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

2002年以來,依託本重點實驗室共培養畢業了碩士研究生135人,博士研究生21人。 實驗室主任裴炎:男,出生於1948年9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 Conn

歷史沿革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針對作物品質改良的特殊需要,於1998年組建了作物品質改良實驗室,2000年由重慶市教委批准成為重慶市作物品質改良重點實驗室。2002年依託於原西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中心和原西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獲準成立農業部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該實驗室,申請到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重慶市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學科。

建設目標

通過十五以來的建設,使該實驗室成為西部一流、全國先進、具有一定的參與國際科研競爭能力的重點開放實驗室,同時建設成為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改良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為早日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創造條件。

運行機制

“立足重慶,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開展先進的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改良研究”是本實驗室的根本宗旨。根據國家和重慶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針對農業科技和產業化進步急需的重大基礎、關鍵及共性技術,承擔國家和重慶市各類重大科研項目和企業委託項目,開展基礎、套用和開發研究,提供可產業化的高新技術成果。同時,實驗室還通過設立開放課題和對外服務,提高設備運轉率,為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改良研究培育高層次人才。

研究條件(農生院部分)

現有標準化的試驗地450畝,溫、網室9000多平米,室內面積5000平米,主要儀器設備350多台(件),各類儀器設備和設施總值約1300萬元,其中單價在1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22台件。基礎研究實驗室下設有品質分析室、生理生化室、蛋白研究室、分子克隆室、分子標記室、組培轉化室、色譜室、細胞研究室等部門。可以滿足以多種作物的生物技術、品質改良及相關方向的科學研究。
五、主要研究方向(農生院部分):
1、作物品質性狀形成的機理和調控研究;2、作物品質相關基因的定位、克隆與功能驗證;3、作物轉基因技術研究及作物優質新材料的創造;4、作物品質等性狀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研究;5、作物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的選育。

主要研究成就(農生院部分)

2002年以來,共申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等各類研究課題95項,科研總經費1800多萬元,其中國家863、國家9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任務經費比例占55%左右。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
基礎研究方面,“2002年以來共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其中32篇被SCI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收錄,編著出版專著10部、教材10餘部。近年來在油菜優質性狀分子標記與QTL定位、黃籽性狀的生理生化與分子機理、油菜脂肪酸和黃籽性狀轉基因研究、水稻雜種優勢QTL定位、水稻花器官發育突變體相關功能基因精細定位、水稻抗病蟲轉基因研究、棉花以高強力為特色的優質和豐產性狀QTL定位、小麥不育性和高抗白粉病分子研究、玉米氮磷高效利用的生理生化機理及分子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統研究進展,在油菜、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定位了一批數量性狀的QTL位點,水稻一些突變體性狀的功能基因完成了精細定位,克隆了油菜類黃酮色素與木質素生物合成途徑十多個功能位點的基因或基因家族,正在進行它們的深層機理研究和基因工程操作。油菜、水稻、薯類等作物建立成熟的組織培養、快速繁殖、單倍體植株培養和轉基因的成熟技術體系。
套用研究方面,2002年來油菜、水稻、玉米、薯類、小麥、棉花、大豆等作物審定各類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18個,其中,高產優質高效油菜新品種“渝黃1號”、“渝黃2號”、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富優1號”、“西農優1號”、“西農優30”5個品種通過國家級審定;申請發明專利12項。各種新品種在重慶及全國各省市的套用面積超過3000多萬畝,增產增收25億元以上。甘藍型黃籽油菜、高產優質水稻、玉米新品種、脫毒馬鈴薯原種、專業型甘薯高澱粉高產新品種等科研成果已通過企業實現農業產業化。同時,還選育和創造了一批作物特異遺傳育種資源材料。

學術隊伍(農生院部分)

採用引進和自己培養的兩種方式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為骨幹的老、中、青人才梯隊。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與管理人員38人,其中有國家級專家1人,部省級專家3人,博士生導師7人,高級職稱研究人員超過70%;博士學位人員16人,碩士學位以上人員比例超過80%,45歲以下人員比例占80%。實驗室擁有一支由國內著名農學界與生命科學界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和5名國內外客座教授,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人才也在“十五”以來迅速成長起來。
2002年以來,依託本重點實驗室共培養畢業了碩士研究生135人,博士研究生21人。目前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75人,博士研究生41人。

實驗室主要負責人簡介

實驗室主任裴炎:男,出生於1948年9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所從事的專業:作物遺傳育種學與分子生物學。1985年西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96年西南農業大學昆蟲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1993-1994年受國家教委委派,赴瑞典農業科學大學植物育種系DNA實驗室進修植物分子生物學,2000-2001赴美國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植物遺傳工程實驗室高訪,從事植物激素合成酶的基因克隆與基因工程,以及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技術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目前主要進行棉花纖維發育的分子機理、植物的基因克隆與基因工程、以及重組殺蟲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3項,省部級項目10項。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獲1995年度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1997年度國家勞動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獲得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八和第九屆學科組評審專家。
實驗室副主任李加納:男,1957年生,四川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博士。現為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學術帶頭人,中國作物學會油料專委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技推廣協會油料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作物學會和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和省市重點科研項目30餘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和面上項目3項、國家948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863高技術項目6項、農業部948項目1項。先後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10餘篇、主持育成9個油菜新品種。先後獲得農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重慶市“爭光貢獻”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稱號。先後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60餘名。

開放與交流(農生院部分)

實驗室實行了開放、流動、聯合的運行機制。2002年以來實驗室共發布開放課題20餘項,先後接受了國內眾多單位35人次來實驗室進行開放課題研究。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先後15人次到日本、加拿大、美國、泰國等國家的知名研究機構進行開展交流或合作研究。先後邀請加拿大科學院植物生物技術研究所、美國孟山都公司、泰國宋卡拉王子大學等15家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總計45人次到實驗室開展學術交流與使用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