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指一家跨國公司內部的產品,原材料,技術與服務在國際間流動,這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以及國外子公司之間在產品,技術,服務方面的交易活動。據統計,上世紀70年代,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僅占世界貿易的20%,80~90年代升至40%,而目前世界貿易總量的近80%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

含義

繞過高成本的外部市場在公司內部進行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外部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就沒有必要採取公司內部貿易形式,因為公司內貿易並無任何優勢可言.但由於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包括政府對貿易的干預和限制,市場信息交流的不完全,缺乏合理的資產和技術定價機制等等,都會導致市場聯繫的時滯,中間產品供應不穩定等一系列結果。因此,通過傳統的外部市場進行交易會引致許多附加成本,在知識資產市場上一般來說,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買方在持有和使用諸如專利技術等知識資產之前,無法對知識產品的性質,特點和先進程度作全面了解,也無法確定判斷它的價值.此外,知識產品對壟斷經營具有決定意義,賣方必須防止買方購買知識資產之後發展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往往有控制技術優勢的想法.通過內部貿易,跨國公司可防止公司技術和知識優勢的流失.在跨國公司的生產過程中,有些中間投入是高度特定的.這些中間產品在質量,性能或規格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外部市場一般難以提供,而且在價格和供應量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只有把這類產品的生產納入整個跨國公司的生產體系,才能確保中間產品的供應,直接利用生產技術和銷售技術上的優勢,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生產過程的繼續.

形成原因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指一家跨國公司內部的產品、原材料、技術與服務在國際間流動,這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以及國外子公司之間在產品、技術和服務等方面的交易活動。跨國公司內部交易在交易方式和交易動機上,與正常的國際貿易交換大相逕庭。公司內部交易的利益原則,即獲利動機並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為基礎,而往往以綜合交易為基礎。交易價格不是由國際市場供需關係所決定的,而是由公司內部自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跨國公司內部交易是公司內部經營管理的一種形式,是把世界市場通過企業跨國化的組織機構內部化了,可以說公司內部市場是一種理想的真正的國際一體化市場。

1.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必然結果跨國公司是19世紀60、70年代產生的一種以全球市場為經營目標的企業形態,近幾十年來跨國經營活動在數量和規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強。統計數字表明,1971年用於貿易並在生產國以外消耗的石油的國際貿易有90%的份額是由約15家大跨國公司所控制, 1986年日本來自亞洲的進口物品有75%左右由日本海外公司所提供,1988年美國進口貨物的53%是通過其跨國公司的附屬公司進行的,進入20世紀 90年代跨國經營企業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已經超過了7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跨國公司的興起從根本上說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

2.內部貿易是技術進步和國際分工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技術進步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傳統的公司間分工相當大的部分轉化為公司內部分工,在公司的內部分工中,傳統的水平分工也逐步讓位於垂直分工,其結果必然使公司內部的貿易量大大增長。在跨國經營企業的國際生產過程中,通過前向一體化的分支企業的生產或通過水平一體化的分支企業的調劑,企業跨國經營的穩定性就有了堅實的內部保障。貿易內部化可以防止技術優勢的擴散,有助於公司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和競爭能力,實現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對技術的壟斷是跨國公司的特有優勢,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如果公司的技術產品在公司外部交易中,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摹仿而蒙受損失,內部貿易就可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詹森 (H.G.Johnson)於1968年在其《比較成本與發展中的世界經濟之商業政策理論》、1970年《國際公司的效率與福利含義》1975年《技術與經濟獨立》等論文中指出,製造簡單的產品只需簡單的技術和知識,且易於襲用仿製;製造複雜的產品需要複雜的技術知識,且難於摹仿與複製。跨國公司的優勢在於始終把握新知識,並在其公司內部轉讓,以確保跨國經營的優勢。

3.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幅度減少通過外部市場交易所付的費用,節約交易成本,增加利潤。使用外部市場是必須付出成本代價的,構成外部市場交易成本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買賣雙方為尋求和達成有利的價格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其次還包括國際政治風險、經濟風險以及交易行為本身的履約風險所構成的風險成本。在內部貿易過程中,由於交易雙方同為一個統一經濟利益主體即跨國經營企業整體中的一個內部成員,因而上述外部市場交易所特有的成本的支出就得以從中避免,而成本付出的節省便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一條。內部貿易還可以降低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風險。由於完全受市場自發力量的支配,企業經營活動面臨著諸多的風險,即投入供應數量不確定,投入供應質量不確定,投入供應價格不確定,不同生產工序和零部件分別由獨立企業承擔,這在協調上又有可能產生問題,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種經營不確定性,實行合理計畫,科學地安排經營活動。此外內部貿易可以充分利用轉移定價攫取高額利潤。

