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採茶戲

廣西傳統劇種戲曲之一。桂南採茶戲於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後)從江西贛南傳入博白,由唱竹馬發展為載歌載舞的唱採茶。根據襯詞的特點,又叫“吁嘟呀”。它廣泛流傳於廣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縣所轄的33個鄉鎮及其周邊地區,以及相鄰的欽州市部分地區。傳入博白後在清代形成了它獨有的風格,到了民國期間,逐步發展成熟,成為中國戲曲史中一個獨特劇種。

劇種介紹

桂南採茶戲 桂南採茶戲

桂南採茶戲於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後)從江西贛南傳入博白,由唱竹馬發展為載歌載舞的唱採茶。根據襯詞的特點,又叫“吁嘟呀”。它廣泛流傳於廣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縣所轄的33個鄉鎮及其周邊地區,以及相鄰的欽州市部分地區。傳入博白後在清代形成了它獨有的風格,到了民國期間,逐步發展成熟,成為中國戲曲史中一個獨特劇種。它所演唱的內容以“十二月採茶”為主,演唱的次序為:①開台茶(又叫恭賀茶或參拜茶);②開荒、點茶;③探茶;④採茶;⑤炒茶;⑥賣茶。桂南採茶屬“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也叫“三角班”。是以鑼、鼓、鈸、木魚等擊樂和嗩吶、笛子、二胡等器樂為伴奏。道具有彩帶、錢鞭、花扇和手絹。表演程式以載歌載舞為主,念白多為韻白。採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採茶曲調;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蓮花”為基礎,吸取各地民間小曲而成。唱腔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地老話為輔,活潑、熱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採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以一些有情節的民間故事為戲橋,通過採茶曲牌演唱,多為喜劇、鬧劇。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桂南採茶戲已基本完成從地方小戲發展向舞台戲劇的過渡。縣農村文藝輔導團(現為縣採茶劇團)上演採茶小戲《農具改革第一天》就是完成這一過渡的標誌。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縣採茶劇團先後上演《梁祝》、《兩親家》、《重上茶山》等大戲,宣告採茶戲的發展已經成熟。全縣130多個採茶劇團2000多個演員,一年演出2000多場,足跡踏遍全縣鄉村。2003年9月,採茶戲《清水塘邊》參加在廣州舉行的全國第10屆“曹禺杯”大賽獲二等獎。同年,博白被自治區文化廳授予“廣西採茶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由此可見,桂南採茶戲的社會價值逐漸被人們和專家認可,已成為獨樹一幟、特色濃厚的地方劇種,為中國戲劇史添上了新的一頁。然而,人才的流失和後繼乏人,嚴重地阻礙了桂南採茶戲的傳承和發展。

基本內容

桂南採茶戲屬於民間戲曲,演員由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因此又稱“三小戲”或“三角班”。就表演隊的組織規模而言,是小隊伍、小節目、小道具,這又是“三小戲”的另一含義。演出內容以“十二月採茶”為主。一般演出的順序是:①開台茶,(又稱恭賀茶或參拜茶)即演出之初先向戲主和觀眾恭賀。②開荒、點茶。③探茶。④採茶。一男兩女摘茶,載歌載舞。⑤炒茶。⑥賣茶。整個歌舞是通過種茶的全部勞動過程,反映勞動人民的勞動無比熱情和豐收喜悅。

基本特徵

①鄉土氣息濃厚,民眾喜聞樂見。桂南採茶戲屬於民間戲曲,土生土長,用本地語言(客家話)演唱,通俗易懂,易於普及。②演出隊伍精悍,機動靈活。隊伍人數為5—7人,一般不超過10人,小道器、小節目,不受場地限制,演出方便。③表演別具一格,載歌載舞。唱念做舞四功,側重於唱和舞,念白多數為韻白或駢文,演出氣氛熱烈,劇場效果良好。④襯詞別有風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聽眾深感親切,廣為傳唱,因此“吁嘟呀”又成為桂南採茶的另一“俗名”。⑤曲牌兼收並蓄,容量較大。採茶插曲牌比較豐富,民間藝人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吸取民間小調、山歌、兄弟劇種的曲牌及音樂,具有多元性。

主要價值

桂南採茶戲 桂南採茶戲

①學術價值。在中國地方戲劇中,桂南採茶戲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地方戲劇中獨樹一幟。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桂南採茶戲,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乃至世界戲曲史,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②實用價值。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桂南採茶戲,對桂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寓教於樂,潛移默化,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淵源

