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6年2月,劇團登記時開始正式命名為“永年西調”。流行於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廣平、曲周、大名、邱縣、武安、雞澤、肥鄉、磁縣等。目前,河北境內僅永年有一個西調專業劇團。永年縣周村、睢寧、磁縣東城營、肥鄉中營、曲周縣大曲村和馬騾店、廣平縣平固店村、雞澤孔卜村等處,皆有業餘西調劇團。該劇種活動範圍在冀晉魯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莊)、晉東南、豫北(安陽)、魯西南一帶。
朔源
清鹹豐三年(1853),曲周縣四寨村的商人范某在山西做生意,此人酷愛戲劇,在山西看中了某戲班中的一個叫玉的男旦角演員,范就將此戲班買回河北,並招玉為婿。范死後,由女婿掌班演出(當時班內全是山西藝人)。這一劇種開始被冀南人所認識,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清光緒初年〈1877-1878),山西上黨一帶大旱,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長治)演出的“三義班”經路城、黎城、涉縣沿途演出到達永年。因路途較遠,有些藝人不願背井離鄉,中途離去,到永年時僅剩二十餘人。三義班的藝人以田書德、張魁等為著名演員。田書德到永年之後,前後招三批藝徒,第一批有根寶(旦)、來成(生)等。第二批徒弟用“旗”字排名,有白旗謝天真、紅旗謝天祿(紅臉)、綠旗馮二歪(鬚生)(以上號稱三桿旗),還有黑旗、黃旗、藍旗等。第三批徒弟用“水”排名,有水花史登良(鬚生)、水仙(旦)、水沫(生)、水葉(旦)、水根、水源等。田書德的徒弟還有從山西來的邵森林。張魁在曲周縣先後收徒弟張秋貴(生)、劉書文(旦)、劉書閣(生)等。另外同來的山西演員所收之徒有廣平縣的申四(紅臉)、館陶的申五(申雲秀,紅臉),以及郭三(藝名“蓋山東”,旦)等。此時西調的演員陣容較強,旦行有田書德、根寶、劉書文、謝天真;淨行有張魁、謝天祿、吳玉河;鬚生有楊東來、老全保、申雲秀、馮二歪、三扒拉鍋等;鼓師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師有張二、老德成、黑泥等。這些人時分時合,演出於冀南、豫北、魯西一帶。由於新收徒弟均為冀南人,在長期演出過程中,不斷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劇種的影響,因而在唱念方面,雖然尚保持上黨梆子的傳統,但已經摒棄了晉音,向京白、韻白靠攏,唱腔也有許多變化,表演上學習京劇、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使西調與上黨梆子有了較明顯的區別。田書德還曾應邀去館陶的申五戲班和雞澤的孔卜村傳藝,進入二十年代以後,田書德、張魁等山西藝人相繼謝世,埋骨於河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河北籍藝人廣收弟子,使西調藝術繁榮傳播。如白旗、紅旗收徒三批,皆以“同”字排名,首批有史同和(小生)、同中(小生)、同慶(生)、同喜(旦)、亢同會;二批有楊同柱(紅臉)、楊同林(花臉)、同福(旦)、同良(旦);三批有同花(旦)、嚴同生。劉文閣、劉書閣亦收了三批徒弟,以“貴”字排名。有些貴字輩、同字輩藝人從四十年代也開始收徒。石家莊絲弦班曾於三、四十年代先後邀請過紅旗、白旗、史登良、豐香書、申雲秀、史同和、劉書閣、李長榮等赴石傳藝,傳授了《鍘子》、《五風樓》、《金奇關》、《困漢中》等十餘本戲,促進了劇種間的交流。