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寧夏鹽池縣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和陝西省的交界處,處在騰格里沙漠東緣和毛烏素沙漠南緣,以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為主。總面積71.3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3.1萬公頃,草原面積55.7萬公頃。總人口1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9萬人,回族人口3292人(占總人口的2.8%)。鹽池縣平均海拔1600米,年降雨量272毫米,該縣為全國沙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人均糧食產量376公斤,人均純收入950元。20世紀60年代,該區生態還是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好景象,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此期間由於寧夏人口和家畜的迅速增長,乾旱、貧困、草場的過度放牧和“三亂”(亂砍、亂挖、亂樵)等氣候、社會經濟和人為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本地區植被迅速退化,環境惡化,嚴重地影響了人類的生計和生存問題,帶來了如生態環境惡化的生態問題和影響人類生計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因此改善生態環境、消除貧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這樣的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更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同時脫貧和改善環境又是全社會的一項職責,但地方人民是主體,是決定因素。在外部行政、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下,通過地方農民的有效動員,促使地方人民組織起來,參與到地方發展的行動中,才是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關鍵。寧夏治沙與社區綜合發展項目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來的,目的通過項目綜合實施帶動--(1)天然自然資源的就地保護和人工改造,(2)項目綜合經濟建設,減輕農戶在維持生計過程中對生態(草地和林地資源)的依賴性,達到生態環境和人類和諧發展。
項目區存在的問題
沙化嚴重、水資源缺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差、個體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醫療衛生條件差、經濟貧困。
項目目標
長遠目標
實現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發展。
近期目標
①荒漠化得到治理,植被蓋度由16%提高到31%。
②消除貧困,人均收入由829元提高到1000元,農戶恩格爾係數由0.545降至0.50以下。
③地方扶貧能力加強。
④建立一個參與式項目示範區。
項目活動及規模
A.環境治理與保護
完成喬木林種植3200畝,經果林1300畝,固沙灌木林11萬畝,優質牧草12000畝(其中人工甘草種植6000畝),天然草原圍欄16.7萬畝,天然草場補播改良9萬畝,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草地資源)管理試點一個行政村,試點面積8.3萬畝。主要集中在沙地資源開發治理區、高效家庭生態畜牧業治理區和揚黃灌溉糧林草兼作生物治理區。同時藉助國家的有關政策,進一步明確草原使用權,組建各種專業協會,在乾旱半乾旱農牧交錯區形成草原有效保護利用的良性機制,提高環境質量。
B.生產生活條件改善
乾旱半乾旱草原及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是草畜高效轉化問題,包括人工牧草、農作物、灌木飼料(如:檸條)和草原野草(禁牧條件下產量更大)的利用及轉化;而農業增收則需通過開發淺層水、調整作物結構、保護膜種植以及節灌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為此項目總計打各類淺井、土眼井、水窖100眼,開發水澆地2000畝,節水防滲工程6000畝,解決人畜飲水工程10處,維修機井10處,建“三位一體”800座、羊暖棚200座,配備飼料加工機械200台,引進優良種畜550頭只。主要集中在高效家庭生態畜牧業治理區、庭院經濟型綜合治理區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區。
項目設計
