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真武頂景區
(1)醒獅峰:位於三岔,是進入真武頂景區的門戶。此峰南北走向,遠遠望去,獅頭、獅身、獅臀栩栩如 生。
(2)二龍潭:位居登山石階路的起點處,二級疊落,潭水清澈。
(3)白蛇洞:穿林蔭道,拾級而上,至白蛇洞。洞高2米左右,能容數十人。洞內塑一白衣仙女,人面蛇身。半藏半露,洞外石壁上刻"白蛇洞"三字。
(4)銀絲瀑:從白蛇洞向上走不遠,即可望見銀絲瀑。此瀑水量雖不很大,卻一瀉千丈,在風力的作用下揮灑成千條銀絲,故稱銀絲瀑。其落差約在120米,可謂南召瀑布之最,在我省亦屬少見,完全可以與雲台山瀑布媲美。
(6)游龍壁:繼續前行,即至游龍壁(原稱游蛇瀑)。此壁高約30米,水流沿石壁縫隙蜿蜒而下,狀如游龍,活靈活現。
(7)萬畝杜鵑林:過游龍壁,便進入萬畝高山杜鵑林。杜鵑花為世界三大名花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花分七彩,景區分布很廣,尤以真武頂最盛。花開時節,滿山遍野,絢爛奪目,蔚為壯觀。
(8)鱷魚出海:山石形如鯉魚。
(9)東、西鳳凰台:過"鱷魚出海"前行,即至東、西鳳凰台。在兩鳳凰台之間的峽谷風口處可觀雲海山色。
(10)仙人橋:位於東、西鳳凰台之間的峽谷風口處。"仙人橋"由一野生大榆樹伸出的兩個長橫枝構成,遊人過橋時,需手扶上面一枝,腳踩下邊一枝,晃晃悠悠,別具情趣。
(11)競秀峰:過仙人橋前行,至競秀峰。這裡奇松密布,景色獨秀。
(12)三隻靴:閃過競秀峰的山嘴,沿山脊向北延伸,在天然觀景台上可見倒置在峰巔的三隻靴,形態栩栩如生。傳說西漢末,劉秀被王莽追趕,因奔逃倉皇,他和愛將鄧禹涼曬的三隻戰靴失落在這裡。
(13)杜鵑仙宮:過競秀峰前行,在官石垴東北的杜鵑林中修建,為一小巧玲瓏的民族式歇山式重檐建築。宮中塑杜鵑仙子像,營造一份美妙的神話色彩,特別是在雲霧繚繞時,猶如仙境一般。
(14)官石垴:俗稱光石垴。自競秀峰而上走過官石垴下的懸崖絕壁,斗折蛇行,來到官石垴下。但見山體高大雄偉,孤峰之上有一光滑的圓石,又名風動石。此石如橫空飛來,穩座峰顛,人推、風吹而動。傳說此峰為真武祖師修身練武之地。
(15)黑松林:繼續前行至黑松林,這裡林景獨特,古木參天,為旅遊區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16)萬丈石瀑:穿越黑松林,至萬丈石瀑。石瀑位於真武頂下,因石壁的表層形態酷似水流,洋洋灑灑下瀉如同天降,堪稱神州一絕。
(17)風洞:位於萬丈石瀑頂上,又名"一線天"。此乃一處天然洞穴通道,長15米,高6米,寬度最窄處只有50公分。僅容一人收腹擦岩而過。此"洞"風很大,遊人至此可謂"別有洞天"。
(18)九層岩:在一線天的西邊,為一孤峰,整個山體由於近水平節理髮育,使之呈多層狀,景觀很獨特。
(19)真武菜田:在九層岩上北望萬丈石瀑頂端,可見一斜置石板,上面排列著許多石縫,縫內長滿青草,酷似菜畦,傳說此乃"真武菜田"。
(20)聖水池:位於九層岩下,有碗口大小,常年有水。相傳為真武祖師施捨的聖水,能祛百病。
(21)真武頂:位於景區中心,是石人山的第二主峰,海拔2102米。真武頂孤峰突兀,直插雲天,極頂危岩聳立,巍峨壯觀。其間有一平台,傳說舊時建有真武廟,現廟基尚存。據說這裡是真武祖師早年修道之地。登上真武頂,"一覽眾山小",可遠望方圓百里。遊人登頂觀日,無論是晨曦還是夕陽,皆能大飽眼福。
(23)自然次生林區:位於真武頂西北方向,遊人可穿越茂密的森林至石人山頂蛤蟆石。
