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永州游西岩作

路過永州游西岩作

《路過永州游西岩作》是詩人林伯渠於1918年11月4日,遊覽永州西山時所賦寫的詩作。該詩表達了詩人對譚延闓、白堅武這類阻撓護法、利令智昏的軍閥的諷刺之情。

作品原文

路過永州游西岩作
洞泉泠泠似清磬②,
危倚石欄恰可聽③。
一滴終須歸大海,
幾人到此悟平生④。

注釋譯文

①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一帶。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所寫《永州八記》中,曾對當地山水風光作過生動描述。1918年11月初,作者曾與人相約共游零陵城西的西岩,即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之西山。
②泠泠:形容泉水流淌之聲。陸機《招隱詩》:“山溜河泠泠,飛泉漱嗚玉。”清磬:清脆悅耳的磬聲。磬,古代石制的打擊樂器。
③危倚:高高地倚靠著。
④悟平生:領悟人生的真諦。此句意思是說,個人的涓滴力量只有像泉水匯入江海那樣匯入偉大的革命事業,才會顯出其意義。

創作背景

1918年夏,護法軍因在湖南戰場連連失利被迫退守永州一線,7月,新近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來到永州,他一上往即與吳佩孚搭上關係,暗中往來不斷。10月初,直系軍閥江蘇督軍李純派其謀士白堅武來到湖南活動。為了解白堅武此行意圖和譚延闖的態度,林伯渠曾於11月4日與兩人相約共游零陵城西西山朝陽洞,並因此留下了這首風格清新蘊含深刻哲理的小詩。

作品鑑賞

該詩從寫景人手。因體裁篇幅所限,詩人並沒有像一般的紀游登覽詩那樣去詳盡具體地描述登臨的過程與西岩的全景全貌,而是以提神攝魂之法,突出地表現了西岩之清幽與朝陽洞泉水的泠泠神韻。兩句雖均是寫景造境,但寫來卻各具特點,前者突出的是洞泉之聲,是自然之光的閃爍,但同時也不失詩人主體形象的存在,“似清磬”本身就包含著一個常有主觀感情色彩的判斷;後者突出的則是人對自然美景的知覺與接受,這裡詩人本身的形象漸漸放大,占據了詩句畫面的主要部分。“恰可聽”則再次將人與自然結合,強調了兩者之間的親近、相通與相投,從而為下文詩人從自然之物中汲取真理,並因之發出新警透闢的議論作了鋪墊。至此,一個置身山水、獨倚危欄的凝神專注的哲人與詩人形象出現了。
後兩句由寫景造境轉入議論。第三句為全詩警策所在,“一滴終須歸大海”——涓滴泉水最終會匯合萬千江河溪流投入廣博浩瀚的大海懷抱,個體生命只有匯入偉大的革命事業才能得到升華,才能顯示出其意義。這一句是直接議論,“終須”二字出語決斷有力,不容置疑,但它們在詩中卻絲毫不給人以勉強牽扯或枯燥乏味之感,因為這一哲理闡發是從上文中山水——詩人想像中自然流出的,議論本身也是通過具體形象完成的,得理趣之妙而無理障之跡,這是真正的詩化的議論。
第四句筆鋒一轉,以反詰作結:世上又能從這洞泉涓滴中領悟出人生的真諦的人還是少數。南宋朱熹有詩云:“世路無如人慾險,幾死到此誤平生。”此處林伯渠將朱詩下句信手拈來,略加改換,變敘述語氣為反問語氣,餘韻綿長,詩味更濃,意蘊更深。它表面看似是對上句“一滴終須歸大海”的補充和強調,實際卻是對同行譚延闓、白堅武兩人的勸喻與譏諷。譚延闓為謀一己私利,為獲得湖南省長寶座,不惜與北洋軍閥暗中勾搭,背叛護法,可謂官迷心竅;白堅武以當代縱橫家自命,充當直系軍閥的謀士與密使來湖南運動譚延闓,自詡能使吳佩孚與譚延闖“萬山千曲穴中空”,阻撓護法,可謂利令智昏。詩人在這裡諷刺他們又怎么能從這眼前景象中領悟出“一滴終須歸大海”的人生真諦。
這首詩構思精妙,語言清新,意境幽遠,尤其善於通過捕捉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來表達深刻的人生社會哲理,雖只短短四句,卻寫得搖曳多姿,兼具繪景、寫人、議論、諷喻,包含詩情、畫意、哲理,事微而意著,辭約而義豐。

作者簡介

林伯渠像林伯渠像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中國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傑出詩人。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詩作,其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在20世紀的中國舊休詩詩壇上堪稱重要一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