4.內部貿易是解決跨國公司內部各利益中心之間矛盾的產物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關係一般由股權份額決定:(1)完全控股的關係;(2)大份額控股的關係;(3)小份額控股的關係。由於母公司對子公司控股程度有所不同,它們經濟利益統一程度往往就不一致。因此在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換過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為基礎進行無償調撥,而必須採取貿易的形式,通過內部市場機制滿足各方的經濟利益,以解決內部經濟利益的矛盾。

特徵

內部交易的特徵是內部商品調撥,這也是轉移定價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在內部交易中,商品所有權只是在企業內部各系統之間移動。從企業整體角度看,商品的價格並不重要。由於轉移定價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場供求的影響,而是根據子公司所在國的具體情況和母公司在全球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管理需要而人為制定的。

所以,轉移定價就不僅成為企業內部交易和償付的方法,而且成為企業調節內部經濟關係,避開公開市場缺陷,擴大企業總體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手段。實際上轉移價格策略只是跨國公司內部的一種會計手段,其目的在於使整個公司的長期利益極大化。一個跨國公司由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子公司和附屬機構構成內部交易體系,將公開市場上的交易轉化為公司內部交易,就可以避免由於各國環境的差異,造成企業面臨不完全競爭或有缺陷公開市場而難以通過公開市場交易實現其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況。內部交易和轉移定價為跨國公司克服貿易障礙,減輕稅收負擔,降低交易風險,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合法的有效手段,使跨國公司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運作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際貿易,其核心特點有兩個:

(1)實行計畫性管理。公司內部貿易的計畫性主要是指內部貿易的商品數量、商品結構以及地理流向等要受公司長遠發展戰略計畫、生產投資計畫、市場行銷計畫和利潤分配計畫的控制和調節。跨國公司實施內部貿易計畫管理的目的是,調節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使之不斷適應公司發展戰略和外部環境變化的要求,在激烈競爭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2)實行轉移價格。實行轉移價格有助於克服公司內部分工的統一性與各部門利益不一致性的矛盾。海外子公司採取的是多樣化股權形式,使得母公司與各子公司之間形成多樣化、多層次的經濟關係。這種經濟利益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跨國公司的總體利益與各子公司的局部利益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跨國公司實行轉移價格是克服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轉移價格使整個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全球戰略目標指導下實現內部交換,並在協調的基礎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滿足。以上兩個特點決定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運作的核心是投資決策和轉移價格的制定。

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的作用

第一,在結構調整方面,內部貿易促進了國際分工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開闢了全球範圍內一體化生產的可能性,促進和健全了公司內部網路的形成,即把生產加工的不同階段分設在不同國家,或者由各子公司專門生產整個生產線的某種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效率,並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內部技術貿易還促進了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在人才、科技實力以及科研基礎設施上的比較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有組織地安排科研機構,推動技術創新,保持跨國公司的競爭力。據估計,目前跨國公司壟斷了世界上70%的技術轉讓和80%的新技術工藝。

第二,在要素配製方面,內部貿易可以充分利用轉移定價攫取高額利潤和規避風險。內部貿易的產品和服務的定價根據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由公司上層人士制定的,通過轉移高價和轉移低價使整個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全球戰略目標指導下實現內部交換,在協調的基礎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滿足,並可減輕稅負,實現內部資金配置,逃避東道國的價格控制,避免外匯匯率風險和東道國的外匯管制。例如,當跨國公司子公司所在國的外匯管制和利潤匯出限制嚴、營業利潤抽稅高時,母公司就抬高供應給子公司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勞務價格,使子公司生產成本增加,盈利減少,從而少納稅;當子公司產品面臨當地產品競爭時,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轉移價格,從而降低子公司產品的生產成本,加強其競爭能力,以掠奪性價格打垮競爭對手,操縱和壟斷當地市場,然後再提高價格;當所在國貨幣將要貶值時,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轉移價格將子公司的利潤和現金儘快匯出去;當子公司所在國貨幣堅挺時,母公司就利用轉移價格使子公司擴資,從匯率中牟利。由此可見,轉移價格已成為跨公司彌補外部市場結構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國公司建立內部市場的重要手段,又成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強大支撐點,為其最終獲取高額利潤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無形資本運作方面,內部貿易可保持公司的技術優勢。對技術的壟斷是跨國公司的特有優勢,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如果公司的技術產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摹仿而受損失。內部貿易就可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有助於公司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和競爭能力,實現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實踐證明,實行內部貿易與公司擁有的技術水平有關,其技術水平越高,內部貿易的比重就越大。據鄧寧教授研究,母公司內部出口貿易在總出口中的比重,計算機工業為91.3%,石油工業為51%,汽車工業為62.4%,電子工業為36.5%,紡織業為12.8%,食品業為9.8%。

