貒肉

概述  貒肉 (《唐本草》)   【異名】貒豬肉(《聖惠方》)。   【來源】為鼬科動物豬獾的肉。   【動物形態】豬獾(《綱目》),又名:貒(《楚辭》),獾(《爾雅》郭璞注),獾豚(《本草拾遺》),地豬(《醫林纂要》),沙獾。習性  夜間活動,性兇猛,視覺弱,嗅覺靈敏。   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果實或爬蟲類、魚類、小鳥、鼠類為食,亦吃昆蟲。   春季產仔,每胎約4仔。   分布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等地。   本動物的骨(貒骨)、脂肪油(貒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冬季捕捉。   【性味】酸,平。   ①《食療本草》:平,味酸。   ②《綱目》:甘酸,平,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功用主治  補脾胃,利水道。   治虛勞羸瘦,水脹,久痢小兒疳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選方】治十種水病:貒豬肉半斤細切。   上用粳米三合,水三升,入蔥、豉、椒、姜作粥,每日空腹食之。

基本信息

貒肉

正文

貒肉
(《唐本草》)

異名

貒豬肉(《聖惠方》)。

來源

為鼬科動物豬獾的肉。

動物形態

豬獾(《綱目》),又名:貒(《楚辭》),獾(《爾雅》郭璞注),獾豚(《本草拾遺》),地豬(《醫林纂要》),沙獾
體粗壯,身長65~70厘米,尾長14~17厘米,體重約10公斤。形似狗獾,額部寬。吻較長,鼻墊與上唇之間無毛。四肢粗壯,前後肢均具淡黃色的利爪。全身黑棕色而雜以白色。背毛基部白色,中段黑棕色,毛尖白色。頭部自鼻尖到頸部有一白色縱紋,兩頰從口角到頭後各有一白色短紋。耳緣白色,喉、頸部白色或黃白色。四肢棕黑。尾白色或黃白色。
生態與狗獾相似,自平原到海拔3000米左右高山上均有。住岩洞或穴居於地下。夜間活動,性兇猛,視覺弱,嗅覺靈敏。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果實或爬蟲類、魚類、小鳥、鼠類為食,亦吃昆蟲。春季產仔,每胎約4仔。分布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等地。
本動物的骨(貒骨)、脂肪油(貒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冬季捕捉。

性味

酸,平。
①《食療本草》:"平,味酸。"
②《綱目》:"甘酸,平,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功用主治

補脾胃,利水道。治虛勞羸瘦,水脹,久痢小兒疳積。
①《唐本草》:"主久水脹不瘥垂死者,作羹臛食之,下水。"
②孟詵:"主患赤白痢多時不瘥者,可煮肉經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醬食之。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長脂肉,肥白。"
③《本草圖經》:"主虛勞,行風氣,利藏府,殺蟲。"
④《日用本草》:"治上氣虛乏,咳逆勞熱,和五味煮食。"
⑤《醫林纂要》:"補中,益氣血,殺蟲,治疳積。"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煮食。

選方

治十種水病:貒豬肉半斤細切。上用粳米三合,水三升,入蔥、豉、椒、姜作粥,每日空腹食之。(《聖惠方》)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