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囊尾蚴是豬帶絛蟲的幼蟲,多寄生在中間宿主的橫紋肌肉、腦、眼,其他器官也常有寄生。成熟的囊尾蚴,外形橢圓,約黃豆大,為半透明的包囊,長徑6—10毫米,短徑5毫米,囊內充滿液體。囊壁是一層薄膜,壁上有1個圓形乳白色的小結,其中有1個內翻的關節,頭結上4個吸盤和頂突小鉤,分為兩圈排列。
豬囊尾蚴的成蟲寄生在終末宿主(人)的小腸里,稱為豬帶絛蟲或鏈狀帶絛蟲,因其頭節的頂突上有小鉤,又名“有鉤絛蟲”。成蟲體長2—5米,偶有長達8米,整個蟲體有有700—1000個片節,蟲體乳白色帶狀。成節距頭節約1米左右,片節的長與寬幾乎相等。孕節的長度比寬度約大1倍。每個孕節含有蟲卵3萬—5萬個,孕節逐個或成段隨糞便排出體外,初排出的節片能活動,蟲卵可因子宮膨脹使節片的正縱線破裂而逸出,卵內有1個六鉤蚴。
豬帶絛蟲的成蟲只能寄生在人的小腸前半段,蟲卵或孕節隨糞便排出後,污染地面或食物,被豬(中間宿主)吞食的蟲卵或孕節,在胃腸消化液作用下(有人認為幼蟲小鉤的作用)六鉤蚴破殼而出,在1—2天鑽入腸壁,進入淋巴和血管內,隨血液流到各個組織中,在到達肌肉組織後(有時也能在各器官組織)開始發育,先增加體積,然後逐步形成一個充滿液體的囊包體。20天后囊壁上出現凹陷,2個月後該處形成頭節上已長成明顯的吸盤和有鉤的頂突。這時囊尾蚴成熟,對人具有感染力,囊尾蚴多寄生在咬肌、舌肌、膈肌、肋間肌,頸、肩、腹部肌肉中常見,內臟的心肌多見。在豬體內能生存數年,年久即鈣化死亡。人誤食未熟的或生的含有囊尾蚴的豬肉後,在胃腸消化液作用下,囊壁被消化,頭節即進入小腸,用吸盤和小鉤附著在腸壁上,吸取營養發育生長,鏈體上出現睪丸約20天,再經48天即出現成熟卵,在50天或更長時間可見到孕節(或蟲卵)隨糞便排出,開始排出的節片多,然後逐漸減少,每隔數天排出1次。每月可脫落200個節片。
相關詞條
-
眼部豬囊尾蚴病
眼部豬囊尾蚴病(bladder worm),是鏈狀帶絛蟲即豬肉絛蟲(teania solium)的幼蟲。蟲體為白色半透明的囊狀物,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約...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
豬囊尾蚴病
豬囊尾蚴病( cysticercoids cellulosae)俗稱囊蟲病,是豬帶絛蟲的蚴蟲即豬囊尾蚴( Cysticercuscellu-losae)...
病原學 流行病學 發病機制 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 -
眼外肌豬囊尾蚴病
眼外肌豬囊尾蚴病,又稱眼外肌囊蟲病,是指寄生於眼球轉動肌的豬囊尾蚴引起的反覆發作性炎症與粘連形成的眼外肌病變,稱為眼外肌囊蟲病由於本病反覆發作炎症反應,...
流行病學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檢查 -
乳房豬囊尾蚴病
乳房豬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of breast)是由鏈狀帶絛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於乳房的皮下或乳腺組織內形成的囊蟲結節。本病臨床少見河...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
豬帶絛蟲囊尾蚴的發育生物學
《豬帶絛蟲囊尾蚴的發育生物學》是 2007年 科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慶章等。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皮膚豬囊尾蚴病
皮膚豬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utis)是因豬肉絛蟲(Taeniasolium)的幼蟲(囊尾蚴)寄居於皮下組織內所引起的皮膚病,豬為天然...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
豬帶條蟲囊尾蚴的發育生物學
《豬帶條蟲囊尾蚴的發育生物學》是李慶章 等著,由科學出版社於2008年1月1日出版。本書的讀者對象為人獸共患疾病特別是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的基礎研究人員和臨...
內容提要 編輯推薦 目錄 -
腦豬囊尾蚴病
豬囊尾蚴病為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由於囊蟲侵入部位和數量不同,臨床症狀複雜多樣,又因囊尾蚴的發育時期、存活狀態的不同,病程長短不一。病情有輕重緩急,可急劇...
病因 臨床表現 檢查 診斷 鑑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