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中國給創業者的忠告

贏在中國給創業者的忠告

《贏在中國給創業者的忠告》,作者是李琴,由中國畫報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描述的是創業項目如何尋找?如何融資和處理財務問題?如何尋找創業夥伴?如何豐富人脈?如何打造創業團隊?如何管理員工?如何對待客戶?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商場生存?等等。

基本信息

贏在中國給創業者的忠告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到位,事例經典,以《贏在中國》中評審和選手的創業語錄點題,全方位地對創業者提出了忠告和建議,包括:創業是什麼?創業者自身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素質?創業項目如何尋找?如何融資和處理財務問題?如何尋找創業夥伴?如何豐富人脈?如何打造創業團隊?如何管理員工?如何對待客戶?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商場生存?等等。

本書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可讀性,相信通過閱讀本書,廣大創業者一定會從中學習到很多有益的東西並加以借鑑。

作者簡介

李琴,企業管理諮詢專家,擁有十多年不同行業及各類企業培訓諮詢經驗,致力於中小型企業的創業創新管理研究和企業深層發展的思考,總結出一套企業創業、創新、深層發展管理諮詢系統。現任職商務部培訓中心培訓師、美國國際教育學院MBA核心課程講師、國際經理人協會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師、物流職業經理CPLM培訓師、英國皇家採購與供應學會CIPS培訓師、聯合國ITC採購與供應鏈管理培訓師、國際職業培訓師協會IPTS高級培訓師、註冊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師RIHRP、北京世貿商務培訓中心高級諮詢師。

FIATA、ITC、CIPS、國際貿易、國際採購、國際貨運、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TTT、人力資源、企業管理、創業與發展等課程。

目錄

第一章 征途,在路上——創業是什麼

創業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創業就是憑自己的力量去做成功一件事

創業就是一種責任

創業就是活下來和掙錢

創業就是在刀光劍影中生存

創業就是與逆境、困難為伍

第二章 勇敢者的遊戲——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心態

激情,創業者的倚天劍

強烈的意願:確定你的選擇

創業者要有大胸懷

野心: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敢於冒險,生意場上冒險者的機會更多些

莫與煩惱憂愁為伍

創業者要有魄力,當斷則斷

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保持理智,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第三章 借“我”一雙慧眼——在市場中尋找項目的秘訣

“適”字訣: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行業

“奇”字決:異想天開,出奇制勝

“機”字訣: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借”字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獨”字訣:永遠不做大多數

“快”字訣: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小”字訣:小商品同樣能做成大生意

“新”字訣:做生意要善於創新、敢於創新

“遠”字訣:創業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第四章 讓資本永遠聽你的——創業中的融資和財務問題

勇於借貸,借錢生錢

小心,別掉進借貸陷阱

掌握融資的學問

一定要聘用一名優秀的財務主管

要有一個良性的、健全的財務規劃

花銷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花銷

如何對付財務困境

第五章 與出色的人在一起——尋找適合的創業夥伴

尋找最適合的夥伴一起創業

怎樣尋找最適合的創業夥伴

對夥伴要求不要太高

尋找同行合作,優勢互補

不能與之合夥創業的三種人

認清合夥創業的誤區

第六章人脈就是財脈——打造良好的創業關係網

人脈就是財脈

做生意要會算人情賬

和你的老闆保持良好的關係

和媒體搞好關係——創業必知的公關技巧

生意場上要多講“禮”

找到你的創業貴人

學會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放下面子,學會向贏家請教和學習

第七章 最鋒利的就是你和你的團隊——打造強大的創業團隊

單槍匹馬是闖不出一番事業的

增強凝聚力,發揮整個團隊的力量

團隊執行力:現在,立刻,馬上

科學的內部管理機制

不拋棄,不放棄

文化治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八章 多花點時間在你的員工身上——創業者的管理之道