(24)朝陽凹:穿過自然次生林,來到一山間開闊地,長滿高山灌木叢,此為朝陽凹。上部有一觀景台,可遠眺"猴子拜觀音"、"金蟾望闕"兩塊奇石。朝陽凹中陽光明媚,可供遊人小憩。
(25)蛤蟆石:繼續沿著山脊向西北前行,便至石人山最高峰--蛤蟆石。此石位於峰巔,雄峻高大,氣勢恢宏,形態酷似金蟾,民間俗稱蛤蟆石。金蟾占地50平方米,張口昂首東方,上立"玉皇極頂"碑碣。岩體北側有"三界石"(南召、魯山、嵩縣分界點),站立石上"一腳踏三縣"。在三界石的四周,古松密布,鐵杉入雲,山風吹拂,松濤陣陣。即使雖盛夏酷暑,夜宿別墅,仍感涼氣襲人。遊人在此可看雲海,觀日出,賞夕陽,別有情趣。
(26)點將台:從蛤蟆石下山,往東走北面的游路,可到點將台。站立台上,向北望去,群峰環拱,"大將軍"、"二將軍"皆精神抖擻,成奔赴趕來之勢。官道附近的攬勝台,凌空欲飛,站此觀望前方,群峰競秀,雲海蒼茫,景色萬千。
(27)玄機谷:在點將台下面,是一處緊要關口,坡陡路滑,俗稱"鬼鳴關"。陡峭的崖谷陰森可怖,人們不可錯走一步。據當地民眾傳說,此處因受磁場影響,人們說笑走過後,常會聽到後面有人聲嘀咕,前人不明真相,誤認為是鬼怪在鳴唱。
(28)報曉峰:繼續東行,便到報曉峰。它猶如一隻雄雞引勁報曉,高昂去冠,成為本區景觀一絕。傳說在白牛城大戰中,雄雞違抗天命誤報曉時,放走白牛,惹惱玉皇,托塔天王李靖將雄雞斬首,置雞冠於千丈柱上。再放眼南望,群山重重如萬馬奔騰,真武頂、官石垴、三隻靴、競秀峰一字排開。
(29)真武門、佛手岩;由報曉峰向南穿過山間密林,來到真武門。此處兩側絕壁高聳,風聲呼嘯。由此遙望真武頂一側的金龜馱蟾,活靈活現。真武門左邊的一座石峰,形狀酷似佛手,故稱佛手岩。
(30)聖母宮:從報曉蜂東望而卻步,聖母宮如在天下:孤峰之巔,石牆圍合,形成一座天然空中石城。城外千岩萬壑,群山朝拱;城門岩壁聳立,青松照壁;城內人跡罕至,霧氣升騰,神秘莫測。此地相傳為聖母女媧修煉講經之地。站在此地向南望去,林海茫茫,鬱鬱蔥蔥,松杉杜鵑爭奇鬥豔。可見羔羊跳崖岩、母雞岩、孿生松、七星樹等景觀,形成以聖母宮為主體的巨型山水畫卷。在此北望,魯山景區一覽無遺。
(31)奇樹異木:自聖母宮下行,有幾株奇特的樹值得仔細欣賞。如連理松,為兩株松樹相伴而生;四喜樹,為一棵巨大櫟樹的四個主幹爭相直插藍天,中間兩個樹幹之間即被一枝橫向連線,如同飛機空中加油。此處,還有紅樺樹、六棱木等。
(32)鬼谷城:自聖母宮下行便到鬼谷城。鬼谷城兩側危崖高聳,下面是深不見底的谷地,地形奇特,神秘莫測。據說,這時百占國時楚人鬼谷子的修練之地。
(33)千丈崖:鬼谷城幽谷東側,為一直插雲霄的崖壁,稱為千丈崖。谷地西側的險峰岩壁上,頂中插天劍倚天而立,中部的兩個石柱子如婷婷玉立的兩個仙女,稱姐妹峰。
(34)青槓王:樹形奇特,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36)回音台:自鬼谷城下行,至回音台,此處位於千丈崖和姐妹峰的結合部,為一天然觀景台,傳說是鬼谷子演兵布陣台,登上此台方能看清周圍所有景觀。但登臨此台需要有一定膽量。因其三面皆為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多數人需爬得而到,故又稱"試膽石"。站立台上盡觀幽谷全景,是形同高閣的天然觀景台。還可觀賞到過仙岈、點將台、駱駝峰、黑魚鬧海、大石牆等景觀。
(37)黑魚鬧海:為一象形巨石,刻石以告遊人。
