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4月1日)
叢書名: 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平裝: 301頁
開本: 16開
ISBN: 7561735111, 9787561735114
條形碼: 9787561735114
商品尺寸: 22.8 x 17.8 x 1.4 cm
商品重量: 481 g
ASIN: B001195O64
內容簡介
本書的潛在假設是:社會判斷和社會公正存在於基本的人類成見中,責任的推斷滲透於我們的世界和日常經驗之中。維納寫本書的首要目的是證明這些推理廣泛性,責任的分配及其隨後的情感和行為不局限於法庭,生活本身充滿著責任推斷的情況。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維納提出了本書的基本假設和觀點。寫作主要基於“生活是法庭”和“人是上帝”的隱喻,假定以他人作為最終審判者來行動的合法性的存在。
在第二章中,主要論述成就情景中成功和失敗責任信念的效果,特別是作為與成就評價有關的這種推理過程。本章還關注由缺乏能力和由缺乏努力所造成的不成功行為表現,並對有關歸因過程以及責任推斷問題作出區分。
在隨後的3章中,討論了一些厭惡事件的觀察到的起因,和這些厭惡事件所引起的反應。這些章節分別討論了各種各樣的厭惡事件,特別關注酗酒,肥胖症和貧窮;分析了對同性戀愛滋病人的反應。接下來,論述了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問題。
第六、七章轉向對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探討。
作者:(美國)B·維納 譯者:張愛卿
伯納德·維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歸因動機理論的奠基人。1963年獲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1963-1965任明尼蘇達大學助教,1965年至今任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曾先後到紐約大學城研究中心、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密西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做過訪問教授。1990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卓越研究貢獻獎,1994年獲美國教育研究會出版獎。1991年獲得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攻芬蘭特庫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歷任《認知與情緒》、《教育心理學》、《人格雜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人格研究雜誌》、《動機與情緒》、《人格與社會心理評論》、《心理探詢》、《社會行為與人格》等雜誌顧問編輯。曾發表論著10餘部,學術論文150餘篇。
總序
譯者導言
中文版序
鳴謝
前言
第一章 責任分析
一個小故事:責任認定過程
責任判斷的後果
從事件到行動:心理過程
本書的目標和組織編排
第二章 責任和成就評價
工作的倫理
有關成就評價的決定因素的一項實驗研究
有關發現的理論整合
問題發生時的責任和後續責任
知覺到的有關成就評價的“公正”
什麼時候欠希望他人認為我們沒有努力
總結
第三章 責任和污名
實驗證明
疾病的概念
污名的概念
酗酒
肥胖症
貧窮
關於原因信念的改變
總結
第四章 愛滋病與污名
詹森和知覺到的愛滋病的責任
實驗證明
有關hiv感染、責任以及對他人的反應的實驗發現
對感染hiv和aids的其他人的反應
同性戀行為
愛滋病、同性戀和異性戀
對愛滋病人的複雜瓜在
aids教育的困境
總結
第五章 責任、污名形成、心理疾病以及家庭
抑鬱症
精神分裂症和所表現出的情緒
離婚和痛苦的婚姻
有關污名形居的一般總結
第六章 助人行為
對具有污名者的幫助
助人行為模型
一個實驗論證
與幫助給予相關的早期研究
有關責任和情緒的評價的研究
其他的理論進展
理論發展和實際套用
經驗總結和理論結論
第七章 攻擊
一項實驗論證
理論聯繫的檢驗
理論檢驗
攻擊傾向的個體差異
虐待兒童
虐待配偶
群際衝突及國際衝突
總結
第八章 減輕責任推斷:藉口和坦白
找藉口
坦白
小結
第九章 個人和社會的動機歸因理論的整合
構建心理理論的步驟
第一步:經驗事實和描述
從描述到分類(結構)
從分類到解釋
理論概括與整合
機能的解釋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