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文昌故里旅遊景區,地處南絲重鎮中所腹心地帶,距州府西昌128公里,離越西縣城7公里,平均海拔1780米,青山掩映、雲霧繚繞,流水潺潺、飛瀑流泉,動靜相宜;果園、花田、農家,純樸嫻靜,相映成畫。景區相鄰的油菜花海,每年3月次第綻放,金黃一片,艷美無比;萬畝玫瑰花田,花香四溢,瀰漫景區。
水是景區之靈,泉水從山底湧出,繞山而流;山因水而蒼翠,水因山而碧澈;碧水匯聚成潭,故曰碧潭;碧潭育金龍,金龍遇觀音,觀音點化,金龍化亞子,又曰水觀音。
碧潭之水清澈見底,宛如神仙鑲嵌在金馬山腳下的一塊碧玉。碧潭的水有“四絕”:一絕至清至澈;二絕冬暖夏涼;三絕是久雨欲晴時,出水口傳出隆隆吼聲,猶如千軍萬馬奔出;四絕水中之細鱗魚,味美絕倫。碧潭源自山中暗河,常有細鱗魚順水流出,所以水觀音又名“龍泉”“魚洞河”。碧潭的水質上乘,是全國少見的可飼養虹鱒魚、金鱒魚的地方之一。
在景區,水與山、水與樹、水與人、水與天、水與橋的隨意組合,構成了一幅無與倫比的美麗畫卷,是動靜之美、幽冷之美、碧清之美、夢幻之美、人文之美。
景區腹心地帶位於中所鎮水觀音,主要分為:觀音碧潭環湖景觀區,拜仙橋景區,金馬山文昌廟景區;風情濃郁的和平彝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零關” 茶馬古道;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張亞子出生於越西縣中所鎮金馬山下觀音泉邊的蘆林溝。雋永的山,茂密的林,濃艷的花,潺潺的泉孕育著張亞子,塑造了文昌帝君。
“北孔子、南文昌”之說,究其原因,亞子倡義舉、勸進學,重禮儀、守德行,行善事、盡忠孝;孔子倡勤學、導仁政,薄賦斂、重教化,舉賢才、慎刑罰;亞子庇佑學子,魁星點斗;孔子博學好禮、誠信為懷;亞子悲天憫人,孔子為政以德;一個是天上的文曲星,一個是人間的聖賢人。因此讀書人都頂禮膜拜,這是人們尊尚善舉的心裡流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思維共性的使然;是追求真善美、反對“假醜惡”,追求“文明進步”、反對“蒙昧荒愚”的表現,故二者都是讀書人的精神領袖,讀書人的精神加油站。
文昌文化起源於西晉,鼎盛於盛唐,在宋元明清發揚光大。“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的教義貫穿於文昌文化所有內容中。他善思善行的善舉觀念、忠君孝親的忠孝觀念、仁慈寬容的慈忍觀念、學以致用的勤學觀念一直教化著芸芸眾生。
著述上有《文昌大洞仙經》、《文昌警世寶誥》、《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蕉窗聖訓》、《文昌勸學文》、《文昌帝君功過格》等。醫藥上有《文昌千金方》、《醫方辨難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寶錄》等。《文昌千方金》,記錄了山林熱瘴瘟的治療方法,成為當地人家中的必備書籍。
文昌宮
節慶民俗
文昌祭祀在清代中期被納入國家祀典之後,全國各地與文昌祭祀相關的節慶民俗豐富多
彩,如迎神會、春祭(文昌帝君誕節)、秋祭(文昌成道日)等,其中以文昌帝君誕節尤為盛大。
迎神會,時間正月十二至十八,又稱文昌出巡,為企盼文昌帝君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舉行的規模盛大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創立於清代中後期。
文昌帝君誕節:文昌成道日。
春祭:二月初三(農曆)、秋祭:八月初一。春祭和秋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要祭典,按照朝廷頒布的禮儀制度進行,是重要的官祭活動,其祭祀程式、主祭官員、供品、樂器均按官方規定配備。
有關文昌帝君的著述較多,主要反映了他勸善的思想,《文昌帝君陰騭文》是其中最有名和影響最大的善書,被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收入日文本《世界聖典全集》。
旅遊線路
(一)文昌故里尋勝跡:根據越西廳志等史料記載,文昌帝君張亞子於晉七十一化降生越西,文昌勝跡眾多。目前,保存完好的文昌勝跡主要有文昌大廟、紫府飛霞洞、上馬石與鼠石、水觀音碧潭以及文昌帝君事跡景牆等。
(二)文昌大廟——文昌大廟採用重檐歇山式建築,五重大殿,氣勢恢宏,大殿正中為貼金的文昌帝君神像,帝君兩旁為“天聾”、“地啞”侍童像。據說,張亞子是文曲星,乃主文運、司科舉制神,凡讀書人,都要經他點化方能修成正果。由此,歷朝歷代對張亞子十分尊崇。文昌大廟的建築形制及神像,充分彰顯了文昌帝君地位之尊崇;文昌大廟的屋面、牆面、屋脊神獸及建築裝飾等極為精美,典雅而又不失莊重。
(三)紫府飛霞洞——紫府飛霞洞位於金馬山絕頂處,相傳文昌帝君張亞子曾經在洞裡學習、修煉和避難。洞比較幽深,曲曲幽幽折斜而進,最深處聞流水聲。朝暮之間,洞內霧靄繚繞,晴朗的天氣陽光斜照,紫氣橫生,纏戀于山洞間,使山洞倍添飄渺的仙道之氣,為越西十景之一。
(四)鼠石——金馬山側峰有一座象鼻山。文昌帝君在金馬山下講學,象鼻山因偷聽經文,得到成一大象。大象想去南方,可他一走,金馬山將缺去一角,地下水會噴涌而出,泛濫成災。大象想趁文昌帝君外出講經時洞身,剛要站起身,一隻老鼠鑽進耳朵,趕忙扭頭將老鼠甩出,調皮的老鼠又鑽進了大象的鼻子,癢的大象十分難過,一個噴嚏把老鼠噴出,將長長的鼻子深入龍泉河中,緊閉雙耳臥在那兒。原來,此鼠是文昌帝君派來馴服大象的仙鼠,為了永遠鎮住此像,仙鼠將山下的一塊石頭點化為石鼠,牢牢看住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