桂南採茶戲於明末(公元1628年前後)從江西贛南傳入博白,由唱竹馬發展為載歌載舞的唱採茶,根據襯詞的特點,又叫“吁嘟呀”,清代已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到了民國逐步發展成熟,成為戲曲中的獨立劇種。解放後,在廣東粵西欽州一帶流傳的採茶戲被稱為“合浦採茶”,在廣西玉林五屬流行的叫“玉林採茶”,後因欽州劃歸廣西,才將兩者合併,正式定名為“桂南採茶”,與桂北彩調齊名,稱為姐妹藝術。桂南採茶戲在“雙百”方針指引下蓬勃發展,博白縣採茶戲普及面廣,先後成立了300多個劇團(隊)。1978年成立了專門從事採茶戲研究機構——採茶戲曲藝術研究組。1982年經自治區文化廳批准,將原縣專業表演團體文工團改名為——博白縣採茶劇團。

傳承譜系

黃彩庭採茶戲班

(1)班主黃彩庭,男,生於1900年,是三灘良茂採茶劇隊的創始人。8歲隨父學唱竹馬和唱對答,18歲便子繼父業創辦竹馬隊,20歲成名,是博白北片有名的戲班,黃彩庭成為婦孺皆知的“牛公頭”,有人把他比作博白的“馬思增”(廣東粵劇名家),三灘所有20多個採茶隊的班主皆接受他的傳藝。博白輔導團於1957年上京演出的採茶舞蹈《打杯舞》就是他採用採茶曲牌“中落花園”並親自輔導的成功之作。他所傳授的弟子劉從周和劉明強已經在五六十年代就名聲鵲起,這是黃彩庭劇隊的黃金時代。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及八十年代中,他們師徒3人已分別辭世。

(2)傳承譜系

第一代,黃彩庭,男。出生年月:1900.5。文化:高小。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45。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第二代

劉從舟,男。出生年月:1925.8。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45。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劉明強,男。出生年月:1928.9。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48。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第三代

何忠隆,男。出生年月:1931.5。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0。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凌祖余,男。出生年月:1942.6。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3。居住地址:博白沙河。

黃錫福,男。出生年月:1942.10。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3。居住地址:博白寧潭。

第四代

陳聲強,男。出生年月:1950.1。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62。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楊朝欽,男。出生年月:1953.2。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63。居住地址:博白鎮。

第五代

陳海東,男。出生年月:1973.3。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95。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王麗錦,女。出生年月:1963.7。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95。居住地址:博白屯谷。

劉文川採茶戲班

(1)班主:劉文川

劉文川藝名“挑手”,此名源於他的右手在孩提時因一次生毒瘡——蛇頭指而破相,手沒有指頭,還剩半截拇指和一個“屈雷”。他是個文盲孤兒,乞丐出身,因為天資聰穎,記憶力特強,民間三教九流他都染指,尤其是口才特別好,上門乞食就隨口唱木魚,唱到主家動情給他施捨為止。民間採茶藝人為了爭奪地盤和霸主,都興對歌,也叫唱對答。博白、陸川、北流一帶沒有一個對得贏他。五十年代初,他便成了廣西歌舞團的客座首唱,只要有他出場,觀眾則場場爆滿。隨後一直在博白縣輔導團作編外輔導,直到1980年逝世。

(2)傳承譜系

第一代,劉文川,男。出生年月:1912.6。文化:文盲。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0。居住地址:博白鎮。

第二代

劉治偉,女。出生年月:1935.2。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6。居住地址:博白鎮。

李毓清,女。出生年月:1936.7。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6。居住地址:博白鎮。

沈恆爵,男。出生年月:1937.2。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56。居住地址:博白亞山。

第三代

卜宗仕,男。出生年月:1949.5。文化:國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80。居住地址:博白松旺。

李 福,男。出生年月:1970.10。文化:高中。傳承方式:師徒。時間:1998。居住地址:博白鳳山。

甘福華採茶戲班

班主:甘福華

桂南採茶戲 桂南採茶戲

甘福華,男,國小畢業,是個半文盲。10多歲便從師學唱竹馬,成年以後便成了博白北片地老話地區的班主,一直用地老話唱對答、唱採茶,而且記憶力特強。八十年代中期,編纂中國民間文學三集成之歌謠集成時採訪他,要他寫出唱詞,但他不能寫,只能唱。他所唱《梳妝紡紗織布歌》九大段幾百首,一連唱了個半鐘頭,隻字不漏。當年已85歲,唱後第三年便離開了人世。他的傳承人個個成了過往來客,沒有一個能接上他的班。甘福華是博白第一個沒有傳承弟子的老藝人。只給後人留下了他的絕唱《梳妝紡紗織布歌》。

