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車鴻志,字凌雲。1894年生於奉天鳳凰廳(今遼寧省鳳城縣)一個農民家庭。高小畢業後,因生活所迫,隨父逃荒到一面坡鎮。1914年考入賓縣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一面坡,在西小營國小教書,後擔任該校校長。1921年,考取奉天講武堂,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北軍十八旅旅部當副官,以後曾任吉長鎮守使署丁超部副官、中東鐵路護路軍鐵甲隊隊長等職。1929年,辭去軍隊職務,應聘到東省特別區立第一中學任體育教員兼軍事教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中共哈爾濱地下組織領導下,各學校都組織了反日大同盟和反日會等黨的外圍組織。車鴻志參加了反日大同盟。為籌備抗日武裝和所需物資,同年10月,車鴻志將妻子和兩個兒子送回一面坡,利用經常來往於一面坡和哈爾濱之間的機會和當過一面坡西小營國小校長的身份,主動與官商各界及地方頭面人物接觸,多次進行秘密洽談。經過反覆耐心的工作,最後徵集到馬車3輛,槍100多支以及糧草等物資。
1931年底,車鴻志返回哈爾濱,開始著手組織學生抗日武裝。1932年春節前夕,車鴻志將組織起來的200餘名愛國師生,匯聚到一面坡鎮,組成了一支以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今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前身)愛國師生為骨幹的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這支隊伍的宗旨是抗日救國,抵禦外侮。除進步師生外,當地各界民眾也熱烈回響,一面坡的一些商鋪子弟和青年農民也參加了這支隊伍。在成立大會上,車鴻志作了動員,一面坡的父老鄉親也在會上熱烈祝賀。
會後,這支隊伍打著書有“ 抗日救國義勇軍學生大隊”字樣的旗幟,在車鴻志率領下,開展了抗日宣傳和武裝鬥爭。他們的武器裝備雖然比較簡陋,多半是土槍、土炮、腰別子之類,僅有一座“駝式”的兵工廠,但卻精神抖擻,鬥志昂揚。他們從一面坡出發經山前的五十二戶、沖河,然後奔向珠河(今尚志縣)。進軍途中,學生大隊專門組織了一支宣傳鼓動小分隊。每到一處,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號召民眾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物出物。並提出誰家有槍可以跟一個人,誰家有馬也可以跟去一個人,準許自己看槍看馬,大家齊心協力打日本。這樣,沿途士紳、富戶在這支隊伍抗日激情的感召之下,主動獻出了自己的槍枝彈藥、車馬糧草等。當隊伍到達方正縣時,參軍人數已發展至近700人,馬600餘匹。學生大隊進至賓縣與方正縣交界處的高力帽子時,與日本侵略軍相遇,學生大隊便配合友軍同日軍開了火。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最後由於隊伍的軍事素質不佳,武器不良,加之日軍出動兩架飛機投彈掃射,學生大隊傷亡慘重,只好後撤,稍事整頓後,將隊伍開往依蘭。當行至大羅勒密時又遭日軍飛機追擊,隊伍被炸散,餘部輾轉撤往依蘭,駐紮在依蘭城西。
當時,依蘭鎮守使李杜將軍聽說來了一支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立即接見了車鴻志和全體學生軍戰士。他愛憐地望著學生們一張張稚氣的臉,禁不住心潮起伏,熱淚奪眶而出。他對車鴻志說:“凌雲老弟,倘若中國人都像學生軍這樣,我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後來,這支隊伍又不斷擴大,號稱“車團”。
一次,“車團”在經勃利山轉移時,又與日軍交火。在這次戰鬥中車鴻志不幸犧牲。學生大隊的餘部投奔了趙尚志領導的抗日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