1946年底,西調“三義班”歸太行軍區第五分區榮軍學校領導,稱“太行第五軍分區榮校第三團”,有演職員九十餘人,團長楊永清,副團長霍殿、張學增、劉書閣。1948年,由邯鄲市人民政府接管。此時劇團排演了《黃巢起義》、《紅娘子》、《王大娘趕集》、《槍斃李福林》等。後劇團分成以劉書閣為首的群友劇團和張學增為首的進步劇團。1954年,西調有了第一代女演員李愛珍、吳素琴等。1955年二團合併成立了永年縣西調劇團,主要演員有劉書閣、史同和、史登銀、豐香書等。1958年,該團整理上演了一批優秀劇目,其中《海瑞告狀》參加了1959年河北省戲曲匯演並獲獎。省電台還播放了《海瑞告狀》、《洪湖赤衛隊》、《八郎刺蕭》等劇的錄音。1970年至1972年,西調劇團曾一度改唱京劇,後又恢復唱西調。
聲腔
西調劇團原有“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而西調隨著演出劇目的演變,崑腔、羅戲、簧腔、卷戲劇目很少演唱,目前僅演唱梆子劇目。劇目
西調的傳統劇目共一百多出,均由上黨梆子承襲而來,其中梆子腔劇目有六十多出,如《小過山》、《羅章跪樓》等;簧腔劇目有《探陰山》、《空城計》等三十多出;崑腔劇目有《封相》、《賜福》等;羅腔劇目有《打麵缸》、《上墳》、《頂磚》等;卷戲劇目已失傳。有《渭水河》、《反西岐》、《取西川》、《雙掛印》等100餘出。音樂屬板腔體結構,唱腔鏇律為徽調式。伴奏樂器以頭把、二把、三把、琵琶、二胡等為主。代表藝人有謝天真、謝天人、劉書閣、劉小林、張海臣等。解放後整理,改編了一批傳統劇目,其中《海瑞告狀》獲河北省1959年匯演演出獎,演員獎。中國省區戲劇劃分 河北省 | ▪河北梆子 | ▪評劇 | ▪絲弦 | ▪保定老調 | ▪哈哈腔 | ▪河北亂彈 | ▪武安平調 | ▪武安落子 | ▪西調 | ▪隆堯秧歌 | ▪唐劇 | ▪深澤墜子 | ▪安國老調 | ▪上四調 | ▪保定皮影 | ▪賢寓調 | ▪碰板調 | ▪十不閒蓮花落 | ▪固義儺戲 | ▪海興南鑼 | ▪定州秧歌戲 | ▪蔚州梆子 | ▪高腔 | ▪唐山皮影 | ▪冀南皮影戲 | ▪張家口賽戲 | ▪臨漳西狄邱落子 | ▪南辛莊木偶戲 | ▪新穎調 | ▪橫歧調 | ▪東路二人台 | ▪詩賦弦 | ▪邢台弦子腔 | ▪邢台墜子戲 | ▪邢台淮調 | ▪邢台西調 | ▪肅寧武術戲 | ▪懷安軟秧歌 | ▪肥鄉羅戲 | | | | |
山東省 | ▪山東梆子 | ▪棗梆 | ▪萊蕪梆子 | ▪東路梆子 | ▪柳子戲 | ▪大弦子戲 | ▪羅子戲 | ▪呂劇 | ▪茂腔 | ▪柳腔 | ▪五音戲 | ▪柳琴戲 | ▪四平調 | ▪燈腔 | ▪東路肘鼓子 | ▪墜劇 | ▪漁鼓戲 | ▪八仙戲 | ▪藍關戲 | | | | |
安徽省 | ▪黃梅戲 | ▪青陽腔 | ▪沙河調 | ▪岳西高腔 | ▪目連戲 | ▪安徽儺戲 | ▪廬劇 | ▪安徽端公戲 | ▪泗洲戲 | ▪宿州墜子 | ▪含弓戲 | ▪蕪湖梨簧戲 | ▪文南詞 | ▪鳳陽花鼓戲 | ▪皖南花鼓戲 | ▪淮北花鼓戲 | ▪推劇 | ▪嗨字戲 | ▪洪山戲 | | | | |
江蘇省 | ▪崑曲 | ▪淮劇 | ▪揚劇 | ▪通劇 | ▪錫劇 | ▪蘇劇 | ▪淮海戲 | ▪丹劇 | ▪丁丁腔 | ▪海門山歌劇 | ▪淮紅劇 | ▪蘇州評彈 | | | | | | |
浙江省 | ▪越劇 | ▪婺劇 | ▪紹劇 | ▪新昌調腔 | ▪寧海平調 | ▪松陽高腔 | ▪永康醒感戲 | ▪溫州崑曲 | ▪金華崑腔戲 | ▪台州亂彈 | ▪諸暨亂彈 | ▪甌劇 | ▪和劇 | ▪杭劇 | ▪甬劇 | ▪湖劇 | ▪姚劇 | ▪睦劇 | | | | | |