縣國有採茶劇團主要傳承人

1、第一代傳承人縣民間文藝輔導團成立於1955年,該團的主要任務是除了完成自身的演出任務外,還擔負起對全縣民間採茶劇隊的輔導重任。該團主要成員:

王保威,男。出生年月:1947.2。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鎮。

楊朝欽,男。出生年月:1945.6。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鎮。

李育平,男。出生年月:1943.7。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鎮。

劉治偉,女。出生年月:1940.8。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鳳山

李毓清,女。出生年月:1942.4。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城廂。

梁育才,男。出生年月:1945.2。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鎮。

2、第二代傳承人

縣國有採茶劇團成立於1982年,第一代的傳承人全部留團繼續做輔導傳承工作。於是產生了第二代傳承人。也是採茶劇團的主要技術骨幹。

龐家祥,男。出生年月:1947.6。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江寧。

陳聲強,男。出生年月:1950.8。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卜宗仕,男。出生年月:1948.3。文化:國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雙旺。

李小英,女。出生年月:1948.10。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城廂。

寧為蓮,女。出生年月:1950.2。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那林。

李奕濤,男。出生年月:1947.1。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鎮。

3、第三代傳承人

王麗錦,女。出生年月:1963.7。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頓谷鎮。

李祖清,女。出生年月:1958.9。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東平鎮。

沈 詠,男。出生年月:1964.6。文化:大學本科。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龍潭鎮。

陳海東,男。出生年月:1973.6。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三灘。

陳君鳳,女。出生年月:1973.4。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鎮。

李 褔,男。出生年月:1974.2。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鳳山鎮。

余曉東,男。出生年月:1975.2。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沙河鎮。

秦海燕,男。出生年月:1973.6。文化:高中。傳承方式:輔導。居住地址:博白東平鎮。

器具製品

①擊樂(四小件):鑼、鼓、鈸、木魚。

②器樂(四小件):嗩吶、二胡、笛子、碰鈴。

③道器(四小件):錢鞭、彩帶、花扇、手絹。

作品

20年代編排創作演出的採茶戲有《打杯舞》、《剪紅帶》、《借衣》、《綠珠女》等;60年代有《劉三姐》、《馬京與馮涼》、《搶親》、《奪印》、《三里灣》等;70年代《只爭朝夕》、《風口渡》、《攔路》、《接帳》、《苦甜擔》、《梁祝》、《奇案姻緣》、《三約湖心亭》等;80年代有《兩親家》、《重上茶山》、《放牛樂》、《姻緣錯》;90年代有《橋》、《甜郎辣姐》、《桃花姐》、《拆店》、《喬遷新居》;有《清水塘邊》、《煩惱村官老犟妻》、《鬥神下鄉》、《鐵公雞拔毛》、《牛老闆拜妻》、《新所長追舊稅》及一批採茶歌舞。

瀕危狀況

(1)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衝擊下,採茶戲藝術人才紛紛下海經商,造成人才流失,導致專業劇團舉步維艱,大場戲無法演出,無法參與演出市場競爭。(2)一些造詣較高的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技藝難以得到傳承,出現了人才的嚴重斷層。(3)資源流失嚴重。桂南採茶戲的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於民間,由於歲月的流逝和劫難,本來就傳世不多,加之傳承後繼乏人,直接影響該戲的發展。(4)隨著改革開放,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民眾對桂南採茶戲的興趣愈來愈淡漠,只為大部分老年人所喜愛,年輕觀眾很少。(5)領導重視不夠。由於博白縣處於保工資、保運轉的“吃飯財政”狀態,資金短缺,加上領導重點抓經濟建設,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扶持和研究不夠重視,如此下去,桂南採茶戲的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保護計畫

保護內容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做好普查、整理工作,全面掌握桂南採茶戲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採茶戲團隊、三小行當、樂器曲牌、道具服裝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對桂南採茶戲的小生、小旦、小丑等行當及表演程式、表演風格進行收集、整理、歸檔。

3、收集桂南採茶戲的演奏樂器、曲目、曲牌,並進行整理、存檔。

4、收集桂南採茶戲的服裝、道具,並進行整理、存檔。

5、抓好桂南採茶戲小生、小旦、小丑等行當唱、念、做、舞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吹、打、拉樂器,上山、開荒、梳妝調(曲牌),服裝道具等三大類的研究,並把這些研究成果編纂成書刊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對博白縣三灘、博白、鳳山、龍潭、水鳴、江寧、雙旺、東平、沙河、寧潭等鎮的10多個桂南採茶戲團(隊),700多名演員、演奏員實行重點保護。

