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夏節的由來
每年年五月五日或五月六日是農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立夏日,古人會舉行各種迎夏儀式,來迎接夏天的到來。
帝王的迎夏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記載,先秦時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身著朱色禮服,佩帶朱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和朱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朱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渴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在周代,立夏這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到南郊祭祀迎夏。後來,古人立夏習俗有了變化。明朝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這樣記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可見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員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其實,皇帝立夏賜冰,並非起於明代,據當代作家洪亮《璇璣詞》中考證,兩宋時期皇帝立夏賜冰給群臣就已經成為一項慣例和習俗。
迎夏節的習俗
民間為了迎接夏日的到來,也會舉行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趣味盎然的活動,逐漸形成了許多傳統習俗,一些風俗甚至保留至今。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迎夏的習俗也不相同。
無錫人立夏有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
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寓意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浙江人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上海人立夏日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還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秤一下體重,俗稱“稱人”;
在我國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日,有製作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卷三種。
在古代的立夏稱人,分室外、室內兩種。於室外懸秤於大樹上,主要是為老人和孩子稱體重,以驗一年的肥瘦。室內則懸秤於屋樑,婦女們互相稱量,笑語紛飛,成為一種閨房遊戲。清代詩人蔡雲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稱量燕瘦與環肥。”當代作家洪亮主編的《璇璣詞》專門收錄了各歷史時期的迎夏詩詞。
至今,一些地方仍流傳在立夏日,吃“立夏蛋”,吃螺螄,吃“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是立夏嘗新古風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