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山小檗

eid.【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廬山小檗的莖及根。 Berberidaceae【性味】味苦,性寒,無毒。 【壯藥】土黃連,往連:根、莖、全株治療咽喉炎,腸炎,痢疾《桂藥編》。

路山小檗相關屬性

【異名】黃疸樹 、土黃檗、黃根刺、土黃蓮、鐵樹黃連、鐵籬笆(江西),樹黃連(廣東、廣西)
【英文名】Stem or root of Lushan Mountain Barberry
【拉丁名】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
【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廬山小檗的莖及根。
【科屬分類】小檗科 Berberidaceae
【性味】味苦,性寒,無毒。
【歸經】肝;胃;大腸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肝炎,膽囊炎,腸炎,菌痢,咽喉炎,結膜炎,尿道炎,瘡瘍腫毒。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高1 .5-2米。幼枝紫褐色,老枝灰黃色,具條棱,無疣點;莖刺單生,偶有三分叉,長1-4厘米,腹面具槽。葉薄紙質,長圓狀菱形,長3.5-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急尖,短漸尖或微鈍,基部楔形,漸狹下延,上面暗黃綠色,中脈稍隆起,側脈顯著,孤曲斜上至近葉緣連結,背面灰白色,中脈和側脈明顯隆起,葉緣平展,全緣,有時稍呈波狀;葉柄長1-2厘米。總狀花序具3-15朵花,長2-5厘米,包括總梗長1-2厘米;花梗細弱,長4-8毫米,無毛;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長1-1. 5毫米;花黃色;萼片2輪,外萼片長圓狀卵形,長1.5-2毫米,寬1-1. 2毫米,先端急尖,內萼片長圓狀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1-1.8毫米,先端鈍;花瓣橢圓狀倒卵形,長3-3.5毫米,寬1-1.8(-2.5)毫米,先端鈍,全緣,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分離長圓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先端不延伸,鈍形;胚珠單生,無柄。漿果長圓狀橢圓形,長8-12毫米,直徑3-4.5毫米,熟時紅色,頂端不具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6-10月。

路山小檗產地

產於江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陝西、貴州。生於山坡、山地灌叢中、河邊、林中或村旁。海拔250-1800米。

路山小檗藥用

根皮、莖含小檗鹼較高,民間多代黃連,黃檗使用。作清熱瀉火、抗菌消炎藥。
【瑤藥】旺李茛:根、莖、全株治療腸炎,痢疾,胃熱痛,黃疸型肝炎,肺結核,水煎洗患眼治急性角膜炎《桂藥編》。
【壯藥】土黃連,往連:根、莖、全株治療咽喉炎,腸炎,痢疾《桂藥編》。
【苗藥】三顆針:全株治消化不良,菌痢,尿道炎,咽喉炎,瘡瘍潰爛,預防流腦和暑癤《湘藍考》。
根、莖(黃疸樹):苦,寒。清熱解毒,利濕,健胃。用於吐瀉,口瘡,目赤,肝炎,膽囊炎,痢疾,淋濁帶下,濕疹,丹毒,無名腫毒,燒、燙傷。
【生境分布】
生於山地灌叢或山谷溪邊陰山肥沃的土壤處。農村也常栽培作籬垣。 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
【採集】春、秋挖取全株,剪除枝葉及細根,或削除部分栓皮,曬乾。
【性狀】
乾燥的莖呈類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有溝紋,並有少數小形皮孔。上部多分枝,枝直徑約3~5毫米,顯灰棕至暗棕色,表面有明顯的縱棱數條;針刺較多,單個或2~3分叉。主根呈圓柱形,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根頭部留有莖基及芽;側根及支根呈扭曲狀;外表土黃色至灰棕色,栓皮易片狀脫落而露出棕黃色的皮部。莖枝及根的質地堅硬,斷面強纖維性,呈鮮黃色,莖及枝中央具髓部;根無髓,木質部占絕大部分。斷面置螢光燈下可見強烈的黃色螢光。味極苦。
【化學成份】
廬山小檗莖含小檗鹼(berberine)2.84%,小檗胺(bebamine)1.98%,還含藥根鹼*(jatrorrhizine),異粉防己鹼(isotetrandrine)根皮含小檗鹼4.72%。同屬植物長柱小檗根含小檗鹼4.99%還含小檗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