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石城縣橫江鎮南部。1983年經江西省師範大學地理系學者安陽認定石城縣橫江鎮為贛江源頭。西毗寧都縣,北靠廣昌縣,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長汀縣,東鄰福建省寧化縣。2000年“贛江源頭”科學考察組進一步確定,該縣橫江鎮贛江源村的石寮河為贛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規劃面積16500公頃,區內古木參天,林海連綿,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溪流瀑布隨處可見,每年能為贛江提供1000萬立方米的國家Ⅰ類水,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珙桐、銀杏、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樹種有30餘種。

基本信息

位置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下資源有稀土瓷土等20餘種。保護區是省優質烤菸出產基地,白蓮出產重點縣、小米椒主要產地。自古以來,保護區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由來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1983年8月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地理系學者安陽同志因教學需要,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贛江發源於石城縣境內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崬。”1995年版《江西省志》《江西省水利志》記載“贛江以贛州以上為上游,以貢水為主,自石城縣石寮崬河源至贛州市全長255㎞。”“貢水主流在會昌縣城以上又稱綿江,瑞金縣城以上分壬田河與黃沙河二源,主河源在壬田河,壬田河又分為南北二源,均來自武夷山西麓高山嶺間,北源起源於石城縣境內大坑裡,南源起源於南端石寮崬。”

2000年省人事、水文、測繪、地質、林業等方面專家組成的“贛江源科學考察小組”考察成果於2001年經省科技廳評審後確定“石寮河為贛江的源河,石寮河1號泉為贛江源頭。”此點位於東經116°21′40″,北緯25°57′48″,該區域自然資源所有權為石城縣所有。經多部門調查石寮河流域面積4.235㎞2,其中石城縣境內為2.585㎞2,瑞金境內1.65㎞2。贛江起源於石城縣石寮崬,流經瑞金、會昌、於都、贛縣、贛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的有關縣市,於永修吳城入鄱陽湖,全長766㎞,流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3.贛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我縣橫江鎮洋地管理區,屬武夷山脈西南坡。

1998年成立了“石城贛江源縣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200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石城縣贛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對石城贛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功能區划進行了調整及更名,調整後的保護區總面積為16100.85公頃,其中瑞金市內面積為5342.10公頃,石城縣內面積為10758.75公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三個區,調整後的保護區更名為江西贛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情況

保護區屬華南地層區,所處的雞公崬及其周圍是新構造運動抬升而形成的中低山地,故保護區內群山連綿起伏,錯落有致。由於地質結構的控制,地貌分布較有規律,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向西南傾斜。最高峰雞公崬,海拔為1389.9米。 區內地形複雜、溝壑縱橫、溪流瀑布隨處可見。主要瀑布有龍潭瀑布、龍門瀑布、贛江源頭第一瀑、馬尾水瀑布等;主要水流有上洞河、石寮河、石闊河、樟坑河、珠璣河、小姑河,水質潔淨,達到國家I類水質標準,其中上洞河、石寮河、泮田河匯聚形成了贛江源頭水,每年為贛江提供1000萬立方米的國家I類水。保護區地處中亞熱帶,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7.5℃,全年無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數1942小時,年均降雨量2100毫米。獨特的地理環境、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典型的濕潤性氣候,造就了贛江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區內古木參天,林海連綿,千峰競秀,萬壑搖翠,綠濤碧浪,一望無垠。

據考察,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森林覆蓋率均在90%以上。目前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78科145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伯樂樹、異形葉玉葉金花、南方紅豆杉、珙桐、銀杏,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榧、半楓荷、花櫚木等12種。植被群落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從上往下分布,主要是以松柏為主的針葉林,過度層為以松杉與闊葉殼斗科植物為主的針闊混交林、竹林、闊葉林、灌木林、山頂草甸,還有成片分布的原生櫸樹群落在我省乃至為全國罕見。

贛江源保護區是一處巨大的天然動物園,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區內有獸類5目14科27種,鳥類10目22科52種,兩棲類1目3科10種,爬行類2目10科25種,魚類1目3科5種,總計野生動物資源有4綱18目101種,森林昆蟲528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豹、雲豹、蟒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虎紋蛙等25種,省級保護動物有狐等35種。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而且具有許多歷史、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有江福亭、客家村落——七嶺、手工造紙作坊遺址等。保護區地處江西、福建兩省三縣交界處,因此留下了許多兩省人民世代交往的烙印。在雞公崬的山口劉家坳,1828年兩省人民共同建造的“江福亭”,雖歷經百年風雨,卻依然見證著兩省人民的深厚友誼。七嶺村是一個客家小山村,為“贛江源頭第一村”,現有農戶24戶,133人。

造紙業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村民原來多以造紙為生,如今造紙行業已經蕭條,甚至走向沒落。村內建築大多是打壘建築,樸實無華但特色鮮明,群山環抱的意境下令人心曠神怡。村中有福廣公祠,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鏤空石窗和堂內木雕都十分精美。公祠後有裕後堂,站在裕後堂處,可見此地別有風味,左高右低,中間山形呈波浪狀。整個村落夏天無一蚊子,可謂避暑的好地方。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石城縣始產橫江重紙,至今有近千年生產歷史。其紙張不易生蟲,吸水性能好,光滑細嫩,書寫流暢,字跡不易脫落,書寫效果可與徽宣相媲美,價格不及其一半。橫江重紙以“明如玉,質如扣”聞名於世,遠銷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地。在清乾隆時期,在曾被譽為“天然國寶”,列為貢品。造紙的主要設備除紙槽、湖塘、石灰寮、焙籠外,其他工具有竹籮、簾床、槽等,計4大類60餘種。造紙階段分剝竹麻,踏竹麻,做紙扛尾,焙紙,砍柴,挑發料等工序。山區手工做紙和“紙藥”,至今仍成為外界乃至外國專家不解的“謎”。在保護區內有多處造紙的石灰寮遺址,同時保留了當年造紙人居住的房屋。依稀可以想見當年此。

