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專業是作物科學學院傳統優勢專業、福建省和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其套用性和實踐性強,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要求高。學院一貫重視農學本科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歷史可上溯至1936年,走過了福州魁歧、邵武東門、永安黃曆、福州戰坂、福州梅峰、沙縣洋枋的艱難建設歷程。1981年11月,隨著學校遷址福州金山辦學,基地在1984年、1992年、2007年分別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建設、修繕,現已建成了功能較為先進的校內本科實踐教學基地,體現精品性、示範性、認知性、完整性、多樣化的特色,為培養高等農業專門人才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平台。1993年獲學校實踐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福建省實踐教學成果二等獎,並被列為福建省中國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之一;2007年獲學校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重要科研機構
1、國家甘蔗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國家甘蔗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成立於2008年。首席科學家為陳如凱教授。陳如凱教授是農業部科技委委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優秀專家。從事甘蔗研究50年來獲得建國以來糖料界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其它1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撰寫5部專著和200多篇論文,培養了40位博士和近百位碩士。同時該中心也是中國作物學會甘蔗專業委員會、國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農業部甘蔗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甘蔗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和福建省甘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的掛靠單位。(詳細見百度詞條“國家甘蔗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2、作物套用遺傳學福建省高校重點(開放)實驗室
3、農業部甘蔗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
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具備研究生、本科、成人教育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現開設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三個農林類本科專業。已培養本科生6000多人,碩士生450人,博士生130人,博士後出站8人,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190 人。現有在校本科生1098人,碩士研究生163人,博士生40人,在站博士後13人,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228人。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1人,全國青年志願者金獎1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2人,福建省優秀專家4人,福建省優秀教師1人。教授(研究員)15人,博士生導師15人,副教授(包括其他副高人員)35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29人,具有碩士學位34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2人。博、碩士學位占72.41 %,教授、副教授占57.47 %。
博士生導師:陳如凱 林文雄 陳 輝 林彥銓 潘大仁 張木清 何水林 朱朝枝 陳家豪 許莉萍 鄧祖湖 鄭金貴 吳為人 梁康逕 祁建民 莊偉建 周元昌
碩士生導師:陳永正 王松良 林克顯 黃錦文 林光美 莊寶華 袁照年 郭玉春 張 華 陳平華 陳選陽 江 敏 羅 俊 徐景升 高三基 陳冬梅 王峰吉 闕友雄 劉飛翔 范水生 周以飛 王乃元 張書標 黃榮華 寧書菊 方平平 陳志偉 林荔輝 段遠霖 黃碧光 章清杞 季彪俊 蘭 濤 李 毓 陶愛芬
學科資源
學院專業底蘊深厚,學科資源優良。現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遺傳育種;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2個福建省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作物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作物學;7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與工程、草業科學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持續發展與推廣學、農業多功能性產業;1個專業碩士點:農業推廣。
專業設定
作物科學學院設有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
農學(本科)
農學是大農業的基礎和作物學的支撐骨幹專業,培養的人才具有知識全面、適應性廣的特點,是我校歷史最悠久的品牌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作物學生產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勝任作物耕作與栽培、作物遺傳與育種、作物生理與病蟲防控、作物良種繁育與種業發展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和農業管理工作的複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土壤與肥料、農業生態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作物育種學、種子學、農業氣象學。
培養效果:畢業生就業面廣,可在農業行政與技術管理、農林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菸草公司、種子公司、農資公司等部門從事行政管理、技術指導、成果轉化、教學科研、市場行銷等工作;還可報考農學、生物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專業歷年就業率皆在90%以上。
種子科學與工程 (本科)
種子科學與工程作為作物生產的基礎,是根據國家種業發展戰略,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而於2010年開設的一個新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種子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品種選育、良種生產、貯藏加工、種子檢驗和經營管理等專業知識,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在該專業領域或其他相關領域從事生產、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的複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種子生理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農產品品質學、種子檢驗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病理學、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種子法律法規、公共關係學、農業推廣學。
培養效果:畢業生適宜在農林院校、農業行政、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如菸草公司、種子公司)等與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教學與科研、新品種推廣、套用開發、市場行銷等工作;還可報考農學、生物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
植物科學與技術( 本科)
植物科學與技術是為適應在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培養創新型精英人才的需要,完善作物學科本科專業體系,提高人才培養水平,促進作物學科發展而於2014年新開設的專業。本專業採取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方案,其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將主要由本學院引進的美國大學教授和高端人才以及有國外留學背景的教師講授,採用雙語或純英語進行教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學和作物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現代生物技術、植物遺傳改良、植物高效安全生產等專業知識,能夠從事植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及植物育種和生產套用研究的創新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基因組學、植物生物技術、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
