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寶塔區轄鄉。1972年設貫屯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市區北,距市區70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0.6萬。轄雲山寺、白家砭、泉岔、榆樹坪、龍灣、史家瓜、陳家砭、貫屯、韓家溝、宋家溝、魯屯、前石溝、後石溝、張寺溝、關路坡、石家砭16個村委會。農產有玉米、穀子、馬鈴薯、蘋果。畜牧業以養羊為主。松樹林鄉(SongshulinXiang)延安市寶塔區轄鄉。1972年設松樹林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市區南,距市區30公里。面積146平方公里,人口0.4萬。轄郭台、陳子溝、高堯、後新窯、前新窯、大南溝、松樹林、楊家峪、米莊、孫家砭、後馬坪、前馬坪、蘆子溝、鄧屯、趙家河15個村委會。礦產資源以天然氣為主,農產品有玉米、穀子、蘋果、烤菸、食用菌、豆類、薯類等。
發展紀略
隆冬的延安市寶塔區貫屯鄉,處處蕩漾著春的氣息,無論在機關單位、農家院落還是田間地頭、溫室大棚里,都會聽到一句響亮的話語:“順民意,求穩定,謀發展”。這擲地有聲的口號,正是貫屯鄉黨委、政府的實施綱領領,它不僅使當地老百姓擺脫了貧困,也正引導著大家漸漸走向小康。順民意架起黨和民眾緊密聯繫的橋樑
貫屯鄉山大溝深,耕地主要分布在山樑上。直到1996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滿打滿算不到600元,而且每人每年還要交80多元的費用。收入不高,負擔又重,讓老實巴交的貫屯人開始三天兩頭上訪。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1997年8月,34歲的楊樹山出任貫屯鄉黨委書記。面對如此惡劣的民情民意,楊樹山上任伊始,就帶領黨委、政府“一班人”奔波在鄉里的山山窪窪,村村戶戶,了解民意。
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摸底,“一班人”達成共識,那就是:真真正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讓老百姓過上舒坦日子,儘快富起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是貫屯人期盼已久的事。1998年,飲水工程開工。沒有錢,鄉領導動用關係四處求助;沒有材料,舍下臉面到處借;缺少施工人員,他們就與村民一起乾。短短几年間,全鄉33個自然村就有28個架通了自來水管,使全鄉90%的村民吃上了甘甜的自來水。
隨後,他們又給所有的自然村安裝了地面衛星接收器。為解決村民行路難,又多方籌資,新修橋涵(洞)34個,改河2處,綁畔3處,新修生產路12公里,使全鄉公路網路四通八達。過去常常爛在地里的土特產,開始源源不斷運出大山。
求穩定給農民創造寬鬆的生存環境貫屯鄉過去是窮得出名,上訪也有名,究其原因,主要是對部分幹部工作作風有意見,對收費項目過多不滿意。於是楊樹山就和鄉長郭文和先從轉變幹部作風、減輕農民負擔入手。他們率先推行幹部聘用制,實施幹部目標責任制和民主測評制度,對工作不力的幹部一律實行轉、停、下。同時,不設任何條條框框,讓村民按照自己的意願公開選擇“當家人”,使一部分“軟、渙、散”的村班子很快得到調整。
之後,鄉上建起政務、村務公開制度,對農田基建、飲水工程、退耕還林等重大事項公布預決算方案,對計畫生育指標、宅基地審批、救濟款發放也逐項給予公布。為解決財務混亂問題,鄉上專門抽出一名副職領導帶隊,對歷史遺留的村級財務進行了清理,並負責常年的財務清理和公開工作。謀發展讓貫屯鄉山清水秀人富裕。
草畜業是貫屯鄉脫貧的首選項目。鄉上把扶貧款貸給養羊戶,鄉領導每人包抓一個養羊專業村,鼓勵村民大壟溝種草、舍飼養羊,並建起舍飼養畜股份有限公司,從遼寧引回150隻種羊,以改良當地羊子。到去年底,全鄉種草面積已發展到1.4萬畝,羊子存欄8022隻,人均1.7隻。
貫屯農民曆來有種植紅蔥的傳統。鄉上因勢利導,動員全鄉農民把紅蔥作為一項產業做大做強,力爭打造出自己的紅蔥品牌。去年全鄉種植紅蔥1000畝,產蔥100多萬公斤。鄉黨委和政府及時在媒體上發布銷售信息,尋找客商,很快吸引來內蒙古、寧夏等地的大客商,把紅蔥銷售一空。僅此,農民收入了40多萬元。現在,他們又著手在延安租賃批發門面,並打算註冊“貫屯紅蔥”商標。
一項項得民心、順民意的產業開發,不僅帶動了貫屯鄉經濟跨越式發展,而且堅定了貫屯人脫貧致富的信心,也引起各界的關注和支持。省計委已決定把貫屯列為陝北唯一的“三為主”基地,延安東海實業公
司也投資60萬元,為貫屯中心國小建起一座教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