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A大調第七交響曲(1811-1812),Op.92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從1800 年,《第一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一直到1808年《第六交響曲》問世,在8年時間內,貝多芬完成了交響征程上的六個腳印。雖然與才思敏捷的天才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交響曲產量遠遠不及前者,但是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滿了值得咀嚼的內涵和哲理,蘊藏了屬於作曲家本人的個性與才華。其實從貝多芬一生的創作歷程而言,從1800開始直到1809年,這10年之間,可謂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高峰期,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評價,都是如此。但是從1809 年開始,貝多芬逐漸開始走向沉寂,以至於他的第七部交響曲,直到1812年才問世,與《田園》相隔了將近4年之久!大家或許要問,這段日子貝多芬在做些什麼呢?
1809年5月,曾經被作曲家所崇拜的法國皇帝拿破崙命令法軍進攻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炮聲隆隆,戰局緊張。貝多芬早年的先師海頓也在此時去世了。但貝多芬沒有被戰火所嚇退,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創作出了包括《26號“告別”鋼琴奏鳴曲》、《致愛麗絲》以及《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在內多部重要作品。當時維也納的局勢非常緊迫,侵略軍的不斷騷擾,貨幣的不斷貶值讓貝多芬的生活非常窘迫。好在1810年戰局被平息了,維也納恢復的往日的平靜。但是貝多芬也就此陷入了一生中創作熱情最低落的一段時間。
在介紹《第四交響曲》的時候,我們說到過貝多芬比較失敗的愛情生活。在這時,經歷了幾年的甜蜜以後,戀人們逐漸遠離了他,使貝多芬重新陷入孤獨和寂寞當中,可以說這是貝多芬失去創作靈感以及動力的一個較大原因。其次,來自於耳朵疾病對他的折磨,其實當時的病情已經發展到幾乎讓貝多芬完全喪失聽力的程度。同時維也納的經濟蕭條依然繼續著,生活條件日漸艱苦,貝多芬不得不為衣食住行而拖累。不少知心好友也在這段時間相繼離開了貝多芬,或是因為去世,或是去往其他地方發展,這讓作曲家的生活越加苦悶。在這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貝多芬在 1810到1812年,只寫出了幾部並不成功的作品,數量寥寥無幾。
不過從1812年開始,這頭“音樂雄獅”開始復甦了!而復甦的標誌則正是他的第七部交響曲!雖然這時候的貝多芬依然生活的不怎么愉快,但是這部《第七交響曲》卻擁有非常獨特的舞蹈風格,可見作曲家已經可以做到拋棄凡塵俗念對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擾,只要一沉浸在音樂創作中,他就可以爆發出無窮無盡的威力!
貝多芬是特立獨行的,他也不想讓自己作品風格有所重複,尤其是對於交響曲這個表現形式。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響曲可謂部部經典、成功——英雄的謳歌、青春的讚頌、命運的鬥爭、田園的純樸。這時候貝多芬想到了用快樂、瘋狂的舞蹈性的節奏來作為新作的創作主題。第一樂章,似乎是一切快樂的源泉,優雅而歡快,充滿一絲明亮。第二樂章是憂鬱的小快板,帶有葬禮進行曲的風格,雖然鏇律並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節奏感。第三樂章,一上來就表現出愉快的感覺,會讓人不由得跟隨他手舞足蹈,跳躍的熱情一輪高於一輪!然後第四樂章上來了,舞蹈開始趨於瘋狂,似乎有酒後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讓人感覺呼吸都會跟隨急促起來!貝多芬用最迅捷、最激昂的手法,寫出了這個十分出名的快板,似乎是天下無雙的!其實關於這部作品的賞析,我想沒有必要多費筆墨,因為前不久的邊聽邊入門剛剛介紹過這部作品,大家可以看看Pianosheep的評論,十分精彩。
《第七交響曲》雖然是無副標題的作品,但是人們通常喜歡把它稱之為“舞蹈性的交響曲”、“舞蹈的頌讚”。在貝多芬所有沒有副標題的交響曲當中,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歡迎的。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所以它的地位終究是九大交響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