(39)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從黑魚鬧海繼續東行,只見層巒疊嶂,崖壁高聳,依次排列著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三個幽深大谷,形似天門,貫通南北。遠望群峰崢嶸,奔突咆哮,氣象萬千。南天門兩側的高大石峰上,各有一個天然浮雕,稱二神把門,二天門兩側石壁上,各顯現一條巨龍,谷中正中有石珠,稱二龍戲珠。玉皇宮兩側,矗立著金童、玉女二峰,稱二童護駕。在玉皇宮的南側,有一松樹和一青槓樹連根並乾而生,人稱夫妻樹,格外引人注目。山脊南側的山樑和峽谷中,瀰漫著無邊無際的紅葉林,由古樸的櫟、槭、黃櫨、楓香等組成,深秋季節,流金溢彩。
(40)地鼓岩:山路曲折中,遊人腳下出現地鼓岩,用腳跺擊,咚咚作響。
(41)好漢坡;繼續前行,至好漢坡。好漢坡雖不陡峭,卻很長,是考驗人們意志和耐力的地方,能一口氣登上去的方稱為好漢。
(42)三仙洞:繼續下行,至三仙洞。三仙洞為明代建於山坳中的一體三道拱形石門,每道石門各為一個廟房,分別敬奉福、祿壽三仙。石拱內有小門互通,舊時洞內有雕像、碑碣及石刻,今仍有遺存。石拱上部原有天爺廟,今僅存石基。站在三仙洞,福星、祿星、壽星三峰環列,環境開闊而又謐靜,仿佛使人置之身於古堡探奇的幽境之中。
九龍口景區
(2)牛魔潭瀑布:位於冷水河上。
(3)石板潭瀑布:過五里坡根,一路曲折上行,便到石板潭瀑布。此處一瀑三潭,潭瀑相映,景色誘人。
(4)響水潭瀑布:位於石板潭上游的另一河谷之中,因其響聲獨特而得名。水落潭中,遠聽如鼓,甚為奇妙。
(5)百尺潭瀑布:從石板潭瀑布右邊的巨石上行,可欣賞谷中秀色和天兵天將石,不久便到百尺潭瀑布。它是整個景區的重心,瀑布懸掛於峭立石壁之上,潭水深不可測。其絕妙之處在於潭瀑的組呈"亞鈴狀","兩潭加一瀑",十分少見。
(6)千尺亭:沿棧道上行便是千尺亭。
(8)龍王廟:位於千尺亭東邊不遠處,
(9)仙人洞、仙人池:仙人洞位於百尺潭頂上,緊臨河谷中的仙人池。
(10)仙人居:此為奇特的大自然造化,只有站在遠處河谷中的觀景台上,遠遠望去,在群山翠綠之中,有一天然石屋,栩栩如生,宛如仙境。
(11)山榆王:位於仙人洞對面山坡,樹形奇特,觀賞價值頗高。
(12)鱷魚戲水;位於羊角潭瀑布下游,其形酷似鱷魚。
(13)羊角潭瀑布;因外形如羊角而得名。瀑布高約四十餘米。這是自上游進入該景區的第一瀑布。
除此之外,瀑布群四周還有玉女池、擎天柱、虎嘯岩、滴水岩、天兵天將岩、龍王峰、玉女峰、僧帽峰、一頂轎等自然景觀。
龍潭溝景區
本景區位於馬市坪鄉傲坪村西偏北1.5公里許的龍潭溝內,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瀑布數量之多,落差之大,中原獨有,全國罕見,是最新發現的我國規模最大、布局最集中的瀑布群之一。景區共分布著大小十一個落差不同的瀑布,全年水量充沛,最大落差一百餘米,最小的也有二十餘米。
本區的主要景點如下:
(1)白龍瀑:自山谷口蜿蜒而上,白龍瀑(第一道瀑布)迎賓而立,瀑布高約30餘米,白色的花崗岩石壁和河床,映得瀑布似一條白龍,順石壁而下,婀娜多姿,飛落在白龍潭中。潭清可見底,周圍巨石簇擁,頗有神韻。
(2)祥龍瀑:又名珍珠瀑(第二道瀑布),雖不高大,但水量豐沛,飛起的水花和落下的上簾似一串串珍珠,落在潭中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3)彩龍瀑:又名彩虹瀑(第三道瀑布):雄奇壯觀,水流沿80餘米的石壁飛瀉而下,聲如雷吼,水花飛揚;飛瀑入潭時,激起的水霧因周圍地勢的造就,陽光直射時,呈現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分外妖嬈。
(4)青龍瀑(第四道瀑布):落差雖不很大,但水量可觀,其下的青龍潭水色青綠,深不可測,冷氣襲人。
(5)飛龍瀑(第五道瀑布):二級飛落,從上部壑口處瀉下時,先栽入石壁間一橢圓石潭,再跳蕩而下,氣勢粗獷豪放,扣人心弦。
