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貴賢採茶戲最早起於清朝光緒19年間二百多年前,是從外地傳入,屬
於桂南採茶戲的一個分支。到目前為止,已流傳一個多世紀。最初是為了
慶隆社壇,祈福保佑而表演。後來就固定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一燈酒節晚或
十五元宵節晚開唱,表演的曲目有賀茶調、正採茶、賣雜貨、鬧五更、打
花鼓、比古人、占兵調、朵仙花、銅錢歌、賣雞調、倒採茶、采兒調等12調。
貴賢採茶戲可分為舞台表演和遊行種形式。(一)舞台表演是指正月
十一晚七時采採茶戲舞台表演隊在自村的舞台表演“十二月採茶”戲,邀
請全村男女老少以及親‘朋好友一起觀看,體驗學生的文化氛圍和節日的歡
慶。貴賢採茶戲的舞台表演,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以“十二月采
茶”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反映了茶農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歌舞。(二)游
行表演,也就是採茶戲祈福隊走街串巷入宅為主家祈福。正月十一晚上8 時
開始開演,7個茶娘左手提花籃、右手打花扇,’手持紅鵝傘的茶公領隊
下唱著旋律優美、抒情歡快的採茶歌,後跟隨
小孩手舉蜂、猴、雀、鹿、蝦、精、蟹、將、走馬燈等燈彩,伴著沖天的
敲鑼打鼓、吹拉彈唱的器樂,依此進入全村每個家庭。在主家的鞭炮聲中,
採茶隊的茶公茶娘進入主家廳堂後,便用桂柳方言邊唱邊祝福主家添丁發
財、丁畜兩旺。待主家盛情款待和打賞後,依此退出並轉入下一家,直至
全村各家各戶均走完,一般從晚上八點演到凌晨四五點才結束。
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如元旦、春節或村裡的重大喜慶活動中都進行表演,在
演出的內容、形式上也進行很大的改革,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經鄉文化
站和縣文化局將“十二月採茶”進行了綜合改編,將它濃縮為正月採茶、
賣雜貨、打花鼓、茶兒、比古人等5個調,並搬上舞台表演,使之逐漸變
成了好排易演、語調為國語、語言生動、詼諧風趣、通俗易懂,表演歡
快、載歌載舞、喜劇強,民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具有濃郁鄉土氣息
的民間戲曲。自2000年後,貴賢村每年正月十一都舉行採茶戲表演,並進
一步挖掘這一戲曲的文化內涵,並將這一古老的戲曲藝術發揚光大。
基本內容
貴賢採茶戲最早起於清朝光緒年間二百,是從外地傳入,屬於桂南
採茶戲的一個分支。到目前為止,已流傳一個多世紀。最初是為了慶隆社壇,祈
福保佑而表演。後來固定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一燈酒節晚或十五元宵節晚開唱,表
演的曲目有賀茶調、賣雞調、倒採茶、采兒調等12個調。
貴賢採茶戲可分為舞台表演和遊行表演兩種形式:
(一)、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是指正月十一晚七時,採茶戲舞台表演隊在自村的舞台表演“十
二月採茶”戲,邀請全村男女老少以及親朋好友一起觀看,體驗濃重的文化氛圍
和節目的歡慶。
貴賢採茶戲舞舞台表演,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以“十二月採茶”
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反映了茶農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歌舞。貴賢採茶戲表演時
能常由二個小男孩扮作茶公、七個至十個小男孩扮作茶娘,按表演情節需要可單
獨出台或集體出台,每個人均有各自的角色和動作。在採茶戲的歌舞表演過程中,
適時穿插一些富有情節的生活小戲、隅教於人的小品等內容,主要是演唱歷史故
事或民間傳說,表演內容多為喜劇、鬧劇。
