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10]

農產品質量安全[10]

農產品質量安全,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內在價值,包括在生產、貯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形成、殘存的營養、危害及外在特徵因子,既有等級、規格、品質等特性要求,也有對人、環境的危害等級水平的要求。

基本信息

定義

農產品質量安全,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內在價值,包括在生產、貯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形成、殘存的營養、危害及外在特徵因子,既有等級、規格、品質等特性要求,也有對人、環境的危害等級水平的要求。

計畫標準

指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製定和發布的,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強制性技術規範。一般是指規定農產品質量要求和衛生條件,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技術規範和要求。

1.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經國務院批准,農業部從2001年4月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個城市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於2002年7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的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著重強調三個方面的推進措施:一是強化生產過程管理,即強化生產基地建設,淨化產地環境,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二是推行市場準入制,即建立檢測制度,推廣速測技術,創建專銷網點,實施標誌管理,推行追溯和承諾制度;三是完善保障體系,即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標準體系,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究與推廣,建立信息網路,加強宣傳培訓。

2CAC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食品安全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創建的,其宗旨在於保護消費者健康,促進食品貿易公平開展,協調所有食品標準的制定工作。CAC擁有165個成員國,中國是成員國之一。

3.例行監測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是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的重要措施之一,2001年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個試點城市的蔬菜農藥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污染定點監測工作開始實施,進而逐步擴展到全國37個城市全年5次的蔬菜農殘、16個城市畜產品污染和5個城市水產品中藥物污染定點監測。隨後又開展了符合國際規則和慣例的獸藥及獸藥殘留監控計畫、農藥及農藥殘留監控計畫、飼料及飼養違禁藥物監控計畫、農產品產地環境普查計畫、農業投入品監測計畫、農產品品質普查計畫以及農資打假監控計畫。

4.37個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慶哈爾濱長春瀋陽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銀川、西寧、蘭州、西安、拉薩、成都、貴陽、昆明、太原、石家莊、濟南、鄭州、合肥南京、武漢、長沙、南昌、杭州、福州、南寧、海口、廣州、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壽光。

5對蔬菜實施監測的13種農藥:甲胺磷、甲拌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氧化樂果、毒死蜱、乙醯甲胺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百茵清。

6.對畜產品實施監測的獸藥:瘦肉精、璜胺間甲氧嘧啶(SMM)、磺胺二甲嘧啶(SM2(2為下標))、磺胺甲惡唑(SMZ)、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磺胺喹惡啉(SQ)。

7.瘦肉精:又稱鹽酸克倫特羅,是一種可作興奮劑的藥物。豬食用後在代謝過程中能夠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脂肪的轉化和分解,提高豬肉的瘦肉率。“瘦肉精”主要分布於動物肝臟,肌肉中含量較肝臟低很多。人在食用含有大量“瘦肉精”的豬肉後,會出現心跳過快、心慌、手顫、頭暈、頭痛等神經中樞中毒失控的現象,尤其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甲亢等患者危險性更大。健康人攝入量超過20毫克就會出現中毒症狀。

8.三項專項整治:農產品污染專項整治,是“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實施的重要措施,開始於2002年,重點整治的對象是種植業產品農藥及農藥殘留、畜產品生產過程中違禁藥物濫用和水產品的藥物殘留。

9.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參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出的標準,在一定區域內,規定重點控制十多種對畜牧業生產危害較大和影響人體健康的動物疫病,如果規定控制的動物疫病得到控制,即實現了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國家計委、農業部於1998年開始在全國各地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在海南島、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四川盆地和吉林松遼平原5個區域建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項目區建成了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和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區域內的疫病防治、檢疫、監督、疫病監測手段和水平達到國家規定標準,並基本達到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標準及有關規則。

10.《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立法進程:由農業部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起草工作從2001年開始啟動,經過2年多的調研,於2003年起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草稿,在分別徵求了各省(區、市)農口廳局和國務院有關部委的意見後,又經過多輪修改,於2004年初完成了草擬工作,並送請有關部門審議。

11.無公害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並允許使用無公害產品標準的未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12.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商標標誌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是指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按照綠色食品的標準,禁用或限制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添加劑等生產資料及其它有害於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物質,並實施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1]

質量安全

七項基本制度全程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出發,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客觀規律,針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環節和關鍵點,主要確立了七項基本制度。分別是:

——政府統一領導、農業主管部門依法監管、其他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強制實施制度。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依法制定和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並監督實施;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禁止銷售。

——防止因農產品產地污染而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產品產地管理制度。

——農產品的包裝和標識管理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分析、評估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發布制度。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制度。

法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七項基本制度的具體內容,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都有明確規定。這些法定基本制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只要嚴格貫徹執行,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就能夠得到保障。

識別安全謠言

在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者。有個形象的比喻說,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人們也因此稱這個時代為“大眾麥克風時代”。自媒體時代,部分媒體因利益驅使,以吸粉、增加關注率為主要目的,以“老謠新炒”和“移花接木”為主要手段,成為謠言滋生、傳播的“重災區”。大量的文本分析顯示,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在內容上往往具備以下特徵:

一是標籤化。謠言普遍自帶“致癌”“有毒”“激素”“不孕不育”等標籤,用“善意忠告”“跪求轉發”“央視曝光”“緊急通知”“緊急擴散”等良苦用心,用極盡誇張的詞語吸引網民的眼球。在文章標題中,造謠者不僅藉助感嘆號、問號與省略號等標點符號贏得客群的關注度,而且通過字元空間的大量占用來吸引讀者注意。在正文裡喜歡搬出博士、中醫專家、媒體等一系列權威機構和專家的頭銜,試圖以“專業”“權威”“百分百”等極端化的詞語進行論證。

二是情感化。為了擴大傳播面積和影響力,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文本運作,如增加細節、利用極具感染性的詞語來增強文本和客群情感上的接近性。例如選擇老人、兒童、學生、農婦、孕婦作為文本主體,不惜加入駭人聽聞的背景故事“博同情”。然而,在正文內容上,此類謠言對危害事實的描述往往一帶而過、含糊不清,無法提供直接的因果證據。

三是視覺化。造謠者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圖、文、視頻並茂的表現形態,引發用戶的轉發行為。從“塑膠大米”謠言中的圖片移花接木,到“避孕藥葡萄”謠言小視頻成風,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更傾向用視覺化的表現元素讓自己看起來更“真實”。特別是視頻類謠言,其具有流動性的畫面,現場感更強,闢謠難度極大。大多數網民在視覺衝擊下,“眼見為實”的心理暗示會削弱他們的理性精神,降低對這種“眼見不一定為實”視頻類謠言的免疫力。

四是周期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由於主體的限制,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周期性特點。數據顯示,每年1月和12月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的低谷期;5月和6月是該類輿情的活躍期,特別是相關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時節,謠言如影隨形。2018年春夏季節,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多發,先後出現“吃草莓容易感染諾如病毒”“喝茶等於喝毒藥”等多組謠言。

五是商業化。相關統計顯示,79%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文章中含有廣告內容。什麼農產品要上市了就造什麼的謠,什麼東西好、公眾喜歡吃什麼就造什麼的謠,製造“噁心”吸引圍觀,蹭熱度發廣告。謠言廣告大多為硬性廣告,以口號呼籲類為主,表達手段單一,宣傳意識濃厚。其中一部分商家為給自己的產品做宣傳,以廣告軟文的形式刻意誇大產品的功能和效果,虛假宣傳,從而獲得商業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