人盡其才,別把飛機引擎裝在拖拉機上

培訓你的員工

尊重和欣賞你的員工

留住有進取心的員工

和你的員工打成一片

如何把握“德”與“才”的關係

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第九章 永遠把客戶放在第一位——競爭中生存的基本要求

客戶是你的衣食父母

深入了解客戶

傾聽客戶的聲音,因客戶而改變

贏得客戶的心

讓客戶幫你宣傳

要能聽得進去客戶的抱怨

一流的服務:服務好才是真的好

注意服務的細節問題

第十章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用誠信和道德把握複雜的商業社會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與自己較勁:先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產品等於人品,質量就是生命

舍利取義,永遠把誠信放在第一位

守住道德底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學法守法,用法律為創業護航

偷稅漏稅,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前言

2006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推出了全新打造的大型選拔活動《贏在中國》,這是一檔旨在弘揚創業精神、選拔創業家的電視節目。 自2006年3月28日播出以來,已走過了三個賽季。“贏在中國是一檔尋找商業領袖的節目,也是一個讓商業領袖橫空出世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機會均等:你的年齡、學歷、性別、籍貫,都不是你被選中的首要條件,條件只有一個:才能。”這是《贏在中國》節目簡介的一部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節目的主旨。 毫無疑問,《贏在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2006年度策劃最成功的欄目。在當時各地選秀節目風生水起之際,《贏在中國>異軍突起,贏得了不遜於任何選秀節目的收視率,以及更為深遠的影響力。“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激勵創業、引導創業、點評創業、支助創業,迎著綻放的向日葵花,伴著悲壯雄渾的<在路上>主題音樂,<贏在中國>一次次把觀眾的眼球聚焦到創業的舞台上來,成就了一個個充滿激情和才華的創業英雄。 該節目推出後,贏得了社會的關注,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並迅速掀起了一股“勵志”、“創業”的思潮,這股思潮一陣陣拍擊著人們的心扉,使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重新定位自我的人生價值,許多人也由此有了創業的打算。 但是,創業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看那些<贏在中國>中的選手,他們中有剛走上創業之路的新手,也有已經在商場打拚多年的老將,可是,他們的尋找或者發展之路走得都不是順順噹噹,有歷經磨難的,有遭遇瓶頸的,有陷入困境的,也有自我感覺良好,但事實上卻存在很大問題的,這些都可以從選手的陳述和評審的點評中感受到。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征途,在路上:創業是什麼 創業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不要孤立地看企業生存,生意與生活不要分得太開。 《贏在中國》第二季冠軍得主李書文 創業是確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但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合。令人欣賞的創業者,其體內似乎有著某些特殊的基因:創造的欲望、不滅的激情、勇於面對風險。為了滿足對夢想的追求、對自我證明的渴望,他們選擇了創業。對於他們,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在某種意義上,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改變著創業者的思路和方向。 “不要孤立地看企業生存,生意與生活不要分得太開。”《贏在中國》第二季冠軍得主李書文認為,老是強調生意的創業者肯定不會活得太快樂。 李書文的人生經歷極為豐富:當過3年公務員,4年老師,7年職業經理人,並於2004年創辦四川中潤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到2006年該公司僅辦公家具一項就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面對複雜的職業經歷,李書文說:“當政府公務員可以讓你看到中國基層政府的決策行為方式;當老師可以獲得良好的邏輯及表達能力,並對知識做系統梳理;只有當過職業經理人,在自己為人主後,才能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什麼。