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瀉 ,病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濕勝則濡瀉。”又稱濡泄、濕泄、洞泄。指濕盛傷脾的泄瀉。《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又 稱濡泄、濕瀉、洞泄、脾虛泄。《衛生寶鑑·泄痢門》:“《內經》云:濕勝則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為濕自甚,即脾虛泄也。由土虛不能制濕,腸胃不固,濕反勝而成病,故脈遲而緩,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腸鳴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湯加二術、胃苓湯加草蔻。”參見各條。
相關詞條
-
濕盛則濡瀉
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濕氣偏勝而出現泄瀉。脾喜燥惡濕,濕氣內盛則脾陽受遏,運化水液功能失調,故見大便泄瀉等症。
濕盛則濡瀉 出處 -
濡泄
濡泄,病名。指濕盛傷脾的泄瀉。
濡泄 相關條目 -
濕瀉
濕瀉又稱“洞瀉”或“濡瀉”。是因水濕阻於胃腸,脾虛不能制水所致。
-
暴瀉
暴瀉病,又名暴注,是指發病突然,以排便次數劇增,瀉下急迫為特徵的內科急性病證。
概述 病因病機 辯證分型 治療 參考資料 -
暑瀉
暑瀉,熱瀉的一種。因感受暑熱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狀有瀉下如注,或瀉出粘稠,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脈濡數等。
記載 -
外感濕瀉
外感濕瀉是病證名。濕邪外侵,脾氣不運所致的泄瀉。
簡介 相關條目 -
暴瀉病
而暴瀉的針灸治療,在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中即有記載:“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 《針灸大成·卷九》:“大便泄瀉不止;中脘、天樞、中極”。...
概述 病因病機 辯證分型 治療 參考資料 -
濕勝則濡瀉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指濕氣偏勝出現大便泄瀉的病理。 濡瀉,是腸鳴腹瀉,瀉出稀爛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狀。
-
傷濕瀉
傷濕瀉,病證名。指小兒秋季感受濕邪而致引起水瀉。
簡介 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