培養效果:畢業生知識面寬,基礎紮實,在繼續深造,向高層次人才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潛力和優勢,將深受國內外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歡迎。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可在本學院完成本碩博連讀。畢業生還可直接到農林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生物技術公司、農業企業、菸草公司、種子公司、農資公司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
科研成果
學院一貫重視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堅持產學研互動發展,為海西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近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特別是2006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實現了建國以來福建省生命科學領域零的突破。學院承擔的科研項目和經費總額一直名列學校前茅。近年來,共承擔科研課題124項,總經費14152.7萬元。其中國家863計畫項目10項,經費85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經費350.0萬元;國家948項目3項,經費2260.0萬元;國家部委項目21項,經費10200.5萬元;省級項目76項,經費492.2萬元。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鑑定成果27項;審定(認定)41個作物品種,其中,國家審定(認定)12個;省級審定(認定)29個。申請、授權品種權保護28項,其中,品種權保護申請17項、品種權保護授權11項;專利申請14項;發表學術論文255篇。
學院重視科研成果產業化開發,組建了3個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型企業。其中福建金山種子有限公司是福建省種子行業首家以科教單位為依託,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銷一體化的高科技型種子企業。水稻秸稈高效利用、水稻、甘蔗、紅麻、甘薯、花生等作物新品種推廣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在15億元以上。學院已成為福建省發展糧、蔗、麻、油生產的重要技術依託單位,為繁榮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精品課程
學院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已建成農業生態學、現代科學與技術概論和生態學3 門省級精品課程;農村社會調查學和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2 門省級網路課程;遺傳學、現代科學與技術概論、農業生態學、生態學、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和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7門校級精品課程。2004年以來主編、參編出版教材、著作22 部,其中,被列入“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農林規劃教材10 部。獲得國家級教材獎2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2項。
能力培養
學院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近年來,有70多項學生作品參加了大學生兩賽活動,其中,獲得第八、九、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自然科學類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挑戰杯”全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自然科學類二等獎1項;創業計畫大賽銅獎1項;校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1項;校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在學風建設方面,近年來,獲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服務團隊4個;全國先進班集體1個;國家一等獎學金4人、二等獎學金6人;福建省高校文明宿舍2間;福建省優秀學生幹部5人;福建省三好學生5人;福建省先進班集體3個;學院還獲得了學校思想政治創新活動一等獎、學校學生工作先進集體、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交流合作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綜合辦學實力。近年來,先後與美、英、德、澳、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通過國家公派、校際交流合作等多種方式和途徑,有計畫地派遣了100 多人次教師和管理人員到國內外進修、訪問、攻讀博士學位或做博士後研究和開展科研合作;邀請了國內外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前來講學,平均每年達10人次以上;舉辦了10多次不同規模的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年均 150 人次參加國內外的各種學術會議,其中有 8 人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使學院的學術影響不斷擴大,學術聲譽不斷提高。在閩台合作方面,福建與台灣同屬亞熱帶,作物類型、栽培技術、耕作制度基本相同,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學院緊緊依託學校與台灣高校的學緣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簽訂合作交流協定、建立正式校際交流關係渠道,加大閩台合作交流。主要有:(1)在互訪中提高師生學術水平。學院每年都派出1-2名專家學者赴台考察、開展合作研究。同時,每年邀請與接待來自台灣相關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5-8人,舉辦學術講座,開展學術交流,為學生授課,授課內容涉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最前沿。(2)在合作培養中擴大辦學層次。2008年3月該院2004級農學專業的陳生、朱斌、莊曉晶3位同學赴台灣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系學習。(3)在引進教材中更新教學內容。學院積極引進台灣農業高校教材,分別作為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教學參考書,教材質量普遍反映較好。(4)在合作研究中增強科研創新能力。學院建立了財政部海峽兩岸農產品品質基礎實驗室和台灣名特優作物種質資源引種示範基地;已獲農業部批准立項建設福建省閩台合作甘蔗良種產業化示範基地;開展了台灣作物優質品種資源的引進、發掘和育種利用研究;主辦了第四屆海峽兩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參加了第三、第五、第六屆海峽兩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承辦了以“庭園經濟與鄉村旅遊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科技與經濟論壇”,並與台灣屏東科技大學等合作,共同出版了第五屆海峽兩岸科技與經濟論壇論文集;與台灣休閒農業學會共同舉辦主題為《觀光休閒農場經營管理》、《休閒農場景觀規劃與環境管理》和《休閒農業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休閒農場培訓班。
畢業英才
學院為國家特別是海峽西岸經濟建設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科學高級人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和許多國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余松烈教授是該院校友中的傑出代表;此外,發展我國黃麻和甘蔗事業的先驅盧浩然教授和周可涌教授,我國雜交水稻遺傳育種的著名專家蔡俊邁教授,我國知名的水稻專家吳志強教授、陳啟鋒教授、楊仁崔研究員、楊聚寶研究員等,我國甘蔗科研和生產的知名專家陳如凱教授,都是學院老一輩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任校長、作物遺傳育種學家鄭金貴教授及其帶領的研究團隊,將作物遺傳改良技術與綜合利用、產業化下游技術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水稻秸稈品質及其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開闢了一條綠色農業的發展道路,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研究成果於2006年度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實現了建國以來福建省生命科學領域零的突破。據不完全統計,該院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已在各行業、各領域擔當重任。畢業生中湧現出一大批精英人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 1 人,省級領導 6 人,廳局級領導 25 人;有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聯合司的司長;有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校長、學者;有傑出企業家等。“今日我以母院為榮,明日母院以我為榮”的觀念深深植根於學子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