用碗碗腔、迷胡音樂創編的秦聲箏曲。
《迷胡調》創作於1958年,是秦箏陝西流派代表人物周延甲教授踐行“秦箏歸秦”理念的一首代表作品。古箏獨奏《秋夜箏》(又名“迷胡調”),此曲由周延甲先生創作於1958年深秋。用13弦箏首彈秦聲,宛有“秦箏聲最苦”的意味,故名“秋夜箏”。又因模仿迷胡音樂的鏇律而作,曲調委婉,鏇律優美,令人陶醉得迷迷糊糊,故亦名“迷胡調”。此曲由作者周延甲先生於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期間首演於西安騾馬市小劇場。
陝西民間音樂除秦腔、碗碗腔,“迷胡”是流行於陝西較普遍的一種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它的魅力在於使人“迷迷糊糊”,在音調上最大的特點,也是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如秦腔、碗碗腔等)非常適合箏來演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