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戈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生於德國西里西亞中部的薩茲布隆。祖父是織工,父親是旅店老闆,哥哥卡爾·豪普特曼是著名的詩人。戈哈特·豪普特曼早年學過雕塑,後接受自然主義詩潮影響開始文學創作。由於受列夫·托爾斯泰和易卜生的影響,他並不拘泥於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成名劇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他又轉入寫實主義,接連發表了《織工》(1892)、《獺皮》(1893)和《弗洛里安·蓋爾》(1896)等現實主義劇作。其中《織工》被看作是德國戲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作者由此播全歐。1894年,夢幻劇《翰奈爾升天》的發表,標誌著作家的創作又發生了轉折,開始走向象徵主義,並成為德國戲劇界新浪漫主義的代表。這一時期的重要劇作《沉鍾》,為作家贏得了世界性聲譽。此外還有《可憐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但就在此期間,作家也寫過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劇《車夫亨舍爾》(1998)、《羅澤·伯恩德》(1903)和悲劇《大老鼠》(1911)等。在他的65個創作春秋中,總共為後世留下47個劇本,5首的文敘事詩,21首散文詩,還有一些小說,其中長篇小說《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紐·曼特》(1910)被評論界認為是探求基督教及其創建人的登峰之作。
影響豪普特曼終生創作的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赫拉克利特,文學家莎士比亞的歌德,以及古希臘作品和基督教聖經。他在吸收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作手法的同時,又對印度宗教、《可蘭經》以及中國的老子作了透徹的研究。他把書籍的各種思想和文體熔為一爐,因此在德國以及世界文學史的坐標上很難確定他的準確位置。用紀德的話說,“他懂得不斷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傑出的創作,使他生前獲得國內外的眾多榮譽和獎勵,僅維也納皇家學院第三次頒發給他格瑞帕澤獎。1912年,由於“他在戲劇藝術領域中豐碩、多樣而又出色的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影響豪普特曼終生創作的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赫拉克利特,文學家莎士比亞的歌德,以及古希臘作品和基督教聖經。他在吸收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作手法的同時,又對印度宗教、《可蘭經》以及中國的老子作了透徹的研究。他把書籍的各種思想和文體熔為一爐,因此在德國以及世界文學史的坐標上很難確定他的準確位置。用紀德的話說,“他懂得不斷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傑出的創作,使他生前獲得國內外的眾多榮譽和獎勵,僅維也納皇家學院第三次頒發給他格瑞帕澤獎。
相關條目
文化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