表演的道具有籮筐、扁擔、花籃、花扇、手絹、燈籠、燈彩等。
採茶調演唱的曲調比較簡單,一般唱曲是以“十二採茶”為主,主要是賀
茶調、正採茶、賣雜貨、鬧五更、打花鼓、比古人、點兵調、朵仙花、銅錢歌、
賣雞調、倒採花、采兒調等12個調。整個唱曲過程,反映勞動人民的勞動熱情
和豐收喜悅。
比如唱《賣雜貨》:人物以茶公、茶娘、貨郎等為主,道具以扇子、手帕頭
巾、排燈為主,表演形式為男女對唱採茶歌、雜貨調、花鼓調和比古人等,配以
二胡、大胡、秦琴、橫蕭、瑣吶、鑼鼓釵、揚琴、高胡樂器等各種樂器伴奏;在
內容上反映了男女青年衝破過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的婚姻陳規陋習,
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觀,同時,戀愛對象的選擇更側重了由原來的重財到重才
(即自身素養),體現了勞動人們價值觀的轉變。
再如小品《賣雞調》:通過講述一位男子過年前把本想用來置辦年貨的賣雞
錢拿去賭博,當他空手回家後受到妻子的批評教育而幡然悔悟,發誓從此洗心革
面、重新做人。表演歡快,詼諧風趣,戲氛由喜而悲,再到由悲而喜,達到勸賭
效果,從此,夫妻相濡以沫,恩愛有加。使人們從中認識到勤勞致富,走正道這
樣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觀念
發生變化,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如元旦、春節或村裡的重大喜慶活動中都進行表演,
在演出的內容、形式上也進行很大的改革,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經鄉文化站和
縣文化局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改編,將它濃縮為正月採茶、賣雜貨、打花鼓、
茶兒、比古人等5個調搬上舞台表演,使之逐漸變成了好排易演、語言生動、語調
為國語、詼諧風趣、通俗易懂、表演歡快、載歌載舞、喜劇性強,民眾喜聞樂見、
健康向上、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戲曲。
(二)、遊行表演
遊行表演,也就是採茶戲祈福隊走街串巷入宅為主家祈福。
1.隊伍陣容:兩名7—10歲的男孩裝扮成為茶公和茶娘(茶娘的角色由小男孩反串),
七名7—10歲的男孩裝扮成仙女,9個成年人負責將茶公、茶娘和仙女騎舉肩膊走家串戶,
10—15個小孩負責舉走馬燈、排燈和各式燈彩,10—1 5個成年人負責遊行祈福過程
中的器樂伴奏。
2.表演樂器:二胡、大胡、秦琴、橫蕭、瑣吶、鑼、鼓、釵、笛子、揚琴、
高胡等共20個。
3.表演內容:正月十一晚上8點隊伍走繞村一圈後,再上門串戶開
始表演,7個茶娘左手提花籃、右手打花扇,左手持紅鵝傘,右手持寶劍頭帶
禮帽的茶公領隊下唱著旋律優美、抒情歡快的採茶歌,後面跟著的小孩手舉蜂、
猴、雀、鹿、蝦、精、蟹、將、走馬燈的引領下,伴著沖天的敲鑼打鼓、吹拉
彈唱的器樂,依此進入全村每個家庭。各家各戶的屋主必須事先擺好各式年貨
點心、飯菜,並燒香拜祖,接迎採茶祈福隊伍的到來。在主家的鞭炮聲中,採茶
隊的茶公茶娘進入主家廳堂後,便用桂柳方言邊唱邊祝福主家添丁發財、丁畜兩
旺。待主家盛情款待和打賞後,依此退出並轉下一家,直到全村各家各戶均走完結
束。隨著村里戶數的增加,這一活動往往歡鬧通常達旦,一般從晚上
八點演到凌晨四五點。
據貴賢村的老人說,附近村為了農曆新年之初圖個喜慶吉利,如
新橋鎮新蔣、大羅、務本、科甲、國構等村也都紛紛邀請本村採茶隊
前往表演助興,經常是一開唱就要持續半個多月的時間。但在文革時
期,這一活動幾乎停止下來。自1978年恢復後,貴賢村每年正月十一
都舉行採茶戲表演,並進一步挖掘這一戲曲的文化內涵,並將這一古
老的戲曲藝術發揚光大。
表演樂器:二胡、大胡、秦琴、橫蕭、瑣吶、鑼、鼓、釵、笛
子、揚琴、高胡等。
表演道具:籮筐、花藍、花扇、手絹。蜂、猴、雀、鹿、蝦、精、蟹、將、走馬燈等燈彩。
每年農曆正月十一燈酒節或十五元宵節晚開唱,‘表演的曲目:
賀茶調、正採茶、賣雜貨、鬧五更、打花鼓、比古人、點兵調、朵仙
花、銅錢歌、賣雞調、倒採茶、采兒調等12個調。
基本信息
項目名稱:貴賢採茶戲
