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航天技術

軍用航天技術

軍用航天技術是以軍事套用為目的、開發和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迄今世界各國共發射了5000多個太空飛行器,其中70%用於軍事目的。它的發展,使軍事偵察、通信、測繪、導航、定位、預警、監視和氣象預報等能力空前提高。

歷史

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飛行器、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從此,人類步入了航天時代。沉寂了數億年的宇宙太空再也無法寧靜。

最初人類製造的太空飛行器都比較簡單,發射上天后一般無法回收,根本談不上軍事套用。直到1960年8月10日,美國照相偵察衛星“發現者13號”發射並回收成功,才拉開了軍事利用空間的序幕。

1962年,美國利用微波中繼通信技術成功地發射了“電星一號”能動型通信衛星,開始了衛星通信的歷史。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號飛船載人登月成功,標誌著人類已完成初期的空間探索與套用試驗。進入70年代,各種軍用太空飛行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星羅棋布於蔚藍色星球的上空。進入80年代以來,各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前景。第三、第四代高效、多功能的軍用太空飛行器相繼問世。載人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出現新飛躍,先後研製了永久性空間站和太空梭,實現了空間站與航天飛船的對接和歷史性的天上人間往返機動飛行,使太空飛行器第一次有了天上回收、修理、加油的停泊站,同時也有了指揮、控制、作戰的活動基地,為人類更大規模的軍事開發利用外層空間創造了條件。1985年9月13日,一架美國F-15戰鬥機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使用反衛星飛彈成功地擊毀了1顆早已廢棄的舊衛星,標誌著反衛星飛彈進入實戰套用。外層空間的軍事競爭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此後太空動能武器、定向能武器以及電磁炮等新概念太空武器研究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1985年,美國成立了聯合軍事航天司令部。目前,美國100多名太空人當中,三分之二是軍職人員。西方專家預測,到下世紀,美國的“天軍”將包括殲擊航天兵、轟炸航天兵、偵察航天兵、救援航天兵、運輸航天兵等若干兵種;1992年,俄羅斯率先組建了航天部隊。截至1997年底,美國共進行了118次載人航天發射。

套用

軍事航天技術的套用,主要包括航天監視、航天支援、航天作戰以及航天勤務保障四個方面。航天監視是指充分利用太空飛行器監視範圍大、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可定期重複監視某個地區、可以較快地獲得其他手段難以得到的情報等優勢,通過太空飛行器上的各種偵察探測設備對目標進行監視,主要包括照相偵察、電子偵察、飛彈預警、海洋監視和核爆炸探測等。航天支援是指利用軍事航天技術,支援地面和空中軍事活動以增強軍事力量的效能,包括軍事通信、軍事氣象觀測、軍事導航和測地等。以上兩個方面均已得到廣泛套用,並且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感測器技術等發展,其能力在不斷提高。航天作戰是指利用太空飛行器載雷射、粒子束、微波束等定向能武器或動能武器,攻擊、摧毀對方的太空飛行器及彈道飛彈等目標,或者由載人太空飛行器的機械臂、太空機器人或航天員,直接破壞或擒獲敵方的軍用太空飛行器。這一方面的技術尚處於初期研究和試驗階段,已能做到利用截擊衛星接近對方衛星,採取自爆或撞擊方式達到攻擊、摧毀對方衛星的目的。航天勤務保障是指在太空利用太空飛行器實施檢測、維修,加注推進劑,更換儀器設備、備用件以及其他消耗器材,組裝、建造軍用太空飛行器等的活動。這一方面的技術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