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稈蠅
正文
英文名:douganying bean fly 常見種類有豆稈黑潛蠅(Melanagromyza sojae)(圖1)、豆梢黑潛蠅( 長氣門黑潛蠅,M. dolichostigma)(圖2)、豆根皮蛇潛蠅 (Ophiomyia centrosematis)、菜豆蛇潛蠅(O.phaseoli)和豆根蛇潛蠅(O.shibatsuji)(圖 3)。各種豆稈蠅的成蟲均為小型蠅類。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澤,觸角3節,具芒。卵長0.31~0.35毫米,長橢圓形乳白色。幼蟲體長3~4毫米,蛆形,黃白色,有前、後氣門各一對。蛹長2.5~2.8毫米,橄欖狀,金黃色,蛹殼上的氣門特徵與幼蟲相似。在中國分布廣泛,以黃淮地區受害最重。日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南非等也有所見。豆稈蠅為害多種豆類植物,其中豆稈黑潛蠅、豆梢黑潛蠅、豆根皮蛇潛蠅和豆根蛇潛蠅主要為害大豆;菜豆黑潛蠅主要為害豇豆。豆稈黑潛蠅在葉柄和莖內蛀食髓部及木質部,苗期被害可致死苗或後期豆株早衰,莢少且小,常無子粒,或子實不飽滿。豆梢黑潛蠅蛀食新梢,嫩梢枯萎。豆根皮蛇潛蠅和豆根蛇潛蠅在莖基和主根皮層內蛀食,後者也能害及木質部,使根部腫脹,皮層裂開,導致死苗或植株生長不良。豆稈黑潛蠅在中國北自河南濮陽,南至廣西柳州。年發生4~13代,大多以蛹在大豆秸稈、葉柄中及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以後陸續羽化。成蟲吸食花蜜,雌蟲還常以腹末刺破葉片表皮吮吸汁液,造成白色傷孔。卵多數散產於豆株葉片背面近基部主脈附近表皮下。初孵幼蟲蛀入莖稈髓部為害,老熟幼蟲在莖稈壁上咬一羽化孔,在羽化孔附近的莖內化蛹。早播、主莖粗壯和前期生長快的品種受害較輕。黃淮地區5、6月間多雨則越冬蛹的滯育率低,第1代蟲源增多,為害加重,反之則輕。天敵有癭蜂、金小蜂和廣肩小蜂等,寄生幼蟲和蛹體,後期尤其越冬蠅蛹常絕大部分被寄生。可選用抗蟲品種,提早播種,進行輪作,加強苗期田間管理,冬春合理處理秸稈,保護天敵和越冬蛹寄生蜂;在成蟲發生期和幼蟲初孵階段噴灑樂果、敵敵畏、馬拉硫磷和溴氰菊酯等藥劑加以防治。配圖
相關連線
http://wenku.baidu.com/view/737f05707fd5360cba1adbe5.htmlhttp://www.ipm.org.cn/bcsc/C020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