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中

豬中,這是潮汕人對介紹買賣豬苗、豬仔以至大豬的中間人的叫法。 豬中可分為豬仔市場的豬中和農村流動的豬中兩種。 豬仔市場的豬中也稱“豬仔販”,在豬仔集貿市場上充當介紹人角色。

豬中,這是潮汕人對介紹買賣豬苗、豬仔以至大豬的中間人的叫法。豬中這個行當從前就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熱門。
豬中可分為豬仔市場的豬中和農村流動的豬中兩種。豬仔市場的豬中也稱“豬仔販”,在豬仔集貿市場上充當介紹人角色。做豬中的人個個都是伶牙俐齒、嘴甜舌滑,自稱能為豬“相五形”,什麼豬“討食”(食慾強),什麼豬挑食,哪只豬“大種”,哪只豬“小種”,他們一看便知。豬中一方面向買主誇說這頭豬仔如何的好,該付多少錢就可以購買。接著又對賣主說,這頭豬仔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能賣到多少錢就非常不錯了……經過豬中的說合,買賣雙方如果都能夠接受豬中所擬的價格,便錢貨兩訖,這筆交易就成功了。成交時,買主和賣主都得付出同等的佣金來酬謝豬中,這款項俗稱“中人錢”。當然,有個別貪婪的豬中對“中人錢”並不滿足,便想心思再撈錢。因為買賣是公開的,眾目睽睽之下很難作弊。豬中不能用語言表達,就用腳輕輕地去踏賣主的腳:踏一下,暗示加價一元,踏兩下,暗示加價二元,以此類推。待買主付款把豬仔抱走後,豬中就向賣主索取其暗中所加的價款,因此這筆錢稱“踏腳錢”,這種行為叫做“踏食”。有時農民會有上市賣不完的豬仔,豬中便趁機壓價收購,然後再轉手販賣到外地或餵養一段時間後再賣出。
這些豬中一般是住在市場周邊,易於掌握豬價行情。另一種豬中是在農村流動的中介。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養豬。這類豬中大多是同鄉人或鄰鄉人,他們對哪家養的豬仔、大豬差不多到了可以販賣的時間都了如指掌,隨後他們就到養豬的人家問清底價,再聯繫買主過來看豬。買賣雙方開始總會出現討價還價中的差額,豬中便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根據豬的品種質量和買賣雙方的心理與市場行情,左勸右說,多方談算,力促成交。成交後,買賣雙方按照事前與豬中約定好的價錢付予“中人錢”。
在禽畜行業的豬仔集貿市場上,豬中共同創造了許多行內話和隱語作為討價還價的語言,潮人稱之為“豬僻”。這種隱語主要是替代數目字的稱呼和組合,以達到蒙蔽買豬人和賣豬人的目的。揭陽一帶的“豬僻”中常以“拗、么、宗、超、新、漏、寮、原、歉”的行話代替數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組合法上數碼同一個數詞叫“重”(表示相疊之意)。如數目十一的叫“重拗”;數目十八的便叫“拗原”,以此推之。潮陽一帶表示一至九的九個數字的“豬僻”分別是“香、乃、北、里、嗎、雍、侯、太、罕”,其中“香”可以代替一、十、百、千等整數,如一百說成“大香”,十一說成“重香”。可見,潮汕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版本的“豬僻”,但最常見的是:丁、天、春、羅、語、交、化、公、旭、田。這些“豬僻”從文字上已可意會。
潮汕鄉間還流傳著與豬中有關的一句口頭語:“豬中相打,神鬼難猜。”說的是豬中為了糊弄買賣一方或雙方,裝神弄鬼,什麼伎倆都敢使出來。曾經有某買主跟著豬中甲在豬市選購豬仔,看中了一頭豬,但價錢老是談不攏,半途忽然冒出豬中乙,領著另外一個買主爭買同一頭豬,兩個豬中都做出對各自買主忠心耿耿、志在必得的表現,彼此互不相讓,爭吵愈來愈激烈,接著便是拳腳相見,打猴拳般在市場裡團團轉。最終是豬中乙臉抹豬血狼狽敗走,豬中甲大獲全勝替買主買了豬。令買主意想不到的是,散市的時候,他看見剛剛打得難解難分的豬中甲和乙卻在小食攤面對面喝酒,有說有笑,親如兄弟。
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潮汕農村家庭養豬越來越少,豬中這個行業已漸漸退出歷史舞台,“豬僻”也基本上沒有用場了,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這些淡淡的歷史陳跡依稀憶起昔日潮汕鄉村的老百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