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蚜

豆蚜

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蟲。無翅胎生雌蚜:體長L 8~2.4毫米,體肥胖黑色、濃紫色、少數墨綠色,具光澤,體披均勻蠟粉。中額瘤和額瘤稍隆。觸角6節,比體短,第一、第二節和第五節末端及第六節黑色,余黃白色。腹部第一至第六節背面有一大型灰色隆板,腹管黑色,長圓形,有瓦紋。尾片黑色,圓錐形,具微刺組成的瓦紋,兩側各具長毛3根。 2、有翅胎生雌蚜:體長L 5~1.8毫米,體黑綠色或黑褐色,具光澤。觸角6節,第一、第二節黑褐色,第三至第六節黃白色,節間褐色,第三節有感覺圈4~7個,排列成行。其他特徵與無翅孤雌蚜相似。若蚜,分4齡,呈灰紫色至黑褐色。

基本信息

發生危害

豆蚜 豆蚜

豆蚜在長江流域年發生20代以上,冬季以成、若蚜在蠶豆、冬豌豆或紫雲英等豆科植物心葉或葉背處越冬。常年,當月平均溫度8~10℃時,豆蚜在冬寄主上開始正常繁殖。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若蚜群集於留種紫雲英和蠶豆嫩梢、花序、葉柄、莢果等處繁殖危害;5月中、下旬以後,隨著植株的衰老,產生有翅蚜遷向夏、秋刀豆、豇豆、扁豆、花生等豆科植物上寄生繁殖;10月下旬至11月間,隨著氣溫下降和寄主植物的衰老,又產生有翅蚜遷向紫雲英、蠶豆等冬寄主上繁殖並在其上越冬。

豆蚜對黃色有較強的趨性,對銀灰色有忌避習性,且具較強的遷飛和擴散能力,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每頭雌蚜壽命可長達10天以上,平均胎生若蚜100多頭。全年有2個發生高峰期,春季5—6月、秋季10—11月。

適宜豆蚜生長、發育、繁殖溫度範圍為8—35℃;最適環境溫度為22—26℃,相對濕度60%~70%。在12~18℃下若蟲歷期10~14天;在22~26℃下,若蟲歷期僅4~6天。

豆蚜危害寄主常群集於嫩莖、幼芽、頂端嫩葉、心葉、花器及莢果處吸取汁液。受害嚴重時,植株生長不良,葉片捲縮,影響開花結實。又因該蟲大量排泄“蜜露”,而引起煤污病,使葉片表面鋪滿一層黑色黴菌,影響光合作用,結莢減少,千粒重下降。

防治措施

1、黃板誘蚜:殺滅遷飛的有翅蚜,加強田間檢查、蟲情預測預報。

2、藥劑防治:在田間蚜蟲點片發生階段要重視早期防 治,用藥間隔期7一10天,連續用藥2~3次。可選用的藥劑有 20%康福多濃可溶劑4 000~5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20~25克),12.5%吡蟲啉水可溶性濃液劑3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30~35克)噴霧防治,以上藥劑用藥間隔期15~25天;10%高效氯氰菊脂乳油2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50克),20%莫比朗乳油5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20克),2.5%功夫菊脂乳油2 5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40克),0.36%苦參鹼水劑5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200克),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50克),40%樂果乳劑1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藥量100克)等,噴霧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