(6)黑龍瀑(第六道瀑布):巨蟒似的水流百餘米的絕壁騰空而降,勢如雪崩,聲若巨雷,水霧瀰漫四周,令人爽目銷魂。瀑布三面絕壁圍繞,岩石均被瀑布激起的水霧打成鐵青色,人處其間,唯覺巍威壯觀,恍若隔世。其下部的黑龍潭,水色深黛,白色瀑流沖入黑色深潭中,黑白翻滾,狀如沸鍋。
由第六瀑再往上行,絕壁高聳,尚有五道瀑布"鎖在深山人未知",此為探險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去處。
丹霞寺景區
丹霞寺位於南召縣東北部,留山鎮北五公里處。因後山前嶺土質紅色,建寺初取名紅霞寺、仙霞寺,後更名為丹霞寺。寺廟區後靠蟒垛山,左鄰青龍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紅蜘蛛山,遠處有檔子山作屏障、玲瓏山相照應,氣勢雄偉而幽靜。九龍河自寺前蜿蜒流過,環境優美青秀。
丹霞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廟之首,豫南禪宗聖地。從旅遊角度來講,本景區以丹霞寺為重心,包括寺廟區、塔林、青龍山、白虎山、古樹名、門區等幾部分。本景區最大的優勢是山環水繞,人文自然融於一體,特別是丹霞寺周圍的寺廟環境,風景如畫。同時該景區離縣城較近,旅遊優勢十分明顯。
(1)寺廟區:位於馬灣村,始建於唐長慶四年(824年),盛於宋,兵焚於元,迄明中興,清代屢次重建,現存為清代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丹霞寺殿房110間,佛像49尊,鼎盛時期僧眾達500多人,整個寺院占地6萬平方米。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祖師殿、地藏殿、觀音殿、方丈室、始祖堂、藏經樓及膳房院,氣勢恢宏。寺內現存有宋、明、清等朝代的石碑碣八通,記載著丹霞寺的興衰與變遷。寺周圍左有青龍山,右有白虎山,九龍河縈繞寺前,兩平方公里的古柏林鬱鬱蔥蔥,歷史上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稱。寺廟區的後坡上,建覽勝塔,周圍多種紅葉植物,如黃綠柴、烏桕、火炬松等。整個寺廟區周圍則多植紅梅、碧桃、紫薇等紅花植物和紅葉小檗、紅葉李等紅葉植物,以烘托"丹霞"意境。
(2)青龍山:青龍山險峻挺拔,猶似巨龍昂道長嘯,山腰間的佛洞,為天然禪師初到丹霞修行之所居。
(3)臥佛山:又稱檔子山。登上青龍山遠望,可見檔子山"巨人"仰臥,栩栩如生。山腰有一大溶洞,洞內鐘乳石筍,犬牙交錯,煞是壯觀。
(4)白虎山:白虎山雄渾高大,氣勢磅礴,蜘蛛山圓小玲瓏,恰似一顆紅寶石鑲嵌在寺院旁。
(5)塔林:解放初,丹霞寺周圍古塔林立,其規模超過少林寺。如今零散分布僅存十餘座,皆為元、明、清時期所建,為丹霞寺和尚墓地。現存完整的有元代磚塔五座,明塔五座,清塔四座。
(6)柏林:丹霞寺柏林是全國佛教活動場所中規模最大的,古木參天,翠柏成蔭,栽植按陰陽八卦布局。
(7)古樹名目眾多:丹霞寺,遠有腹廓,近有臨村,靠山有脈,臨水有源,上有鎮山之塔,下有通市之橋。寺內的兩株古柏,寺前的雌雄七星銀杏,據史記載,栽植於唐宋,迄今已有千年;寺內的香樟樹、白瓜樹、塔松及空心檀樹,以及柏栗葡萄架,把寺院妝點的古樸典雅。方丈室門前台階兩邊的兩株柏樹分翼並長,為宋柏,距今已近千年。
具姿態,有的壯觀如龍虎,有的奇秀若雲霧,無論從瀑布的數量或質量上說,在伏牛山旅遊區皆屬少見,可謂中原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