當所有角色都體驗過時,你才能知道你應該給你的追隨者什麼以及他們需要什麼。我的口頭禪是,‘要知道兄弟們哪裡在流血哪裡在流汗,我們用什麼來獲得安慰和平衡!’這么多角色的轉換為我以後成為有作為的大企業家作了儲備。” 事實上,李書文在華潤集團做職業經理人時活得非常瀟灑和舒服,他的年薪足以不用他出來創業就能獲得很好的生活,獲得他人尊重、社會地位以及實現自我價值也都沒有問題。可當有一天他發現創業比當職業經理人更好時,他就不願再過這種生活,“我覺得再這樣安逸下去,和我的理想抱負有脫節,我的理想就是完成更大使命。我們本身已度過溫飽階段,對個人來說已沒問題,但對一批有共同夢想的人來說,一起創業做一件大事業豈不是更好!” 談到自己的理想抱負,李書文說,“我生在非常窮的農村,但人窮志不窮,從小就想著做番大事業,現在說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幼稚。但對一個真正的男人而言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人生,如果目標和理想很具體就顯得小家子氣。其實具體目標很容易實現,當有飯吃、有賓士寶馬別墅後你會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這只是形式,只有統率千軍萬馬在商業王國裡帶兵打仗才具更大價值。中國日益強大,我每次出國時都非常自豪,所以我們應責無旁貸地投入其中。” “別人創業是事先想好做什麼、怎么做之後才下海的。而我不是,我事前什麼都沒有想,撲通一聲,先跳下海再說!”講這番話的時候,李書文的臉上略顯得意。 2004年的一天,他和另外6個朋友,拉著幾箱白酒上了青城山,他們決定“乾一番大事”。此前,李書文辭了華潤集團西南地區執行董事一職,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生涯。 7個男人,像歃血為盟的古代壯士一樣,在山上對飲了三天三夜之後,全體股東及所有參會人員只討論一個議題:為什麼要創辦中潤以及中潤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經過三天的激烈爭吵,甚至是拳腳交加,最後才定下“誠信做人、激情做事、共創價值、共享生活”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只有價值觀相同的人或公司才能合作長久,才能有共同的創業激情。”這是李文書的看法。 俗話說“一人成虎,三人成蟲”,這么多人聚在一起創業,想法各不相同,怎么凝聚大家的力量?怎么把7個人的主意變成一個團隊的進攻力?李書文認為,擁有一個核心團隊,正是保證創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因為核心團隊的成員之間互相認可,抱有相同的創業目標和價值觀,並甘願為之奮鬥。人心齊,泰山移,有了這個核心團隊,“就是開火鍋館,也是全成都最大的”。 此後,這7個人按照出資比例,共同發起成立了中潤產業控股有限公司。由於李書文的個人經歷最為豐富,而且在這7個人中威信最高。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團隊中的領軍人物。 和很多創業者一樣,李書文的第一桶金來得也很有傳奇性。他的第一桶金來自紅塔集團辦公樓改造,這至今仍是他最引以為豪的成就。 當時,紅塔集團在全球公開招標辦公家具,來自中國甚至全球相當有實力的17家家具企業參與競標。紅塔集團給每個公司30分鐘的時間來講解競標書。當其他公司幾乎把所有時間花在講解自己的產品質量有多好、價格有多便宜時,李書文卻花了20分鐘來闡述他對紅塔集團企業文化“山高人為峰”的理解,最後以最高價中標。“也許是我們對紅塔集團的企業理念理解得到位吧。”說到此,李書文仍露出一臉得意的笑容。 正是這些類似紅塔集團的大客戶讓李書文“很快完成了創業初期的過渡”,步人“超常規”發展。創業第二年,僅辦公家具一項,中潤公司進賬幾千萬元。接下來,李書文帶著其團隊把公司打造成西南地區辦公家具老大,並在雲南花巨額投資普洱茶和基建等多個項目。 單個項目的成功不是李書文心目中真正的成功。2007年,“始終對農民都懷有一種悲憫情懷”的李書文進入了普洱茶產業。用李書文的話說。由於以前家庭“成分”不好,家裡經常被人“欺負”,農村生活的經歷讓他“與農民的事聯繫在一起才能喚起持久的激情”。 盛世普洱亂世酒。李書文說,“我親眼見到普洱茶怎樣從山上的一片小葉子成為比黃金還貴的商品,但茶農不但沒有賺到錢,甚至還喝不起茶。”李書文果斷地在雲南騰衝建立了10萬畝茶葉基地,生產、加工普洱茶。 “其實,普洱茶與我骨子裡的氣質是一致的。”在李書文眼裡,只有經過千百道工序,才能欣賞到普洱茶醉人的琥珀色茶湯,品嘗到它醇香的餘味,而一個創業者也只有經過苦難和失敗,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李書文說他會逐漸削弱其他產業,向普洱茶產業過渡,“只有專業才能深入”。 李書文在公司旁邊開了個“茶館”投資600萬元、占地1600平方米的泊尚文化商務空間。