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散-《活幼口議》卷十九。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九。【組成】肉豆蔻1個(煨)木香丁香白朮白茯苓甘草(炙)各3克藿香葉3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次4~5克,煎藿香、棗子湯或生薑湯調服。
【功用】溫脾理氣,和胃止嘔,
【主治】小兒脾寒不運,胃失和降,嘔吐,脘悶。
豆蔻散-《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來源】《聖濟總錄》卷七十四。【組成】肉豆蔻(去殼,炮)5枚甘草(炙,銼)30克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45克
【用法】上三味藥,搗羅為散。每服2克,米飲或湯調下,空腹時溫服。
【功用】溫中燥濕。
【主治】脾胃傷濕,濡瀉不止。
豆蔻散-《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肉豆蔻(去殼)半兩,紅豆蔻(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丁香半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主治】口臭。
【方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1錢匕,熟水調下,日3次,不拘時候。
【附註】將本方改為丸劑,名“豆蔻丸”(見《普濟方》)。
豆蔻散-《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組成】肉豆蔻(去皮)3個,木香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3枚(炮,去核),檳榔2枚(銼)。【來源】《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主治】五種膈氣。
【功效】治氣補勞,通血脈,益脾胃。
【用法】上為散。每服2錢匕,如茶點服;若入姜、棗同煎亦佳。
豆蔻散-《活幼口議》卷十八。
【藥物組成】肉豆蔻1個(煨),胡粉(炒)2錢,龍骨(生)1錢,白礬(枯)1錢。
【處方來源】《活幼口議》卷十八。
【方劑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弱,糟粕不聚,瀉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熱不調,日夜頻並,愈而又發。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飯飲調服,不拘時候。
肉豆蔻五個(面裹煨)炙甘草三錢濃朴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一盞調下,食前,白湯亦得。歲水不及,濕乃大行,長氣反用,民病濡泄。濡,潤也。楊子曰∶泄,歇也。謂洞泄下水,陰之之。可治
中藥方劑之豆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