2、鞏固發展博白縣採茶劇團,抓緊演員、演奏員,以及各專業人員的培養。

3、在全縣各中國小和基層培訓網點開展桂南採茶戲藝術教育及培訓,從根本上解決桂南採茶戲傳承的難題。

4、堅持對全縣各鄉鎮130個桂南採茶戲團、隊進行輔導,提高其藝術水平及演出檔次;每年組織演出要達2000多場,豐富農村民眾的文化生活。

5、每年舉辦一次桂南採茶戲藝術節,檢閱和促進桂南採茶戲的傳承和發展。

五年計畫

2006年保護措施:⑴開展全面普查、整理工作。⑵舉辦採茶戲曲藝術研究培訓。預期目標:重新整理、歸檔。要求12月前扇花功、手絹功及體形功進入練功場實踐運用,使每個學員能基本掌握。年底接受領導及老師對基本功的檢查。預期目標:

2007年保護措施:繼續全面普查及整理工作,並恢復傳統採茶戲排練演出。預期目標:各類基本功要形成桂南採茶戲特有的地方風格,要求每位學員熟練掌握,選排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小戲,分組排練,互相競爭,互相學習,開展比賽,舉辦小型匯演,促進藝術發展。恢復和完善專業採茶表演團體的建制。完成動態保護的任務。

2008年保護措施:健全專業劇團編制,充實業餘專業採茶劇團。預期目標:排演一台小戲、拆子戲,一台小品歌舞節目,一台現代大戲。所演出服裝、道具、舞美、燈光均由培訓班老師、學員設計,由研究室監製。

2009年保護措施:每年舉辦一次桂南採茶戲藝術節,檢閱桂南採茶戲傳承發展的成果。預期目標:1、採茶藝術研究室出版一套四集樣本書籍:第一集《論採茶基本功的訓練》;第二集《採茶戲的藝術結構》;第三集《採茶戲音樂探討》;第四集《桂南八音與採茶戲曲音樂》。2、錄製採茶戲的表演光碟。參與考核培訓班的學員。評出:優秀演員、優秀劇本、優秀導演。

2010年保護措施:全面總結5年來成績。預期目標:全面總結、檢閱傳承發展成果,並出版有關書刊、VCD。

保障措施

(1)建立領導機構。(2)成立桂南採茶戲藝術研究室。(3)開展普查工作。(4)組織專業人員每月到鄉村進行輔導,做到70%的民眾都會唱採茶。(5)制定每年工作計畫,有布置、有檢查、有評比。(6)實行招商引資,發展採茶藝術文化產業,出版書刊、製作VCD,推向世界;(7)縣每年撥出20萬元的保護經費。(8)恢復縣採茶劇團全額工資制。(9)每年舉辦一次桂南採茶藝術節。(10)建設採茶藝術培訓中心大樓。(11)在全縣中國小和各基層培訓網點開展桂南採茶藝術教育及培訓班。(12)每年召集兩次全縣採茶劇隊隊長會議,進行布置、總結、表彰。

建立機制

(1)桂南採茶戲傳承機制。(2)桂南採茶戲項目保護、振興和推廣培訓工作領導機制。(3)進一步完善隊伍建設機制。(4)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技藝、發展創新、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5)以縣採茶藝術中心為依託,開拓採茶藝術市場運行機制。

已採取措施

對全縣仍然在鄉村演出的將近130個民間採茶劇隊給予一定的保護和支持。除由文化館農村文藝輔導組有計畫地、定人定點作對口演技輔導外,縣文化和體育局文化市場管理組加強對他們的演出管理,把演出管理費全部免收。定期召開劇隊隊長會議,組織學習有關政策法規及匯報研究工作。發展一批,鞏固一批。

保護措施

此外,還採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1)早在1978年5月間,便成立了“桂南採茶研究組”,並專程到採茶的故鄉——江西作綜合性調查。先後採訪了南昌、贛東的撫州、贛南的吉安、吉水及井岡山的採茶劇團和老藝人,這次“攀親”收穫頗豐。(2)江西“攀親”回來後,及時著手整理和編纂了《桂南採茶戲傳統曲牌集》和《桂南採茶基本功初探》兩本極為寶貴的原始資料。(3)1982年將原縣文工團改名為“博白縣採茶劇團”。(4)2003年,縣委、縣政府聯合下發檔案成立“採茶戲曲藝術研究領導小組”,並組織人員進行桂南採茶戲的挖掘整理,正在編書、製作VCD。(5)2004年5月以來,召開了4次採茶戲曲藝術研討會,重點研討有關採茶戲的鞏固和發展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