開張當天,北大EMBA成都校友及各路友人300多人都前來“紮起”,看電影、親手製作普洱茶,“我的目標消費群體是‘瘋狂的少數’。” “改變世界的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尋找夢想中的樂園,當找不到它時,他們親手創造了它。”李書文個人網站首頁上的話正是李書文對生活境界的一種表白。“不要孤立地看企業生存,生意與生活不要分得太開。”李書文認為,老是強調賺錢的創業者反而活得不怎么好,“出發得太早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也許正是記得來時的路,李書文用“真男人”來勾勒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李書文愛好廣泛,高爾夫“打得不錯”、桌球“號稱高手”、打籃球“是隊長”,下棋、書法兩大嗜好,“聽交響樂也能聽得熱淚盈眶”。李書文說,“真男人要敢愛敢恨、敢於承諾也敢於兌現、敢於承認失敗更要敢於承擔責任。我經常和朋友講,‘要想有威信,就要搶著埋單’。” 作為《贏在中國》的冠軍得主,李書文的經歷和忠告值得創業者思考。作為創業者,不要僅僅把創業當作一種事業,更應該將其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人為地刻意地將生活和生意完全分開,不妨把創業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享受其中的過程,給自己這一生更多屬於自己的東西!或許這樣做,你的創業就更容易成功。 創業就是憑自己的力量去做成功一件事 不要同時做兩個不同的事情,哪一個都做不好。 《贏在中國》評審熊曉鴿 創業者,尤其是年輕的創業者往往或多或少有浮躁的毛病。一個項目做了沒多久,覺得賺不了錢,就想另找方向,甚至放棄創業。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事實上,在選擇創業後,只要你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做成功一件事,你就絕對不是失敗者。 在荷蘭,有一個剛國中畢業的青年農民,來到一個小鎮,找到一份替政府看門的工作。他在這個門衛的崗位上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也沒有再換過工作。 也許是工作太清閒,他又太年輕,他得打發時間。他選擇了又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當做自己的業餘愛好。就這樣,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樣地專注和細緻,鍥而不捨,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了,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科學家設計出來的都要高。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當時科學界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從此,他名聲大振,只有國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來是高深莫測的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拜會過他。 創造這個奇蹟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歲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他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每一個玻璃片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致力於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終於,他在他的細節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學也在他的細節里看到了自己廣闊的前景。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與此類似的例子:明萬曆年間,山海關因年久失修,“天下第一關”題字中的一字脫落。皇帝召集全國書法名家,要將一字恢復。然而書法家們都失敗了,最後入選的竟是山海關客棧的店小二:小二不用狼毫毛筆,而是用一塊抹布沾墨,在紙上一揮一擦。問及成功秘訣,他說:“我在這裡當了二十多年的店小二,每當我擦桌子時,就望著牌樓上的‘一’字,一揮一擦而已。” 用三十年做一件事,不成功都難。 事實上,創業成功者和失敗者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做事的數量。 創業成功者只做一件事:做深做透做專,做細緻做完全做徹底,做到盡善盡美,做成絕技,做成專家。