第四,在人力資本管理方面,內部貿易解決跨國公司內部相對利益中心之間交換的矛盾,有利於公司高層人才的穩定。跨國公司的各個子公司雖然隸屬於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即使是從母公司的全球戰略的大局出發也應考慮到各個主體的利益要求,以保證工作人員的穩定,維持整個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換過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為基礎進行無償調撥,而必須採取貿易形式,通過內部市場機制滿足各方的經濟利益,以解決內部經濟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風險最小化方面,內部貿易降低了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風險,有利於跨國公司實行計畫管理。完全受市場自發力量支配的企業經營活動面臨諸多風險,如投入供應數量、質量、價格等不確定,以及不同生產工序和零部件由獨立企業承擔帶來的協調問題等。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種經營不確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數量、商品結構以及地理流向都服從於公司長遠發展戰略計畫、生產投資計畫、市場行銷計畫和利潤分配計畫,最佳化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使之不斷適應公司發展戰略的外部環境的要求,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內部貿易的負面效應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其中包括:

第一,轉移價格的定價機制改變了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的貿易秩序。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轉移產品、服務、資金時,人為地調高或調低價格與收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自由競爭賴以存在的供求調節價格的價格機制,破壞了國際市場價格與供求關係之間的聯繫。因此,內部貿易減弱了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原本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貿易秩序。

第二,轉移價格往往損害了東道國的利益。由於內部貿易採用轉移價格手段,達到跨國公司的特定目標,如將資金調出東道國,規避東道國的稅收,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壁壘等。據有關部門的數字表明,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虧損高達40%以上,有些地區甚至達到75%,因此許多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無利可分,甚至連年虧損。令人深思的是這些企業的外方卻不斷增資,合理的解釋只可能是這些企業的外方通過“高進低出”的轉移價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實現了“虛虧實盈”、“中虧外盈”。可見,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價格侵吞了東道國合資方的利潤,減少了東道國的稅收收入。

第三,內部貿易降低了東道國引進外資的關聯效應。很多東道國,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大力引進外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帶動上游產業或下游產業的發展。然而跨國公司從全球戰略出發,有時寧可高價進口國外關聯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直接投資的關聯效應。例如,某合資企業生產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達唑,國內許多廠家均能生產,而且產品質量很好,但該企業的合資外方卻拒絕使用高質價廉的國產原料,而高價從其他國家的子公司進口。

第四,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使國際關係複雜化。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內部貿易侵占了東道國的利益,破壞了東道國的投資聲譽,而且使東道國在制定外經貿政策時左右為難;另一方面,內部貿易中的返銷假活動使得進出口國地位改變,改變了雙方的貿易差額。不利於東道國的國際收支改善。這些矛盾顯然會造成國際經貿關係複雜化。例如,美國以巨額貿易逆差為由向其貿易夥伴施加壓力,如要求日本開放市場、匯率升值;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等。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把“雙刃劍”。如何運用好這把“雙刃劍”已引起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例如美國、法國、日本等擁有大量對外直接投資的已開發國家都已制定出專門法規,限制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的作用。開發中國家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時間短,缺乏經驗,要管制轉移價格就比較困難。目前開發中國家應該從完善法令、法規入手,加強對外資企業財務報表的審核,並及時了解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情況及有關國家的稅率差別,了解國際市場同行業利率水平,及時發現問題,以對跨國公司轉移價格進行限制,揚長避短,為我所用。

應對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

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傳統的貿易格局,使國際貿易關係複雜化。

首先,由於內部貿易採用轉移價格手段,達到跨國公司的特定目標、如將資金利潤調出東道國、逃避東道國的稅收、繞過東道國關稅壁壘等等,使東道國利益受損。在現實中,跨國公司母國常常是已開發國家,而東道國常常是開發中國家,因而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使開發中國家利益受到侵害,導致雙方國家貿易關係緊張。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逃稅、利潤轉移等“特殊功能”,使得東道國在制定對外經貿政策時左右為難:一方面為吸引外來資金與技術,必須有鼓勵和優惠的外來投資政策;另一方面為了要減少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給該國帶來的侵害,又不得不對外資制定加以限制的政策。

其次,使世界市場上通過傳統的“自由市場”按照公平條件進行的交易所占比重不斷減少,而通過所謂的“封閉”市場進行的交易則日益擴大。跨國公司利用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在國際生產中實行分工協作,推行製造部件、集中裝配、定向銷售的經營策略,使得跨國公司對全球性生產與交換的管理性加強,其內部市場已構成世界市場中封閉市場的重要一部分。此外,內部貿易一方面使跨國公司自身的競爭力大大提高,壟斷實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它又使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局外企業在壟斷競爭的世界市場中更難以立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