當地特色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險:贛江源自然保護區屬丘陵低山地區。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9%,水面約占3%。屬中亞熱帶潮濕天氣。年均溫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近年來開發的贛江源漂流景區,是目前亞洲落差最大的漂流旅遊目的地,以驚、險、急著稱。贛江源八瀑景區瀑布以高、奇、秀等特點著稱。

紅:贛江源自然保護區是紅軍長征前夕的主要戰場之一,如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心臨時軍事委員會駐地)、紅軍攻克當年中心蘇區最大的白色據點——紅石寨舊址紅四軍軍部舊址、毛澤東和朱德同道觀下舊居、紅十三軍軍部舊址、中共太雷縣中央縣委舊址、石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石城縣革命義士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旅遊景點。

古:贛江源自然保護區文化古遺蹟主要有:宋寶福院塔,桂花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小松楊村亭式坊,清永寧廊式古橋,古驛道閩粵通衢,古城牆、城門,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陳聯圍屋、大畲黃家屋等),以及客家燈彩、擂茶、宴酒、哭嫁、賽龍船等風俗。

客:保護區是“客家搖籃”之一,客家遺址豐碩,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天然保護區一個,天然風景名勝區6個,溫泉4處。主要景點有贛江源自然保護區,龍巖摩崖石刻,縣城東南7千米通天寨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禪寺九寨溫泉風景區沔坊溫泉燒湖裡溫泉燒水湖溫泉等。贛江源頭,武夷山下,一帶“碧水丹山,人文薈萃”之地,就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石城縣

客家風情

晉末、唐、宋及明清時期,以中原大地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為躲避戰亂,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到石城及其周邊地區定居、繁衍。這些中原漢人與當地土著兼併,融合、同化、改造、創新,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最終形成了漢民族中獨具特色的客家風情。

客家方言:石城是純客住縣,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粵東地區的客家方言更接近於石城方言。如石城人稱太陽為“日頭或熱頭”、稱月亮為“月光”、稱睡為“歇”……等等。

客家習俗:節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節、端午節、七月半和中秋節,特別是春節最為隆重和講究。如大年初一的早飯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葷,而且必須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稱“豐菜”,象徵著五穀豐登之意。

婚 嫁:石城客家的婚嫁禮儀較為繁雜,其程式分為定親、納彩、贄鞋樣、傳庚、報期、嫁娶、入廚、送油、滿月、回寧。

喪 葬:其程式主要為送終、報喪、弔唁、入殮、出殯、除靈做七。屍體處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後有的開始使用火葬。

慶 賀:石城客家需要做酒慶賀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壽辰:虛歲逢十的誕辰日做生日酒;誕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湯餅酒、足月做滿月酒、足年做過周酒;建房動工、廳堂上樑、竣工及遷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師、上學、承桃均要做酒宴請親朋。

客家飲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為稻米,輔以番薯、大豆、小麥為補充。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主要菜饌有:棋子塊(東坡肉)、肉丸、魚丸、油炸魚、霉豆腐、醬豆子、蘿蔔乾及各類蔬菜。比較有特色的副食類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餃、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築多數為“廳屋室”又稱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圍”、“土樓”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歷來注重教育事業,尊師重教之風十分濃厚。從宋代起,石城除建有縣學和書院外,地方上延師辦學風氣很濃。北宋大儒溫革創柏林講學堂於岩嶺深山之中,名噪一時,除本省學員外,閩粵生員也來此求學。由於石歷來重視教育,形成了石客家民系人才輩出,中進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雙瑞探花及策。明、清兩朝中進士者9人,中文舉者69人,中武舉者25人。

文 藝:石城客家民間文藝十分活躍,內容豐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藝活動為石城客家燈彩。石城客家燈彩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龍燈、茶藍燈、船燈、馬燈、獅燈、八寶燈、橋板燈、蚌殼燈、稈龍燈……等幾十種。自明朝以來新春佳節舞燈之風盛行,從正月初一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謝燈,另外還經常組織燈彩比賽。

主要農產品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1、白蓮:白蓮人工栽植,大概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白蓮產品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既可作糕點配料,也可拌銀耳、薏米加冰糖,清燉成色白味甘的蓮子湯。

2、小米椒

3、芋頭

4、冬筍(筍乾):神農氏農業地處武夷山南麓,江西省省級自然保護區——贛江源自然保護區,石城縣橫江鎮,與廣東梅州、韶關,福建三明、龍巖,江西瑞金、贛州三省、六地呈金三角區域。距瑞金40公里,贛州200公里,206國道、鷹(潭)廈(門)高速(濟南廣州高速段)、石(城)吉(安)高速從公司經過,交通便利。神農氏農業是一家以種植、銷售、深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民營企業,主要供應各地餐飲企業、大型超市。種植蓮子、小米椒、芋頭、冬筍(筍乾)等經濟作物。神農氏農業的農的產品正在申請市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