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贛上食蓮有感
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頭(角戢)(角戢) ,更深兄弟思。
實中有麼 荷,拳 如小兒手。
令我憶眾雛 ,迎門索梨棗。
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 ,素食 則懷慚。
蓮生淤泥 中,不與泥同調。
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
吾家雙井 塘 ,十里秋風香。
安得同袍子 ,歸制芙蓉裳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角戢)(角戢):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這裡形容蓮子擠在一個蓮房,尖頭一一露在外邊。(註:原文字打不出來。)
么:幼小者。
拳:拳縮著。
雛:幼禽幼鳥,這裡指小兒女。
腊毒:臘,本是乾肉,乾肉放久了,會腐敗,含有毒素。這裡作動詞用,句意是香甜的東西吃久了會受毒害。
素食:吃白食。尸位素餐,為官心懷慚愧。
淤泥:塘中沉積的濁泥。淤:沉積。
雙井:作者家鄉,江西修水雙井村。
塘:荷塘。
同袍子:志同道合的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制芙蓉裳:用蓬花做衣裳,象徵人的高潔。出自《楚辭·涉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1.(角戢)(角戢):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這裡形容蓮子擠在一個蓮房,尖頭一一露在外邊。(註:原文字打不出來。)
2.么:幼小者。
3.拳:拳縮著。
4.雛:幼禽幼鳥,這裡指小兒女。
5.腊毒:臘,本是乾肉,乾肉放久了,會腐敗,含有毒素。這裡作動詞用,句意是香甜的東西吃久了會受毒害。
6.素食:吃白食。尸位素餐,為官心懷慚愧。
7.淤泥:塘中沉積的濁泥。淤:沉積。
8.雙井:作者家鄉,江西修水雙井村。
9.塘:荷塘。
10.同袍子:志同道合的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11.制芙蓉裳:用蓬花做衣裳,象徵人的高潔。出自《楚辭·涉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白話譯文
蓮子大小像手指,分嘗甜美想起母慈。
共同聚在蓮房頭擠擠,更加深對兄弟之思。
蓮子中有個小芽芯,拳縮著好像幼兒手。
使我想起小兒女,在門口迎著我討梨棗。
蓮芯的本性正是苦,吃了苦怎么能夠甘?
老吃甘美可能受毒,素餐則心中羞慚。
蓮生在淤泥田中,偏偏不和泥同調。
吃蓮誰不感到甘,真懂得蓮味就很少。
我的家鄉在雙井塘,秋風十里送荷香。
哪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回家去縫製芙蓉衣裳。
創作背景
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在吉州太和縣(在今江西,原本作“泰和”)做知縣。第二年,有事到虔州(今江西贛縣),即詩題所說的贛上,因吃蓮子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說:“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蓮子像手指一樣大,就想到在家裡時,母親分蓮子給他們吃,懷念母親的慈愛。吃蓮子時,是先拿到蓮房,即蓮蓬,一個蓮蓬里有好多蓮子,共占一房,頭露出在房外。“共房頭(角戢)(角戢),更深兄弟思。”看到一房裡的許多蓮子,就想到一房裡的眾多兄弟,也像蓮房裡的蓮子那樣相處。《詩經·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羊群里,羊角相聚集,而羊與羊不相鬥,有和睦意。正像一房蓮子相處,因此加深對兄弟的懷念。“實中有麼荷,拳如小兒手。”蓮子中間有蓮心,蓮心頭上有些拳曲,像小兒的手。“令我念眾雛,近門索梨棗。”從小兒手就想到家裡眾小兒,作者回家時,眾小兒在門口迎接,要梨棗吃。這是從看到蓮房、蓮子、蓮心,引起對母親、兄弟和眾小兒的懷念。
接下來從詩人自身的體會上說。“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素食則懷慚。”承接上句,就蓮心說,蓮心正是苦的,吃苦的東西不可能感到甜。“甘餐恐腊毒”,吃甜的怕有極毒。《國語·周語下》:“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腊毒。”意思是,官位高的,實在很快會倒下來,味道厚的,實在有極毒。這裡是就他自己的經歷來說,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祿,貪圖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則懷慚”,做官不辦事吃白食,便感到慚愧。《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即白吃,白吃是可恥的。黃庭堅做知縣,既不是高官,不拿重祿,又不白吃飯。在這裡也表示了他的志節。
詩人然後又從另一角度發生感想。“蓮生於泥中,不與泥同調。”蓮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卻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潔的人能保持操守,像《史記·屈原傳》讚美屈原那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講到吃蓮子的多,知味的卻很少。這首詩主要是講他食蓮而能知味,由於知味的少,這首詩寫出了很少有人知道的東西。
最後跟開頭的“念母慈”呼應,想到“吾家雙井塘”,雙井在分寧縣(今江西修水),那裡有池塘。“十里秋風香”,池塘里荷花盛開,在初秋時香聞十里。這裡又跟開頭的“兄弟思”相應,“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潔的情操。這裡借用屈原的話,上文的“不與泥同調”也含有讚美屈原一塵不染的意思在內。
這首詩構思很新,寫出了前人未寫過的食蓮知味。他從食蓮子的分甘“念母慈”,從蓮房的共房多蓮子想到“兄弟思”,從蓮子心的“拳如小兒手”而“念眾雛”,這是因食蓮而起的對家人的懷念。再從蓮心苦引出食甘,比喻做官拿重祿的有害、素餐的懷慚,這是他入仕經歷的有感之言。再從蓮生淤泥而不染而產生新的感受。
全詩處處從“食蓮”生髮,由思念母親、兄弟、子女擴展到立身處世.不貪圖高位美食,有慚於尸位素餐,而以渴望與兄弟一同歸隱收柬。首尾照應,章法嚴密,構思新穎,語言質樸。而對宦海風波的恐懼,對做官而不能行其志的感慨,對貪圖高位美食、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者的厭惡.都見於言外。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周振甫:這樣的食蓮知味,就是從“分甘”“食苦”中引出各種感想來。最後想到歸隱,效屈原的修吾初服,含蓄地表示進不免遇禍,還不如退歸,具有深切的感慨。(《黃庭堅詩文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