江西省 | ▪贛劇 | ▪弋陽腔 | ▪盱河戲 | ▪東河戲 | ▪寧河戲 | ▪瑞河戲 | ▪宜黃戲 | ▪南昌採茶戲 | ▪贛南採茶戲 | ▪萍鄉採茶戲 | ▪萬載花燈戲 | ▪撫州採茶戲 | ▪吉安採茶戲 | ▪寧都採茶戲 | ▪贛東採茶戲 | ▪九江採茶戲 | ▪景德鎮採茶戲 | ▪高安採茶戲 | ▪武寧採茶戲 | | | | |
福建省 | ▪梨園戲 | ▪高甲戲 | ▪平講戲 | ▪閩劇 | ▪庶民戲 | ▪詞明戲 | ▪莆仙戲 | ▪詞明戲 | ▪大腔戲 | ▪閩西漢劇 | ▪北路戲 | ▪梅林戲 | ▪右詞南劍調 | ▪小腔戲 | ▪三角戲 | ▪閩西採茶戲 | ▪南詞戲 | ▪閩西山歌戲 | ▪薌劇 | ▪打城戲 | ▪竹馬戲 | ▪遊春戲 | ▪肩膀戲 | | | | | |
廣東省 | ▪粵劇 | ▪潮劇 | ▪白字戲 | ▪粵北採茶戲 | ▪樂昌花鼓戲 | ▪雷劇 | ▪粵西白戲 | ▪正字戲 | ▪廣東漢劇 | ▪西秦戲 | ▪花朝戲 | | | | | | | |
湖南省 | ▪湘劇 | ▪祁劇 | ▪常德漢劇 | ▪巴陵戲 | ▪湘昆 | ▪長沙花鼓戲 | ▪岳陽花鼓戲 | ▪常德花鼓戲 | ▪湘西花燈戲 | ▪湘西陽戲 | ▪衡陽花鼓戲 | ▪邵陽花鼓戲 | ▪零陵花鼓戲 | ▪師道戲 | ▪湘西苗戲 | ▪新晃侗族儺戲 | | | | | | | |
河南省 | ▪豫劇 | ▪河南越調 | ▪南陽梆子 | ▪大平調 | ▪懷梆 | ▪大弦戲 | ▪羅戲 | ▪羅卷戲 | ▪河南曲劇 | ▪河南道情 | ▪豫南花鼓戲 | ▪樂腔 | ▪五調腔 | ▪宛梆 | ▪二夾弦 | ▪河南墜子 | | | | | | | |
湖北省 | ▪漢劇 | ▪荊河戲 | ▪南劇 | ▪湖北越調 | ▪山二黃 | ▪湖北高腔 | ▪楚劇 | ▪東路花鼓戲 | ▪黃梅採茶戲 | ▪陽新採茶戲 | ▪遠安花鼓戲 | ▪荊州花鼓戲 | ▪梁山調 | ▪鄖陽花鼓戲 | ▪隨縣花鼓戲 | ▪文曲戲 | ▪鄂西柳子戲 | | | | | | |
雲南省 | ▪滇劇 | ▪雲南花燈戲 | ▪昆明曲劇 | ▪關索戲 | ▪傣劇 | ▪白劇 | ▪雲南壯劇 | | | | | | |
貴州省 | ▪儺戲 | ▪黔劇 | ▪貴州梆子 | ▪貴州花燈劇 | ▪貴州侗戲 | ▪布依戲 | ▪苗戲 | ▪安順地戲 | | | | | |
陝西省 | ▪秦腔 | ▪漢調二黃 | ▪合陽跳戲 | ▪線腔 | ▪眉戶戲 | ▪陝西碗碗腔 | ▪陝西老腔 | ▪陝南端公戲 | ▪陝西道情 | ▪弦板腔 | ▪陝南花鼓戲 | ▪安康弦子戲 | ▪漢調桄桄 | | | | | |
遼寧省 | ▪海城喇叭戲 | ▪遼南影調戲 | ▪阜新蒙古劇 | ▪彩扮蓮花落 | ▪二人轉 | | | |
山西省 | ▪晉劇 | ▪蒲劇 | ▪北路梆子 | ▪鑼鼓雜戲 | ▪耍孩兒 | ▪靈邱羅羅 | ▪上黨皮黃 | ▪上黨落子 | ▪永濟道情戲 | ▪洪洞道情 | ▪臨縣道情戲 | ▪晉北道情 | ▪襄武秧歌 | ▪壺關秧歌 | ▪沁源秧歌 | ▪祁太秧歌 | ▪繁峙秧歌 | ▪朔縣秧歌 | ▪孝義碗碗腔 | ▪曲沃碗碗腔 | ▪弦子腔 | ▪鳳台小戲 | ▪河曲二人台 | | |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邕劇 | ▪桂劇 | ▪絲弦戲 | ▪師公戲 | ▪彩調 | ▪牛娘劇 | ▪桂南採茶戲 | ▪壯劇 | ▪苗戲 | ▪侗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