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
一般來說,迦樓羅以人面鳥身、鳥面人身或全鳥身形像出現。類似於火鳳凰。人面鳥身形
其身肚臍以上如天王形,只有嘴如鷹喙,綠色,面呈忿怒形,露牙齒。肚臍以下是鷹的形象。頭戴尖頂寶冠,雙髮披肩,身披瓔珞天衣,手戴環釧,通身金色。身後兩翅紅色,向外展開,其尾下垂,散開。泰國國徽上的迦樓羅就是此形象。
鳥面人身形
在中國中原地區的佛教寺廟中,迦樓羅常常以觀世音化身之一的身份,出現在供奉觀音的圓通寶殿中,全身白袍,人形,唯面部尖喙,仍是鷹形。
全鳥形
在中國西南地區,迦樓羅往往以金雞形象出現,立於塔頂。另外,印度尼西亞也以迦樓羅為國徽,也是全鳥形象。
起源
迦樓羅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鳥崇拜在印度地區的體現,如古埃及的長生鳥、起於兩河流域而後流傳於西方世界的獅鷲(半獅鷲、格里芬)、古希臘的菲尼克斯(鳳凰、火鳥)、阿拉伯的Roc(大鵬、神鵰、神鷹)、中國的大鵬、鳳凰、印第安人的雷鳥等等。由於印度當地多毒蛇,人們又賦予它捕食毒蛇的能力,作為崇拜的對象。其原型是被神化的蛇雕。
釋名中寫道:“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迦樓羅)投胎轉世,它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
根據古老地球生命和外星生命學說,迦樓羅,或稱金翅大鵬鳥,也許是遠古文明或是地外文明的飛行器,所謂翅有種種莊嚴寶色,也許就是飛行器發動機的能量外溢或是動力噴發,頭有大瘤也許是全視角座艙的突出部分,鳴聲悲苦,也許就是發動機運行時,帶給古人的臆測之音。至於吃龍和命終,說不定就是飛行器自主吸入能量來源,命終也許就是吸入過多渾濁能源最後導致發動機故障,無法操控而墜落,並且墜毀時將剩餘廢物一併燃燒,就像毒氣一樣。
傳說
印度教
按照印度教的神話傳說,迦樓羅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屬次級神,據說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傳說迦樓羅乃太陽神蘇利耶的御者阿盧那之弟。迦樓羅之母受其夫的另一個妻室和其子眾蛇(即“那伽”在印度中也是一個人首蛇身的神,與迦樓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迦樓羅卻以那伽為食)的奴役。眾蛇要求迦樓羅為他們取來長生不老的甘露作為釋放其母的條件。在東南亞,迦樓羅是忠心的象徵。佛教
按照《妙法蓮華經》等佛經的說法,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有種種莊嚴寶像,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每天吞食一條龍王和五百條毒龍,隨著體內毒氣聚集,迦樓羅最後無法進食,上下翻飛七次後,飛往金剛輪山,毒氣發作,全身自焚,只剩一個純青琉璃心。天下有無數迦樓羅,由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大迦樓羅王統領。同時,迦樓羅也是觀世音化身之一。
據《舍利弗問經》所說:“迦婁羅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於物。故受今身。”
藏傳佛教
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藏語:khyung)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附者。印度古代神話
相傳昔日烏金蓮花生大士來到藏地後降伏了大部分妖魔鬼怪,桑耶不變自成宮殿剛剛竣工時,蓮師想觀察是否還有未調伏的鬼神,結果發現除了蛇以外的所有鬼神都已調伏了,蛇的身體已被調伏正在幫助建造經堂,語言也已被調伏而依教奉行,然而蛇的心卻未被調伏,仍在伺機製造各種違緣。蓮師在桑耶青普地方小住七日,以等持力擊中它們的要害,以致惡蛇無法堪忍,化為十三個騎白馬的白人去國王赤松德贊前呈稟:“大王,請您向蓮師求求情,放鬆我們一點吧,需要的木料我們可以供奉。”當時正趕上建造數多經堂木料不足,於是國王赤松德贊立即親自趕往蓮師前,結果沒有見到蓮師,卻看見一隻紅色的大鵬擒著兩條大蛇,嘴叼著,爪抓著,那兩條蛇發出刺耳的叫聲。
國王頂禮後說:“請上師慈悲放鬆,有一個悉地。”蓮師立即鬆開蛇,漸漸現出自己的本面,問:“是什麼悉地呢?”“是木料的悉地。”“如果調伏了蛇的心,那么會獲得比木料更大的悉地,遺憾的是,卻沒有成功,如此會導致未來流行各種各樣的龍病。”為了恢復緣起、利益後代眾生,應法王赤松德贊祈請,蓮師造了許多大鵬鳥修法,隨後伏藏在金剛磐岩、吉祥湖或堅固的寶篋中,並授記:“到時間、緣起具足由化身的伏藏大師開取而利益眾生。”
白族
中國西南的白族將迦樓羅崇拜和本族的金雞崇拜結合在一起,作為自己的圖騰之一,並為鎮水患之神。影響
迦樓羅崇拜隨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傳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把迦樓羅當作力量的象徵加以崇拜。在金庸的《天龍八部》里,從象徵意義上來說,迦樓羅顯然是鳩摩智。鳩摩智寶象莊嚴;他與大理天龍寺為敵,整部書中都在跟“龍神”段譽過不去;最終走火入魔,其痛苦如同自焚。但鳩摩智是幸運的迦樓羅,他最終把體內的“毒氣”(內力)還給了龍(段譽),也因此而悟道,成為岳飛一般的“大鵬金翅鳥”。
佛教八部眾
天
即指天神,又稱提婆族。佛教中,天神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時有五種症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或者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眾神的領袖,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共33重天。龍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印度神話和佛經中的龍與中國傳說中的不同,印度的龍包括有神格的蟒蛇、毒蛇等等。古印度人很尊敬龍,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為最大,下雨是龍從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的。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在印度神話中,乾闥婆是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身上發出香氣的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是服侍帝釋天的樂神之一,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就是他們了)又名香音族,是天界中支配香料與音樂的藝術民族,深受其他各族的喜愛。乾闥婆在梵語中是變幻莫測的意思,因為香氣和音樂都是飄渺隱約,難以捉摸的。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意思是無端挑起戰爭,男極醜女極美,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醜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族有美食而無美女,所以互相嫉妒搶奪,最後阿修羅族戰敗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後來眾神在痛飲不死甘露的會議中,一個叫羅喉的阿修羅混了進去,因被月神與太陽神發現砍了腦袋,然而他喝的不死甘露沒有下肚只到了喉嚨處,所以只有頭顱懷著怨氣衝到天上,化成暗星羅喉星,不停地追著太陽月亮咬,而因為沒有下身,吃掉不久就會掉出來,這就是日食月食的原因。至於剩下的身體,則化成了另一顆暗星計都星。
在天空上下翻飛七次之後,便落到金剛輪山頂上。這是他一生所吃的龍的毒素一起發作,迦樓羅也因此自焚而死,身體化為灰燼,只剩一顆心臟被火煅燒成為純青琉璃色的寶珠,成為天神們喜愛的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