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計畫化理論

資本主義計畫化理論,是指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有關國家經濟計畫活動或過程的各種學說。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化一般被認為是政策性的,迄今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而且其中爭論也特別多。

資本主義計畫化理論

正文

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有關國家經濟計畫活動或過程的各種學說。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化一般被認為是政策性的,迄今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而且其中爭論也特別多。
計畫化的含義 西方經濟學家對此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多數人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可能而且實際上已經制定並實行經濟計畫,所以“資本主義計畫化”被看成是“有計畫的資本主義”、“有調節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經濟管理”或“需求管理”,或“經濟發展戰略”的同義語。另外一些人則提出“計畫化”等於“社會主義”的論點。在這些人中間,有些是贊同“資本主義計畫化”的,認為它能使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有些人則站在反對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加以反對,他們認為它只能帶來不幸的結果,使資本主義經濟的優點不再存在。“資本主義計畫化”一詞,如今在西方已經被廣泛使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也把資本主義計畫化列為重要內容之一。
計畫化的表現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計畫化表現在:①財政預算的編制和執行。財政預算既是指令性的,通常也有要實現的目標和具體指標,而且涉及的領域不僅是財政收支,還包括許多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問題,財政預算的範圍也日趨廣泛。所以年度財政預算被認為是一種“計畫檔案”。②“經濟預算”的編制。近年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斷強調要編制每年的“經濟預算”,其核心是每年估計出以一定意義的“充分就業”為依據的潛在的國民生產總值同實際的國民生產總值之差,並根據這個差額來編制下一期的發展計畫。“經濟預算”問題的提出及其編制,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計畫化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在資本主義計畫化工作中,關於政府干預的深度和廣度歷來是有爭論的。西方經濟學家一般認為,計畫化的深度廣度愈大,政府干預的程度就愈大。尤其是涉及國有化政策問題時,爭論更加激烈。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常把資本主義國有化與資本主義計畫化相提並論,即認為,國有化工業能直接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便於實施某種計畫,易於貫徹某些計畫指標。但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國有化不等於計畫化,有國有化而無計畫化或有計畫化而無國有化,都是不乏例證的。
計畫化的內容 一般認為應當包含下列因素:①計畫應當以一國的現有的資源為基礎,在制訂計畫以前,應當對本國目前和未來的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進行仔細的調查與研究,然後根據資源情況制定計畫。②計畫所規定的最終指標或目標,應當是可以達到的。③計畫中所規定的政策手段應當是可行的,這樣才能夠利用現有的資源達到最終的目標。
計畫化理論 實踐先於理論 作為一種較為系統的經濟學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實施經濟計畫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和充實的。西方經濟學家一般認為:資本主義計畫化工作的實踐先於理論,這在法國尤其明顯。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法國就實行了經濟計畫化,這項工作一般被認為是有成效的。法國經濟學家有關資本主義計畫化方面的論述,也受到較大的重視。法國的“計畫”通常稱為“指示性計畫”,因為它們主要是由政府通過各種調節手段和獎懲措施,引導企業和勞動者按照“指示”去做。從計畫的過程來說,法國政府所設立的中央計畫委員會,專門制定計畫程式,調整計畫內部的矛盾,起一種所謂“催化劑”的作用。此外還有幾十個“現代化委員會”,由工商界代表、工會和農會的領導人、政府官員、專家教授等參加,這些委員會約有4/5集中注意本行業的問題,稱“垂直委員會”;其餘集中注意跨部門、跨地區的問題,研究勞動資源和生產效率、地區協調,以及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等,稱“水平委員會”。法國經濟學界中有不少人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計畫的制定、執行和經驗總結工作,他們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有關計畫化的較為系統的理論。相形之下,其他西方國家無論在經濟計畫化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落後於法國。美國經濟學界對計畫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純理論探討階段,或者主要根據西歐國家的經驗來進行分析。
經濟學的研究 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資本主義計畫化理論既被看成是一種多科性的、邊緣的學科,也被當做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的管理藝術。它研究的對象,雖然主要是經濟活動,但也涉及政治、社會、哲學以及自然資源等方面。總的說來,它的內容和範圍尚未定型,至今仍正在形成和不斷演變中。
這門學科研究的首要問題,是計畫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或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當前資本主義國家中,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問題交織在一起,同時還有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信任危機、結構危機、生態危機等等併發症。這樣,問題就變得極其複雜,計畫也很難制定。計畫化理論必須設法解決計畫目標及其先後緩急的安排問題,以及分析計畫手段或工具的主從作用及其時效。在這個領域內,計畫化理論研究者分歧很大,但目前總的趨向是,認為計畫化應當既是多目標的,也是多手段的。這是因為,為了緩和國家內部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政府的經濟計畫不能不是多目標性的。而這種多目標的經濟計畫實際上是計畫化理論方面的一種妥協,即政府只有廣泛採納在計畫目標的先後緩急問題上持各種不同觀點的經濟學家的主張,才能制定出一種比較可行的經濟計畫。
目前,在計畫化理論中,關於經濟計畫目標的最簡單的提法是“穩定增長”,或“充分就業而無通貨膨脹”,或“繁榮而較少波動”。如果加以分列,一般可列為六項:即①經濟成長;②充分就業;③物價穩定;④對外平衡;⑤分配公平;⑥效率提高。這些目標之間,存在所謂交替關係,即必須在這一項目標上稍作犧牲,以便在另一項目標上多實現一些。例如,要想在物價穩定方面多得一些(指減少一些通貨膨脹),就要讓失業稍嚴重一些。多種目標的兼顧,是指應當儘可能地在計畫中同時實現這六項目標。計畫化理論研究者認為,最佳的妥協是讓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達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至於什麼是可以接受的,則又歸結為價值判斷問題。
至於計畫手段或工具,情況也與此類似。有關計畫化的愈來愈多的著述,討論所謂“一攬子計畫”,或經濟政策的“搭配”。其中既包括凱恩斯學派的處方,也有貨幣學派的處方,還有供給學派的建議;既有需求與供給的管理,又有針對勞資關係的社會政策(或某種形式的“社會契約”)。計畫化理論的研究者和資產階級政府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計畫的多目標性的要求。
在計畫手段或工具的搭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手段或工具可能是彼此對立的。例如,既有膨脹性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減稅),同時又搭配緊縮銀根的金融政策(主要是壓縮貨幣供應量或提高利率)。按照計畫化理論,由於政策的時效不同,政策發生作用的範圍之間,兩種對立的政策或計畫手段,似乎彼此並不衝突,其作用不會抵消,反而會相輔相成,作用更大。在這裡,計畫化理論研究者強調這樣一種哲學觀點,即總體各部分之和大於總體,他們自稱正是根據這樣的哲學觀點來設計政策搭配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計畫化理論抹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並指望通過資產階級政府的計畫調節來實現資本主義的穩定和繁榮。但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資本主義計畫化問題時,所提出的某些看法(如各種計畫目標、各種計畫手段之間的矛盾、信息對於計畫制定的重要性等),以及所採取的某些方法(如運用經濟計量方法),仍有可供參考之處。
參考書目
 R.K.特納、C.科利斯著,林毅夫譯:《計畫經濟學》,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R.K.Turner and C. Collis,The Economics of Planning,Macmillan,London,1977.)
 G.M.Heal,The Theory of Economic Planning,North-Holland Pub.Co.,Amsterdam,1973.
W.leontief,ed.,Structure,System and Economic Policy,in Proceeding of Section F,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Lancaster,1-8 Sept.,1976,Th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7.
D.C.Mueller,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Conn.,1983.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