而失敗者做了許多事,猴子掰玉米,做一件丟一件,沒有一件弄懂、弄通、弄明白。結果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結果是說什麼都天花亂墜,乾什麼都一塌糊塗,結果是幾十年一事無成,老之將至還在尋找賺錢項目。 創業好比登山,成功者認定了最高峰就要努力攀登,不管風雪雨霧,不管洪水泥流,拼盡全力直到峰頂;創業亦如打井,選中一個點,就要不分晝夜地挖下去,直到出水;創業又像鑽木取火,找到合適的木、合適的鑽,不間斷、不位移、不偏向、不停頓地鑽動。積累的能量才能讓木發熱、冒煙直到燃燒。 當然,創業並不是只能做一件事,而是將一件事做成功,再接著去做另一件事情。成功地解決一個問題,就有可能成功地解決第二個第三個問題,如果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就有可能永遠地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業者應該明白專注的道理,做生意的關鍵在於精而不在於雜,賣“水”可以產生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賣快餐可以產生肯德基和麥當勞。 再看看現在的知名企業家,或許他們也涉足了別的領域,但無疑都是有一個核心業務或者是在一個領域已經取得成功的,馬雲做電子商務,黃光裕做家電連鎖,李彥宏做搜尋引擎,史玉柱保健品做成功了才選擇做遊戲,華人首富李嘉誠倒是涉足了很多行業,但就像他所說的,永遠保證有一個賺錢的項目。 所以,對創業者來說,不管做什麼或者在什麼領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憑自己的力量去做成功一件事。 創業就是一種責任 創業是一種責任,一種昂奮、激昂的狀態。 《贏在中國》第一季冠軍得主宋文明 創業是一種責任。創業更多的意味著你要付出自己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客戶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和對家庭的責任。 宋文明,安徽人,《贏在中國》第一季冠軍。在他看來,創業是一種責任,一個人成功了、賺錢了,並不算什麼,創業最關鍵之處在於能否將自己身邊的人帶向成功。在比賽中,大賽評審、UT斯達康中國區CEO吳鷹曾經這樣問宋文明,如果你成功了,你的鄉親們來找你,說村里挺困難的,需要你幫助。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給他們20萬塊錢,一個是教給他們一樣手藝,大概只需要你花一萬塊錢,你選哪個? 宋文明毫不猶豫地說:“我會花一萬塊錢教他們一樣手藝。我們村莊出了一個大人物,他說再窮也要讀書,扶人比扶貧更重要。” 宋文明參加比賽的項目是“普工培訓”,就是將安徽很多的勞動力經過一定的培訓,安排到江浙地區更適合的位置,從而改變他們的命運。 在比賽中,“贏在中國”的製片人兼主持人王利芬曾經問他:“作為36強中唯一的安徽選手,既然徽商在全國非常有名,請給大家說一下徽商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宋文明回答說:“實際我來參賽時,就把徽商這個字眼掩飾過去,因為現在都WTO了,再提徽商、提晉商是比較狹隘的事情。我這次來比賽,是帶著徽商的本分,是我們血液當中的東西,把我們的長處展現出來。在徽商的骨子裡,有一些重要的特點:第一,非常堅韌。第二,徽商對於知識和學術的追求往往是比較好的。當然,徽商也有很多缺點。” “在這一點上,無論徽商也好,浙商也好,晉商也好,我覺得都需要吸收其他商人的優點,這個世界合作起來,才會發展起來。” “創業是一種責任,一種亢奮、激昂的狀態。”這是宋文明的座右銘,在他眼中,《贏在中國》這個節目,就是要改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激發中國人的創業熱情。 1995年,宋文明從江蘇的一所大學畢業,偶然在學校聽到一個人的演講,就義無反顧和這個人回到安徽創業。 這個做演講的人叫魏超,當時他還名不見經傳。1995年,他們創辦了“合肥市長江批發市場”。到了今天,發軔於“合肥市長江批發市場”的新長江投資集團早已成為安徽民營企業的翹楚,魏超更是成為胡潤百富榜中的“安徽首富”。 宋文明非常敬佩魏超,他說,魏超根本不在乎什麼首富。他是一位很儒雅的人,在同行的口碑非常好,他的言傳身教對自己的影響也非常大。“我記得有一次我和老闆去印尼,行程相當緊張。我當時覺得行程是可以輕鬆一些的,就去問他,‘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呢?’當時他跟我說了這么一句話,‘我自己要用鞭子趕著自己走。’他還常對我們說,做事情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要把事業做長久。” “當他知道我來參加《贏在中國》的比賽時,一直支持我鼓勵我,甚至還給我提了很多建議,‘放開些去比賽,不要太擔心結果。參與進去,那就夠了’。” 之所以將創業當成一種責任,還與宋文明親身經歷的兩件事情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