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種類
跳鼠屬Dipodidae有15屬50種,分為7個亞科:五趾跳鼠亞科Allactaginae、心顱跳鼠亞科Cardiocraniinae、跳鼠亞科Dipodinae、長耳跳鼠亞科Euchoreutinae、梳趾跳鼠亞科Paradipodinae、蹶鼠亞科Sicistinae、林跳鼠亞科Zapodinae。
分布
主要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西部的乾旱地區,也見於非洲北部。
體型
眼大;耳長,個別種甚至超過體長;後肢發達,長度甚至超過前肢的4倍;尾長,端部具毛穗;吻部細長,頂間骨寬大,無明顯峙;上門齒平滑無溝,前臼齒1枚,圓柱狀,下門齒齒根極長;後足5趾,第1與第5趾退化。常見如五趾跳鼠Allactagasibirica是跳鼠科中體形最大者,體長達14厘米;林跳鼠Eozapussetchuanus為我國西北地區特產種,棲息於中、高山地的森林、灌叢和草甸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naso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於蒙古外阿爾泰,耳極長,幾乎有頭體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
化石
跳鼠屬動物化石最早發現在歐洲、亞洲、北美洲的漸新世地層,但化石相對較少。它有可能起源於始齧類。生活習性
跳鼠屬動物多在夜間及晨昏活動。夜間活動時,主要靠耳殼和聽泡來接收和放大周圍的微弱聲響,以躲避天敵和辨別方向,因此,耳殼和聽泡都非常發達,耳長多在1.5厘米以上,最長可達6厘米。
跳鼠屬動物都有冬眠習性,以尾部積累的脂肪在蟄伏期間補充機體能量的消耗。跳鼠科動物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蟲。多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一般年產仔2窩,於7~8月間停止生育,但有些種類年產3窩,於9月結束繁殖,每胎產1~6仔,多數為2~4仔。
主要種類介紹
五趾跳鼠屬
為體型最大的一類跳鼠,耳長,大多數種耳向前翻可抵達鼻端;眼大;後肢為前肢的3倍長,後足5趾。3條中間跖骨融合成一砲骨;外側2趾退化而不接觸地面,趾尖不達中間3趾的基部。尾細長,遠長於頭和身體;尾端的長毛大部分長在兩側,形成一個扁平的黑白毛簇;大多數種聽泡不明顯膨脹,有1枚小的上前臼齒。分布遍及歐洲大陸東部和北部。有3屬15種:五趾跳鼠屬Allactaga(11種)、沙漠跳鼠屬Allactodipus(1種)、肥尾跳鼠屬Pygeretmus(3種)。我國有2屬6種。
心顱跳鼠屬
小型,耳小呈管狀。尾無簇毛。聽泡異常膨脹,大約為顱全長的一半。頭骨心形。具有1枚小的上前臼齒。後足伸長,但是看不出像其它亞科的跖骨癒合的跡象。包括3屬7種,分布於亞洲中部。我國有2屬3種:五趾心顱跳鼠Cardiocraniusparadoxus、肥尾心顱跳鼠Salpingotuscrassicauda、三趾心顱跳鼠Salpingotuskozlovi,見於西北荒漠地帶。
跳鼠亞屬
中型到小型;頭骨很寬闊;耳短,向前折正好達眼;後足3趾,中間的跖癒合成一塊炮骨,第一和第五趾缺失;趾底有很發達的毛刷;尾細長,長於頭和身體;尾蚴簇毛;聽泡膨大,其前部內側幾乎挨在一起。分布於於歐洲、非洲和古北界的亞洲的沙漠和草原。有4屬8種。我國有2屬3種:三趾跳鼠Dipussagitta、蒙古羽尾跳鼠Stylodipusandrewsi、羽尾跳鼠Stylodipustelum 。
長耳跳鼠亞屬
僅1屬1種,即長耳跳鼠Euchoreutesnaso。大耳是其典型特徵。體型中等,頭體長80~95mm,尾長144~185mm;後足長41~49mm,耳長37~47mm;體重24~38g。中間3條跖骨不完全癒合。中趾稍長於臨近的趾,2個側趾短;尾端長毛簇很發達,但長毛全都環繞著尾乾生長,而不是如其它跳鼠那樣形成扁平的“旗”;尾白色,包括末梢,近端部背面有一黑色環。頭骨後部很寬,聽泡膨大,顴弓上支明顯向下展。門齒很狹窄,白色,前臼齒圓形,其齒冠大約是第一臼齒的1/4大。分布橫跨我國西北部乾旱地區,向北延伸到蒙古。棲息在沙質荒漠地帶,常常發現它們在沙漠綠洲邊緣的沙丘上或有稀疏植被的沙地山谷中。能躍1米多高。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也吃昆蟲和蜥蜴。早春產仔,每胎2~6仔。因家貓的入侵,導致瀕臨滅絕。
梳趾跳鼠亞科
僅1屬1種,即梳趾跳鼠Paradipusctenodactylus,分布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蹶鼠亞科
有1屬13種,分布橫跨古北界北部,棲息於森林和草甸中。我國有4種。似小型鼠類,有長而具半纏繞能力的尾。雖然沒有其他跳鼠特化的長腿或長腳,但行動上主要還是靠跳躍。也能輕易地攀爬樹枝,用外趾抓住。
林跳鼠亞科
包括3屬5種,大多分布在北美洲。亞洲只有1個單型屬,即林跳鼠屬Eozapus,為我國中部、西南部特有。林跳鼠種類都有長的後肢,善於變換跳躍式運動,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