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演出的均為男性。演出劇目多,可演出數天不重樣。演出形式分三個段落:即“進場”、“武場”“、文場”。
“進場”表演時,打擊樂的節奏為2/4拍,由傘頭緊握黃羅傘,手持大夫鈴,擔當總指揮;二門韃帶領16人跟著打擊樂的節奏,按照先後順序,分兩路縱隊,由場地之後中部上場,角色成對並列前進,同時做各自固定的動作;走至場前,兩隊分開並繞至後場,如此反覆走場.
進場三圈三折後,傘頭拿大夫鈴嘩嘩一搖便轉入“武場”(即跑場),這時四大扇、尖子號同時奏起,眾角色奔跑速度明顯加快,在跑動中按規定的路線穿插,輪番做各自的動作,由場前經兩側繞至場地中後部,做大翻身和轉蹲步等動作,從另側跑下;如此反覆,好像兩軍對壘,場內外一片沸騰……高潮之後傘頭一搖大夫鈴,隨即轉入“文場”。
“文場”時整個舞隊由跑變為便步走大場(即“順場”),由傘頭等至場中演唱一兩段後,岔小接腔打岔說韻白快板,作即興表演。
一般秧歌的唱腔多為四字、七字韻,而軍莊秧歌的曲調則為十字韻,唱腔高亢激昂,大起大落,性格鮮明,富於戲劇色彩,較難把握。關於其唱腔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喝不夠軍莊的豆腐漿,學不會軍莊的秧歌腔。”足見軍莊秧歌唱腔的學習難度。軍莊秧歌的唱詞韻白具有口語化的特點。演唱和韻白快板曲目常見的有“王員外休妻”、“大實話”、“大瞎話”等,內容多以民間故事傳說、日常生活題材為主,表演幽默風趣;快板語言是滑縣的地方方言,具有濃郁的鄉土味。軍莊秧歌的音樂伴奏主要用打擊樂伴奏,樂隊配置由一個邊鼓、一個馬鑼、一個大鑼、一個小叉、六個四大扇、十二把尖子號構成,以邊鼓、馬鑼、大鑼伴奏為主。
此外,軍莊秧歌的道具也可一物多用。棒槌用的木棒,鼓手手裡拿的鼓,既作道具,又可在演唱時擊打節拍進行伴奏;傘頭手拿的大夫鈴,不僅作道具,還能起到指揮隊伍文武場變化的作用。
軍莊秧歌在每次演出期間,都要到火神廟請神、敬神、送神。即演出前一天(正月二十六)下午,到廟前拜神、請神。整個秧歌隊成員在神像前燒香跪拜,並按秧歌角色出場順序,每人唱一句神歌;而後演上一番以娛神靈,最後將火神爺請到自己村里設的聖會大廳,並於廟會期間(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燒香、上供、敬拜;到演出完的第二天(正月三十)中午,打鼓敲鑼地把火神送回到火神廟。廟會期間,如果接到其他會社邀請函,也會應邀前往,對方設煙茶糖果桌招待,並燃放煙花爆竹以示迎接。軍舞在長期活動中形成了一條會規,即互愛、互敬、互讓。
軍莊秧歌傳奇式的起源,是軍莊村先人聰明才智的展現,也是勤勞智慧的結晶。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在中原乃至全國實為罕見,可謂是民間藝術瑰寶。
軍莊秧歌以恢宏磅礴的精神氣勢、古樸豪放的表演風格、濃郁的鄉土氣息、個性張揚且和諧統一的律動,展現出軍莊社會和人民的鮮明特徵,迴蕩著軍莊歷史前進的腳步聲。
棒槌扮演的武士黑布巾包頭,身著白盤扣中式對襟黑衣,束袖口,黑燈籠褲,腰扎黑腰帶,紅色臉譜,挑眉大眼,威風凜凜;大青衣、二八佳人手持彩扇,身穿彩色鮮艷的刺繡長帔,中式長褲,腳踏彩鞋,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齊腰長發,媚眼紅唇,楚楚動人;二門韃四方臉配紅穗清代官帽,黃色錦衣,黑色布靴,按刀揚鞭,耀武揚威;老婆頭扎勒子,身著偏襟盤扣暗紅衣,臉畫紅臉蛋,嘴邊一黑痣,手拿破蒲扇,人物滑稽鮮明;漁翁身著遮風蔽體的土布衣,頭戴碩大遮住半邊臉的斗笠,掛白長鬍須,收口長褲,腰間挎魚簍,腳踏草鞋,右手持魚竿,栩栩如生;公子頭戴藍色小生帽,著開懷藍色長衫,內扎紅腰帶,下穿紅色燈籠褲,黑色圓口鞋,左手掀襟,右手拿紅扇,風流倜儻,瀟灑自在……演員所持道具各種各樣,拿棒的、拿鼓的、拿鞭、拿扇、拿絹的各有千秋。外部造型的直觀到位是軍莊秧歌吸引人眼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軍莊秧歌的突出特色是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無論是走、跑、蹲、跳、擊、打,動律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尤其是鑼號轟鳴的武場,似拼搏格鬥的沙場,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軍莊秧歌的另一特點,是場上所扮人物的動作各異和個性的鮮明。二門韃邁八字步,甩鞭按刀,挺腹昂首,耀舞揚威;二公子操“跟進步”,一手掀襟,上下扇擺,豪爽灑脫;二棒手應節擊棒,輕巧中富雄健;二鼓手掄錘,靈活中含威武;花旦、青衣柔媚中藏瀟灑;岔小子憨直中露機敏。
相關詞條
-
秧歌[北方民間舞蹈]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民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
歷史淵源 風格特色 傳承現狀 傳承意義 -
陳倉秧歌
陳倉秧歌源自上古時期的原始歌舞,發展於周秦的民歌小曲,又吸收了漢唐雜戲及參軍戲的內容和形式,到清代臻於成熟。據調查,清代末年,該莊已有秧歌班社存在,逢年...
簡介 基本內容 基本特徵 相關器具 歷史淵源 -
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民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
歷史淵源 風格特色 傳承現狀 傳承意義 -
河州北鄉秧歌
河州北鄉秧歌是流傳於甘肅省中部西南永靖縣境內的傳統秧歌舞種類。北鄉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受當地民間傳統文化的薰陶,北鄉秧歌在表演形式與內容上不僅保留...
活動範圍 歷史淵源 傳承發展 秧歌隊中的角色 服飾與道具 -
祁縣秧歌
祁縣秧歌是一個既能登台表演又適於在生活中隨時哼唱的戲曲歌種,曲調非常豐富,所反映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能蒐集到的曲子約三百...
特點 起源 發展 班社 演員 -
閆莊
閆莊鎮 位於洛陽市西南部豫西山區嵩縣境內,閆莊歷史悠久,建制古老,古名“鳳凰台”、“鸞駕鎮”。1947年解放後設區政府,1958年成立閆莊公社,1984...
管轄範圍: 經濟: 最近發展: 閆莊概況 -
佛子莊鄉
佛子莊鄉位於房山區西北,東與河北鎮交界,南連燕山辦事處和周口店地區辦事處,西鄰南窖、史家營、霞雲嶺、大安山鄉,北與門頭溝區接壤。108國道貫穿全鄉境內2...
基本概況 行政區劃 礦產資源 經濟建設 交通發展 -
嵩縣閆莊
嵩縣閆莊 位於河南省西部豫西山區嵩縣境內,距嵩縣縣城18公里,東連田湖,西接大坪,北臨宜陽。老洛欒公路,南閆路(S247)交匯於此,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全...
地理位置 村名沿革 姓氏淵源 經濟產業 社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