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農校對接,即農產品與高校食堂直接對接,高校食堂需要什麼,農民就生產什麼,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還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給學生帶來實惠。農校對接,是一項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舉措,自2009年開展試點工作到2013年,這項舉措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推進。原則與目標
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按照市場原則,調動各有關方面的積極性,有效整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及高校後勤市場資源,以校促商,以商促農。
目標
到2011年,試點地區城市的高等學校通過現代新型冷鏈物流體系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農產品基地直接採購比例要達到50%以上,並建立從產地到銷售終端的可追溯源頭的農產品食品安全的冷鏈物流體系。
主要措施
1、加大鮮活農產品現代流通設施投入。
加快套用農產品現代流通技術是鮮活農產品現代流通的根本體現。當前重點是加強鮮活農產品冷藏冷凍設施投入,對進入高校的部分鮮活農產品試行強制性冷鏈流通,降低鮮活農產品損耗,保障鮮活農產品質量。
2、增強進入高校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能力。
鮮活農產品高效物流配送是鮮活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環節,也是降低鮮活農產品損耗率,提高農產品增加值的重要途徑。支持有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新建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鮮活農產品配送功能、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配送等多種方式,建立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及高校需求相適應的物流配送體系。
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強化鮮活農產品信息系統建設,廣泛推廣數字終端設備、條碼技術、電子標籤技術、時點銷售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等,進一步推廣品類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支持各地高校後勤行業組織儘快建立公開、公平的電子信息採購平台,充分發揮電子商務訂單、配送一體化的優勢,引導高校源頭採購安全農副產品。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實現高校系統與有關方面業務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高市場反應能力,建立鮮活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
4、擴大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采農產品規模。
加快擴大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采鮮活農產品的步伐。要廣泛宣傳和大力支持生產規模較大、質量安全水平較高、擁有自主品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向高校提供質量安全可靠的農產品,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鮮活農產品銷售規模的擴大。
5、建立“農校對接”渠道。
各職能部門要各負其責、協調配合,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和當地高校,通過定期舉辦專場對接洽談會、產品展示推介會等形式,為有關各方搭建對接平台,疏通對接渠道。
政策保障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實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安排相應資金,重點扶持發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系統建設,支持鮮活農產品“農校對接”經營。
2、拓寬投融資渠道。
通過政策槓桿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鮮活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協調金融機構對鮮活農產品“農校對接”予以信貸支持,對相關項目申請貸款提供技術指導。
3、加強組織落實工作。
試點地區各職能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檔案精神,各盡其職、密切配合、認真組織,加快推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要積極探索實現“農校對接”的有效機制、模式和政策措施,解決試點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及時總結試點經驗,並將試點工作進展情況報送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推行意義
通過“農校對接”,減少農產品採購的中間環節,可在較大程度上降低學生食堂的採購成本,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對做好學生食堂工作,促進高校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1、開展“農校對接”有利於促進農民訂單式生產,提升農民標準化種植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2、有利於建立可追溯源頭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3、有利於加快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規模和速度,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4、有利於擴大消費,吸收城鄉就業;
5、對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行困難
較之高校米袋子工程建設,國家有關部門著力推進的“農校對接”、菜籃子工程卻在高校食堂遭到冷遇,甚至出現官方高調推進,高校食堂並不買賬,農業專業合作社怨聲載道的現象。
農業合作社
1、一些農業合作社根本不知道農校對接的政策,只有在臨時安排的一些農校洽談會上,這些農業合作社才被臨時拉來參會。
2、一些農業專業合作社被臨時“拉郎配”。
在一些洽談會上,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組織方安排與大學簽訂的“農校對接”協定,既沒有採購數量、價格,也沒有供應配送條款,完全是一紙空文。
3、供需雙方需求不同。
一些農村企業表示,他們的產品供不應求,沒有考慮與高校食堂進行對接,也沒有這樣的投資計畫。而高校食堂根本不敢公布在哪個市場、攤位採購蔬菜。這種農校對接一看就是假的,名存實亡,根本對接不了供需雙方。
高校
1、管理模式不同
廣東省肇慶學院有兩萬多名在校生,既有學院自己經營的食堂,又有對外承包經營的食堂。同一個學院食堂的採購模式、渠道都不一樣,因此很難統一進行“農校對接”。
2、成本是一個現實問題。
儘管國家有關部門在推動全國層面的高校食堂‘菜籃子’工程建設,但是因時空距離與運輸成本等問題,廣東高校食堂不可能從山東、陝西、湖南等省農業專業社採購蔬菜,仍然在廣東省內找供貨商。
3、高校的利益模式。
參加“農校對接”洽談會的都是高校分管後勤工作的負責人。他們往往談得很好,但實際上都不負責食堂採購,尤其是不負責對外承包經營的高校食堂。實際操作中,負責採購的往往是承包者的小姨子或表姐夫等親戚,哪裡的蔬菜便宜他們就上哪裡採購。這種經營模式的食堂約占全國高校食堂的70%。
4、高校應付國家任務。
為了應付國家有關部門推進的“農校對接”工作,部分高校食堂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簽訂協定,做一筆買賣敷衍了事,令農業專業合作社對“農校對接”滿懷希望而來,兩手空空而歸。
5、高校食堂對“菜籃子”缺乏認識,採購農副產品首先考慮的是成本,貪圖便宜。
農業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蔬菜一般主打“綠色、有機、無公害”,再加上人工管理成本與正式發票稅率等,同樣品名、重量的蔬菜比市場上的普通菜價格高出10%。而高校食堂採購往往只注重價格不關注質量,一味追求價格越低越好,令農業專業合作社與高校食堂難以對接上。
6、高校食堂“米袋子”中的米、面、油等大宗商品通過採購平台可以實現跨區域的聯合採購,但是“菜籃子”由於季節性強、品種多、批量小,在省域內開展聯合採購都很困難,主要還是以屬地供給為主。
建議
1、國內“農校對接”可進一步促進農業訂單式生產和農民增收,建立可追溯源頭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本是一件好事。但如何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兼顧農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的合理利潤,從目前(2013年)看來,還需要相關部門多動動腦筋。
2、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推動並建設區域性“農校對接”平台,以務實的態度做好高校“菜籃子”工作,讓高校廣大學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