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劉易斯模式有兩點缺陷:
(1)沒有足夠重視農業在促進工業增長中的作用;
(2)沒有注意到農業由於生產率的提高而出現剩餘產品應該是農業中的勞動力向工業流動的先決條件!兩人對這兩點作了補充,從而發展了劉易斯模式。
1961年,由美國經濟學家費景漢和拉尼斯在《經濟發展的一種理論》一文中提出。該模式用劉易斯模式把不已開發國家經濟部門的劃分為基礎,把雙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
他們把農業勞動的流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勞動生產率等於零的那部分勞動力的流出,這部分勞動力是多餘的;第二個階段是邊際生產率大於零但小於不變制度工資的勞動力的流出。這兩個階段的勞動是農業中偽裝失業者的勞動。第三個階段是農業勞動的邊際產品的價值大於不變制度工資的勞動流出,因此這部分的農業勞動力已經變成了競爭市場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