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豬乙型腦炎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蟲媒病毒性疾病,豬常為性成熟時易感,表現症狀為沉鬱、嗜眠、懷孕母豬繁殖障礙。公豬睪丸炎。在流行季節來臨前,各大養豬專業戶除做好預防工作外,還要學會一些診斷的知識與技術,以防萬一發病能及時診斷治療。病原與流行
乙型腦炎病毒簡稱乙腦病毒。乙腦病毒在環境中不穩定,易被消毒劑滅活。病毒對乙醚、氯仿和脫氧膽酸鈉、蛋白水解酶和脂肪水解酶敏感。蚊蟲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故常於夏季流行。豬是本病最重要的傳染源和儲存宿主。豬的飼養量大且每年因大量屠宰致使豬群更新快,新出生的豬均無免疫力且易感,經過一個乙腦流行季節後,幾乎100%的幼豬均受到蚊蟲叮咬而感染,從而成為新的傳染源。
臨床症狀
仔豬感染乙腦後症狀為:發高燒、精神委頓、臥地、減食、口渴,結膜潮紅、糞呈乾球狀、尿少色深、有的豬後肢呈輕度麻痹,步態不穩,關節腫大,跛行,部分病豬出現視力障礙,亂沖亂撞;育肥豬主要表現為持續高熱。
公豬發生睪丸炎,一側性或兩側睪丸腫脹、陰囊皺壁消失、發亮,疼痛、溫度升高,約3~5天后消退,少數病豬睪丸縮小,變硬,喪失種用能力。
母豬感染該病後主要表現為繁殖障礙:妊娠母豬突然發生流產、早產或延時分娩,產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流產胎兒水腫、腦膜充血、皮下水腫、淋巴結充血、肝睥有壞死灶:部分仔豬出生後幾天痙攣死亡。
本病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3-4天,病豬體溫明顯升高,精神萎鈍,沉鬱,疲倦似的臥地,食慾減退,口渴思飲,結膜漸紅,糞便於燥呈球狀。表面附著有灰白色的黏液,排出的尿多呈深黃色,心跳增加,每分鐘約110-120次,有時可見流鼻涕,能聽到鼻塞音。有的病豬呈現後肢輕度麻痹,後肢關節腫大。發生跛行,妊娠母豬患病的主要症狀是發生流產,初產母豬多發,第三胎後較少發生。胎兒多數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根據胎兒大小來判斷,並非死於同一時期。流產後,母豬的症狀很快減輕。體溫恢復正常,食慾漸漸正常,但也有少數母豬症狀會加重,流產後發生胎衣不下。陰道內流出紅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也有患病母豬在預產期前或期後分娩的,除死胎外,有個別正常的,也有的生後很健康。但隔1-2天后陸續發生全身痙攣,倒地不起,發作後不久死亡。恢復者甚少。母豬流產後,不影響下一次配種。公豬除上述症狀外,就是睪丸腫脹,一般比正常大0.5-1倍左右,患側陰囊的皺襞完全消失,發亮、發熱,經2-3天腫脹消退,漸漸恢復正常,有的縮小變硬(無造精功能)公豬病後,1-2月內,可見大量死精和畸形精子。以後會慢慢恢復 。
病理變化
新生仔豬感染乙腦後很難見到肉眼可見的病變。流產胎兒腦水腫,皮下血樣浸潤,肌肉似水煮樣;木乃伊胎兒從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存活的弱仔可見到腦水腫,皮下水腫,胸腔積液,腹水、漿膜小點出血、淋巴結充血,肝和脾內有壞死灶,腦膜脊髓充血等。
流產母豬子宮內膜充血、水腫,黏膜有少量小點狀出血,上覆有黏稠的分泌物。公豬睪丸腫脹,切開腫脹的睪丸,可見鞘膜與白質間積液,有不同程度充血,睪丸實質充血,有許多大小不等小顆粒狀壞死灶,附睪邊緣和鞘膜髒層纖維性增厚、陰囊與睪丸粘連。
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母豬產仔情況,可初步診斷。但由於乙腦臨床症狀與許多疾病相似,故必須進行實驗室確診。可採取因本病而流產或早產的胎兒,採取死亡仔豬或存活仔豬吮乳前的血液,同時採取死產仔豬的腦組織,低溫保存,送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診斷包括病原檢測和血清學診斷:病原學檢測方法包括病毒的分離、鑑定,反向被動血凝試驗,免疫細胞化學法和PCR診斷方法等。用於乙腦診斷的血清學方法包括乳膠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斑點免疫滲濾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免疫螢光試驗、間接血凝試驗、放射免疫測定,免疫電鏡技術等 。
防治
本病的治療無特殊有效方法。豬發病後應立即隔離。採取鎮靜安神,防止繼發感染等措施,必要時可補液治療,同時應做好護理工作。
預防本病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做好殺蚊、滅蠅除蜱工作,在本病的預防上可取得較好的防制效果,如消滅蚊蟲孳生地,疏通溝渠,填窪造地,排除積水,並於黃昏時往圈舍內噴灑綠色殺蟲藥物。
2.因地而異,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方案,一般來說,給母豬群定期免疫接種,可有效預防和控制該病。免疫注射通常是在蚊蟲出現之前,採用日本乙型腦炎弱毒疫苗,以2~3周的間隔接種數次,種豬群常在每年的3~4月進行。後備公母豬配種前再免疫接種一次,以後則按常規每年注射一次,以防母豬發生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