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燒著買

豆腐的老祖宗在中國,中國人最早發明了豆腐,然而翻遍菜譜,"燒豆腐"這一味兒,卻是"典無所載,譜無所記",最早可謂"滇邑獨有,他鄉俱無"。確切地說,可以"燒著賣"的豆腐主要是"滇南豆腐",因為其製作工藝獨特,不用滷水而用井水點豆腐的緣故。
滇南石屏北門豆腐、建水西門豆腐均是"燒豆腐"的正宗產地。在石屏縣城北門一條小巷裡,有一許姓人家,有小院一座,狹小逼窄,但院中那眼井,卻是稀有這物:井中之水不可飲用,百年來專門用做點豆腐鹵水。據稱石屏豆腐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北門豆腐好而有名的緣由是因為"水好",要兩種水:一種井水泡黃豆、煮豆漿;另一種井水專點豆腐;甜井水和澀井水共用,相輔相成。
建水西門豆腐,也與一眼井有關。西門井有龍潭氣派,直徑可達3米左右,稱為池亦可。西門豆腐用滷水點,所不同者,功夫在"包"上。所謂"包",即"包豆腐",各人面前一桶豆漿,豆漿呈半乾狀,人人動作麻利,舀一撮放於手中紗布上,三五下團捏成一雨見方的小豆腐塊,然後置於篾板上,擺滿後拿去晾乾。手上飛快包豆腐。現在,石屏、建水豆腐仍然是"燒豆腐"的主要供應地,北門、西門豆腐已被公認為"正宗",暢銷雲南各地。
"雲南十八怪,豆腐燒著賣",說"燒",是雲南方言,實際是"烤"。豆腐買來,先放三五日,即將豆腐置於屋角不通風處,上覆稻草或紗布,待其略有酸臭味方才拿出。新鮮豆腐在火上烤不出那層"殼",入口發酸;太臭的豆腐烤不出"形",入口發膩。就是說,豆腐不臭不行,太臭也不行,要臭得恰到好處,這全憑感覺和經驗。燒豆腐要用栗炭火,炭火盆呈長方形,上置鋼筋焊成的有縫烤盤。若火力過猛,則烤盤下墊起木索,使之升高寸許;火力偏小,則取下墊坨,使之貼近炭火。吃豆腐要有佐料:乾料,便是碗中只放辣椒麵、胡椒麵、味素、鹽巴等佐料;濕料,則是在乾佐料中再加入醬油及芫荽少許。後來又有"蒜油佐料",不放醬油,而放蒜油及鹵腐汗少許,又另有滋味。雪白的豆腐塊滾滿烤盤,排列有序,逐塊翻烤,在中間的翻得勤,在邊上的翻得慢。三五分鐘扣,只見中間的若干豆腐塊漸漸腫起,顏色變黃,原本四方形的豆腐塊,眼見得膨脹成圓球形,可當得桌球一般拍跳,拿筷子壓一壓,略有彈性,便可吃了。將豆腐塊掰作兩半,外焦里嫩,直接蘸佐料吃。若是濕佐料,則外涼內燙,外濃內淡,入口香糯,濃淡相宜,味美到不可言傳;若使乾佐料,則外焦里燙,入口脆香,辣鹹有之,美味亦難以言表。
雲南正宗的燒豆腐有幾處:一是建水縣東門外,二是燕子洞,三是箇舊市區農貿市場,四是石屏縣縣城各處。通海、曲江等處亦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