屬 地:賓陽縣新橋鎮
保護單位:新橋鎮文化廣播電視站
通訊地址:新橋鎮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新橋鎮位於賓陽縣西部,東連賓陽縣城,西鄰思隴鎮,南毗
賓州鎮,西北與上林縣交界,南梧二級公路和賓武、賓上公路穿
腹而過,距首府南寧79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貴賢村位於新橋鎮中部,屬大林村委會管轄,
距離新橋鎮政
府5公里,全村人口800多人,以劉、吳、蔣、姚、
林等五個姓
氏為主,主要從事水稻種植、竹製品編織、鞭炮加工、種養業、
開辦小型加工廠、經商等。
項目說明
分布區域
賓陽縣新橋鎮貴賢村
歷史淵源
採茶戲起源於明代,它屬於“柳子腔”的同一系統,是流行於江
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
貴賢採茶戲是由江西採茶戲傳入貴賢村之後,由本村幾個老藝術茶餘
飯後結合當地民俗民風發展而成,在當地民間燈彩和採茶歌舞的基礎
上形成為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具有賓陽地方民族特
色。
貴賢村的採茶戲最早起於清朝光緒年間約二百餘年,是從外地傳
入,屬於桂南採茶戲的一個分支,至今已流傳一個多世紀。最初集體
編輯整理是為了慶隆社壇,祝福保佑而表演,後來就固定在每年農曆
正月十一燈酒節晚或十五元宵節晚表演。其表演的曲目有賀茶調、正
採茶、賣雜貨、鬧五更、打花鼓、比古人、點兵調、朵仙花、銅錢歌、
賣雞調、倒採茶、采兒調等12個調。
項目論證
主要特徵
1.語言幽默風趣,融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彩於一體,具有濃郁的
生活氣息。
2.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農民、手工業者、小商
販等廣大勞動民眾的勞動過程和生活片斷。
3.鄉土氣息深厚,民眾喜聞樂見。貴賢彩茶戲屬於民間戲曲,土生土長,
用本地語言演唱,通俗易懂,易於普及。
4.演出隊伍精悍,機動靈活,不受場地限制,演出方便。
5.表演別具一格,載歌載舞,演出氣氛熱烈,劇場效果良好。
重要價值
1.學術價值。在中國地方戲劇中,貴賢採茶戲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牲,及其
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地方戲劇中獨樹一幟,
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都
實用價值。挖掘、搶救、保護、傳承貴賢採茶戲,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
生活,
寓教於樂,潛移默化,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社會價值。貴賢採茶戲集中了許多地方特色的優秀民歌,獨具韻味,其
詞曲烙有時代和地域的痕跡,對研究當時的歷史風貌和民谷風情具有寶貴的
歷史和文化參考價值。
瀕危狀況
1·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衝擊下,採茶戲藝術人才紛紛下海經商,造成人才
流失,導致專業劇團舉步維艱,大場戲無法演出,無法參與演出市場競爭。
一些造詣較高的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技藝難以得到
傳承,
出現了人才的嚴重斷層。
3·採茶戲是靠老一輩一代接一代口頭傳授,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面臨失
傳的危險。
4·隨著改革開放,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
不斷提高,民眾對貴賢採茶戲的興趣愈來愈淡漠,只為大部分老年人所喜愛,
年輕觀眾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