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趙家樓原為明代龍慶朝文淵閣大學士趙文肅的宅邸。據民國地圖考:此處原為前後曲折U字形走向,總長不超過四百米,後被一分為二,前邊稱前趙家樓胡同,後邊則稱為後趙家樓胡同。因後花園假山上的亭似樓,故名趙家樓。趙家樓成為曹汝霖的第宅時共有房50多間,分為東西兩個部分,4個大門。其西面是中式樓房,曹汝霖自住;東面是加蓋的西式平房,系曹汝霖的父親曹成達所居。“五四運動”中燒毀11間。
![曹汝霖](/img/d/d30/nBnauM3XxYDM1EDO0UzN3YzMxUTM4QjMycDNzQTNwAzMxAzL1c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設施
![(圖)趙家樓](/img/6/3d5/nBnauM3XzcjMzAzN3kzN2ATM0ITM3kTN2MzMwADMwAzMxAzL5c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北京檔案館保留了一份京師警察廳有關趙家樓的草圖,這是火燒曹宅後由警察廳派人繪製的。從草圖上看,趙家樓共有4個門,前趙家樓分別有一個敞門和街門,後趙家樓有一個後門,東邊還有一個敞門,曹宅東邊緊鄰城隍廟街。趙家樓院內建築中西合璧,分成東院、西院和中院三個院落,看起來非常闊綽,像個大觀園一樣。自西向東:西式的垂花門餐廳亭廊與中式的平房宅門共處一院,院內共建有各式房屋大大小小几十間,不包括敞門餐廳。在東院還有未竣工的草坪和亭閣。
據記載,院內各種配套設施齊全,西院的建築風格是西式的。中院的書房客廳和帶暗房的小樓高大寬敞;東院建築風格是中式的,書房、浴室一應俱全。西院與東院分別有樹林花園,在後院還有隱匿的地窖。
歷史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示威遊行的隊伍向天安門進發](/img/9/5af/nBnauM3XycjMzQDMwADO3YzMxUTM4QjMycDNzQTNwAzMxAzLwg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遺址
![(圖)趙家樓](/img/4/332/nBnauM3X0EzM3gTM0cjN2ATM0ITM3kTN2MzMwADMwAzMxAzL3Y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趙家樓遺址現已無存,在那片地方早就蓋起了一家招待所。而南北兩條小胡同的名稱,還是叫作前後趙家樓,近年曾在附近立過一塊“火燒趙家樓紀念碑”,距遺址的位置相隔不遠,是根據當地老住戶的記憶和流傳的說法所定的。上世紀80年代,“曹汝霖第宅之圖”被發現,這是當年京師地方檢查廳官員繪製的,現存於北京檔案館。據此考證,確定招待所位置即趙家樓遺址所在地。
政府重修繕過的招待所,已經改名為趙家樓飯店,也被掛上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匾,大門外的牆上懸掛著“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遺址”的說明牌匾,在招待所的二層多功能廳,徵集、展示了“五四”運動和火燒趙家樓的歷史資料和圖片。現在主要靠圖片、資料和有關的電影和錄像片段來展示火燒趙家樓事件。為能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政府走訪老住戶,了解相關情況,廣泛徵集文物。亦向全社會發出呼籲,希望提供能夠反映那段歷史的詳實材料和相關實物。 基地展出的22張老照片來自革命博物館和北京市檔案館。
現在招待所門口的牆壁上鑲嵌著“火燒趙家樓”的紀念碑文,據北京市檔案館研究室主任劉蘇先生介紹:根據當年京師地方檢查廳官員繪製的“曹汝霖第宅之圖”,“火燒趙家樓”就發生在現北京軍區司令部招待所這塊地上。過去這裡立的兩塊紀念碑都是根據民間流傳的說法立的,與現在確定的位置相差不遠,但都沒有明確事件發生的具體方位。“曹汝霖第宅之圖”發現於上個世紀80年代,由此而確定趙家樓確切方位的文章也發表在學術刊物上,但對社會公布這還是第一次。
事件
![(圖)趙家樓](/img/2/484/nBnauM3X1IDOxAjN4MTO2ATM0ITM3kTN2MzMwADMwAzMxAzLzk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學生憤怒沖向趙家樓
1919年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大學等13個學校的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舉行了聯合會議,討論遊行示威事項,決定發布“北京學生全體宣言”,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口號。遊行的隊伍開到了趙家樓胡同,曹宅的大門緊閉,匡互生及四五同學從窗戶而入。入宅前傳說曹汝霖、章宗祥、陸三賊正在曹家開會,匡互生和大家湧入內宅搜尋,但沒有找到。憤怒之極的匡互生取出預先攜帶的火柴,將屋內易燃的帳子、掛畫、信件集中起來點燃了火。與此同時,其他同學痛打了章宗祥。曹宅燃起大火之後,軍警趕來滅火,並逮捕了32名來不及散去的學生。匡互生聞之,認為首先打進曹宅和點火的都是他,要去自首,換出32人,經諸同學力勸乃止。火燒趙家、痛打章宗祥的義舉,震動全國, “五四”運動迅速蔓延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