項目思路:依據農民的需求及當地資源的特點、潛力,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確定為“412315”項目實施思路,即:加大四個生態治理保護區,培育十二個不同類型的示範點,加強三十個村級組織建設和規範十五個專業協會的發展,以充分發揮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促使更大區域的社會發展。
在項目區逐步形成四大生態治理區,分別是以英雄堡周邊和哈巴湖南緣為主的沙地資源治理區,以皖記溝、沙邊子為主的高效家庭生態畜牧業治理區,以井溝、丁記掌為主的庭院經濟型綜合治理區,以古峰莊、旺四灘為主的揚黃灌溉糧林草兼作生物治理區。結合農民協會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和以暖棚為主的養羊業、“三位一體”為主的養豬業、以小額信貸為主的農戶多種經營、以人工種植甘草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替代產業的開發,培育項目區域支柱產業,引導農民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實現農民增收和環境持續改善。
A.以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為主的沙地資源開發治理區,包括英雄堡周邊沙區和哈巴湖南緣淺層水兩片治理區
——治理活動:主要(1)營造荒山、沙地灌木林和農田防護林,沙地治理以種植沙柳為主;(2)實施天然草場人工補播改良;(3)配套柳編加工機械;(4)平整水澆地;(5)實施節水灌溉;(6)調整種植結構,擴大人工甘草種植面積;(7)協會建設,包括發展金、技能和經紀人培訓。兼顧種草養畜。
B.以草原圍封為主的高效家庭生態畜牧業治理區
——治理活動:(1)實施天然草原圍欄、補播改良及草場的管理;(2)討論制定可行的草原管理和利用制度;(3)擴大人工種草面積:(4)改善設施養羊條件,包括打土圓井、蓋暖棚、配備飼料加工機械等;(5)協會建設,包括發展金、技能和經紀人培訓。
C.以“三位一體”建設為主的庭院經濟型綜合治理區
——治理活動:(1)擴建“三位一體”設施;(2)大力發展以優質棗樹為主的經果林;(3)擴大人工牧草的種植面積;(4)發展庭院節灌。
D.以喬灌草綠色屏障為主的揚黃灌溉糧林草兼作生物治理區
——治理活動:(1)營造荒山灌木林和農田防護林;(2)實施天然草原圍欄、補播改良及草場管理;(3)實施以社區為基礎的草場資源管理;(4)發展節水灌溉;(5)引進良種;(6)完善參與式村級發展規劃;(7)調整種植結構,擴大人工牧草種植面積;(8)培訓;(9)提供發展信貸金。
E.農民協會
——治理活動:(1)規範協會制度;(2)加強各類培訓;(3)提供發展基金,培育以灘雞、灘羊、養豬和人工甘草為主的特色產業;(4)在縣城建立銷售門市部。
培育以灘羊舍飼育肥、新農村建設、社區發展基金、飼草料轉化、豬-沼-果、生態家園等示範點建設十二個。加強雙井子、鐵柱泉、庫團、龍記灣、三道井等三十個村村級組織建設,實行“三權分離”(村民大會決策權、社區管理委員會執行權、監督委員會監督權)試點,實行民主理財制度,構建和諧社區。
C.經營創收
多種經營是體現項目總體宗旨:增產增收,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增強發展能力的主要項目,小額信貸又是這一項目最活躍的實施方式。通過小額信貸將鬆散的農民尤其是家庭婦女組織起來,採取引導、培訓和現場指導等方法,讓她們搞自己喜歡且認為可行的致富項目,以實現自我發展,脫貧致富。根據農民多樣化的信貸需求,推行小額信貸常規貸款、發展性貸款和協會貸款等多種扶貧模式,加強地方扶貧能力。發展信貸客戶2450戶,共安排流動資金300萬元。
D.能力建設
本項目旨在支持幫助項目區廣大農民民眾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走自我組織、自我發展之路,而支持農民協會建設和培訓是達到這一目的有效的手段。項目成立參與式掃盲互助小組500個,編寫參與式掃盲及其它培訓教材5000套,完成掃盲2000人次,技術經營培訓、市場行銷培訓、參與式培訓、參與式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類培訓4140人次,培育建立各種專業協會15個,為10個農民專業協會或其它有意義的農民組織或團體提供20萬元的發展資金,培育以灘雞、灘羊為主的特色產業,搭建農民與市場銜接的橋樑,同時四年舉辦農民大型文藝、科技、娛樂等綜合活動35場次。
4)項目運作(包括項目執行方各自的責任和義務,資金來源等)
A.愛德基金會
負責項目資金援助,項目管理及資金審計;
B.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
負責項目實施,監測和評估;
C.鹽池縣愛德項目領導小組
負責地方資金配套,相關部門的業務協調;
5)項目結果(包括社會影響,可量化的生態影響,經濟指標)
A.項目區植被蓋度由項目實施前的16%增加到40.8℅
B.人均純收入由項目實施前的826元增加到1600元
C.以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為主的地方扶貧能力得到加強
D.參與式工作方法得到地方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