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傳統意義上的太空武器是指,從地球上直接發射或被其他飛行器送入繞地軌道,能在外層空間發揮摧毀性作用的武器系統。這類武器包括反衛星武器、地基雷射器與反射鏡組合的雷射系統(反射鏡一般安裝在飛艇或衛星上,可以把雷射束反射到地平線以外的地方)、能在外層空間發射拋射物或能量束的軌道平台。(萬不得已,任何國家都不會使用第4種太空武器,即高空核爆炸,因為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和高能帶電粒子,可能摧毀爆炸點附近所有的衛星和載人飛船。)
一些太空武器的擁躉建議,擴展太空武器的定義,將兩種依賴空間軌道的武器――洲際彈道飛彈(ICBM)和地基電子戰系統,也納入太空武器的範疇。這樣一來,按照修改後的定義,太空武器早就存在了。
武器種類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劍”——雷射武器:用雷射作武器的構想是基於雷射的高熱效應。雷射產生的高溫可使任何金屬熔化。同時雷射以光速(每秒鐘30萬千米)直線射出,延時完全可以忽略,也沒有彎曲的彈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簡直指哪打哪。另外,雷射武器沒有後坐力,可以迅速轉移打擊目標,還可以進行單發、多發或連續射擊。雷射武器的本質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正是靠著這幾項神奇的本領,雷射武器成為理想的太空武器。
“長矛”———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製造出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帶電粒子進入加速器後就會在強大的電場力的作用下,加速到所需要的速度。這時將粒子集束髮射出去,就會產生巨大的殺傷力。粒子束武器發射出的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用以攔截各種太空飛行器,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命中目標,且一般不需考慮射擊提前量。粒子束武器將巨大的能量以狹窄的束流形式高度集中到一小塊面積上,是一種殺傷點狀目標的武器,其高能粒子和目標材料的分子發生猛烈碰撞,產生高溫和熱應力,使目標材料熔化、損壞。
“神鞭”——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統、高功率微波系統和發射天線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殺傷破壞目標。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強,有效作用距離較遠,可同時殺傷幾個目標。特別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與雷達兼容形成一體化系統,先探測、跟蹤目標,再提高功率殺傷目標,達到最佳作戰效能。它猶如無形的“神鞭”,既能進行全面毀傷、橫掃敵方電子設備,又能實施精確打擊、直擊敵方信息中樞。可以說,微波武器是現代電子戰、電磁戰、信息戰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飛鏢”———動能武器:動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簡單,說白了,它和飛鏢傷人的道理完全一樣。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根據動力學原理,一個物體只要有一定的質量和足夠大的運動速度,就具有相當的動能,就能有驚人的殺傷破壞能力,這個物體就是一件動能武器。所謂動能武器,就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彈頭,利用彈頭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動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輻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學能量去殺傷目標,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在與目標短暫而劇烈的碰撞中殺傷目標。所以,它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其實,未來太空戰必然是地、海、空、天一體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戰端一開,則無論陸地、海洋、天空、太空所有戰爭機器將一起開動,豈是250人5天就能模擬的。美國在新世紀初演出這場太空模擬戰鬧劇,無非是向世界宣告:美國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太空設施不遭破壞,同時具備打擊他國太空設施的能力。美國在地球上到處推行霸權主義,現在又想獨自“霸天”,也只能是一相情願。
研製背景
軍事用途太空飛行器在地球軌道上運轉已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具實際攻擊能力的太空武器還從未在太空中部署過,太空競爭為人類所熟悉,而太空戰爭在許多人看來似乎還遠得很,不過太空真有爆發戰爭的可能。
雖然太空尚未被武器化,但毫無疑問,太空早已軍事化,軍事通訊衛星、軍事導航衛星、軍事偵察衛星和軍事天氣衛星早已在地球上空運行,因此將武器部署到太空中不會向預想中的那樣引起繁雜的合法性爭議,1967年簽署的外太空非軍事化條約僅僅禁止任何國家向太空部署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國際法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其他種類的武器。
發展觀點
太空武器必然化觀點
空間軍事化問題已出現多年了,但是至少到現在,從公開的渠道可以認為空間還沒有武器化。換句話說,空間已經被用於為陸地部隊和武器提供情報、目標等支援,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國家在空間真正部署武器。一部分觀點認為太空武器化是不可避免的。美國的一些專家和軍政要員也認為應該快速獲得和部署一系列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危害化觀點
不少評論家認為,太空武器並不一定能提高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由於自身特性,衛星乃至軌道武器很容易被發現、追蹤,即便採取了保護手段,也可能成為攻擊目標。此外,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研製反衛星系統將挑起大規模軍備競賽,因為其他國家一旦受到威脅,就會毅然參與競爭。更嚴重的是,即使不開展真正的太空戰,只是在外層空間進行武器試驗,也會在太空中留下大量的殘骸碎片,長期繞地球運轉。這些碎片將以每秒幾英里的速度(1英里約合1.6千米)撞向衛星和載人飛行器,對高度依賴衛星的通信、氣象預報、精密導航以及軍事指揮造成巨大威脅,甚至可能使全球經濟退回到20世紀50年代。
國家態度
在表面上,世界大國目前正處於一種均勢狀態,但美國對太空武器的追求,卻可能打破這種力量均勢,甚至引發全球性衝突。
一些國家認為,當前急需發展太空武器,加強太空戰中的進攻和防禦能力。在接受美國雜誌《防務新聞》(Defense News)的採訪時,一些不願公開身份的印度國防官員透露,印度已經在開發動能型(通過直接撞擊來摧毀衛星的非爆炸性武器)和雷射型反衛星武器。
如果印度堅持研製太空武器,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巴基斯坦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與印度一樣,巴基斯坦也擁有一套成熟的彈道飛彈系統,可以發射中程反衛星飛彈。日本同樣可能參與“太空競賽”的角逐。2007年6月,日本國會開始審議福田政府大力鼓吹的一項法案,如果該法案通過,日本將開發具有“軍事和國家安全”用途的衛星。
至於俄羅斯,普京總統再三強調反對太空武器化,還激烈批評美國的太空政策。普京譴責說,美國大力打造飛彈防禦系統,謀取太空軍事霸主地位的意圖越來越明顯,這樣會迫使其他國家採取行動。不過,由於有強大的太空實力作後盾,俄羅斯已經把衛星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因此不大可能在太空軍備競賽中袖手旁觀。
看到有能力參與太空競賽的國家越來越多,支持太空政策的美國專家斷定,太空武器化不可避免,美國最好先下手為強,全副武裝地搶占太空。他們認為,不論是防護本國軍用和民用衛星,還是阻止未來的敵對國利用太空資源提高地面軍隊的作戰能力,開發太空武器都很必要。
然而,太空軍備競賽會打破力量均勢,爆發全球性衝突的風險也將隨之大幅增加。如此輕率的競賽無論發生在太空還是其他地方,均勢狀態都難以維持。即使一些主要國家的軍事力量已經達到了均衡狀態,它們依然不會相信,現在正處於勢均力敵的局面。一旦有國家覺得自己被對手甩在後面,就會先發制人,在形勢惡化之前發動攻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便認為在競賽中占據上風的一方,同樣會有先發制人的念頭,趁對方還未趕上自己時實施打擊。這樣,太空軍備競賽從純粹的技術問題升級為戰爭的可能性逐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