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9交響曲

貝多芬第9交響曲是由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創作。貝多芬第9交響曲是對貝多芬一生的總結,是人類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事業而奮鬥的基礎與標誌。

g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出生在萊茵河畔波恩城的一個音樂世家裡,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啟發,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
儘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恆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作品簡介

本作品是對作曲家一生的總結,是人類為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事業而奮鬥的基礎與標誌。其中第四樂章有大部分為席勒的詩歌《歡樂頌》而配曲,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精神熱望。當作品於1824年首演時,貝多芬失聰無法考慮擔任指揮,他坐在樂隊中,演出結束時,掌聲雷動,他都沒有知覺,但這部作品已經貝多芬最偉大的交響曲。而第四樂章的鏇律《歡樂頌》則廣泛流傳,1972年,《歡樂頌》的音樂(無歌詞)被採用為當時的歐洲共同體(現歐盟)之歌,1985年則成為歐盟盟歌。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奏鳴曲式 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開天闢地前的混沌,嚴峻有力的第一主題接著從混沌與黑暗中漸現,似閃電劈開長空,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第二主題為bB大調,木管樂器顯現出一絲悲涼的氣氛。發展部為g小調,弦樂器緊張的搏鬥將樂曲引發至高潮。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覆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鏇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尾聲中低音曲有一種啟示似的預見,d小調的第一主題似乎要被壓抑過去,但鏇律突然出現了上行音階,繼而出現重音,頑強的站立起來,在悲壯的氣氛中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8拍

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壓抑的背景後需要出現帶有動力的諧謔曲,因此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用了快速的樂章,而且採用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們依然可以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它的開頭是敲擊聲似的八度,這種敲擊是這個急速活潑的諧謔樂章的主體,據說這是貝多芬一次在黑暗中突然走向光明處的感覺。樂曲三聲中部主鏇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D大調),和諧而具有舞蹈性,輕鬆而細膩。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鏇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雙主題變奏曲 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以充分表現溫暖的情感。鏇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題溫文爾雅(D大調-G大調),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但樂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題之後,卻出現了猛烈的號角聲,說明革命尚未結束。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

簡介
這個末樂章很長的引子連線了三個樂章的主題,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鏇律是作者自己寫的《西班牙進行曲》,歌詞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
器樂部分(序奏)
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宣嘆調),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大提琴低音提琴奏響了歡樂主題,繼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樂器,意味著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主體部分(管弦樂隊與人生融為一體)
在合唱出現之前,貝多芬似乎“置身於燦爛的群星之中”,但樂隊有一段氣勢恢宏的喧囂(樂章開頭的號角聲),然後是男中音唱出:“啊,朋友們,再要不要這種痛苦的聲響!”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隨後,樂曲轉入bB大調,使歌唱聲更富有活力。緊接著樂隊奏出了多重賦格,將樂曲推向第一個高峰。待平息之後(D大調),合唱團閃現《歡樂頌》與《工人們團結起來》的鏇律,並將其合併為二重聲部。第二次經過短暫平息後,合唱隊唱出:“擁抱吧,千百萬人民吻這整個世界兄弟們,在星際的盡頭,是我們慈愛的萬能之父啊,千百萬人民,你可跪在他面前/你可感到他於你同在?到星際的盡頭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際的盡頭。”最後管弦樂隊以歡樂主題為依據,將樂曲推向光輝燦爛的結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