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81年出生在山西省神池縣城關鎮。
經歷
其父谷如崗,早年為塾師,後任陽城縣儒學訓導。其伯父如墉,清末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後為山西大學監督。據谷道元之父谷辰生遺著記載:谷思慎少年聰穎強記,未冠已涉獵群書,落拓不羈,不事生產,與鄉民交友,輕財仗義。服膺鄭成功“滅清復漢”遺策,參加哥老會組織。設“三元堂”,請“五組聖賢”,請“紅棍”,升杏黃旗,“砸香”入會,秘密戒奢。由於谷思慎行俠仗義,胸懷大志,四方豪傑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時間不暢,他手下已聚集數萬之眾。谷思慎作為“三元堂”的龍頭大哥,成了北路哥老會的領袖人物。1900年,谷思慎聞知慈禧皇后光緒皇帝因八國聯軍圍攻北京,西逃長安路經山西大同。他親自率領雷發等多位哥老會豪傑,埋伏在途中,準備刺殺慈禧太后,實現滅清復漢之願。無奈,倉皇逃竄的慈禧身邊,跟隨著眾多王公大臣和武藝不凡的侍衛,谷思慎等人處心積慮而無法下手,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禍國之首從身邊溜走。刺殺行動失敗後,谷思慎漸漸認識到:興漢之舉在於深造學習,推翻滿情緒借鑑西學根本。為此,他隻身來到太原,求見身為山西大學監督的伯父谷如墉。思想保守的伯父早就聞知侄兒是哥老會的大頭目。雙方一見面,不由分說,他以長輩的口吻痛斥谷思慎:辱沒書香門第,淪落江湖草寇。素壞大志的谷思慎,在伯父面前沒有進行絲毫辯駁,只是反覆陳述:此番到並只為省親與讀書,以求進取耳!最後,他的誠心感動了谷如墉,於是被推薦到山西大學中齋就讀,兩個月後課列優等,得享膏火(即獎學金)。同學們都願意與他交往,甚至有人預言:谷思慎為人豁達,襟懷寬廣,遠非池中之物。此語不幸被言中,次年,23歲的谷思慎考上了山西首批公派留學生赴日本大學攻讀政法專業。在那裡,他結識了偉大的領袖孫中山先生。在中山先生的影響下,谷思慎由一名哥老會的龍頭大哥轉變為職業革命家。
追隨孫中山先生屢次起義,屢遭失敗。
矢志不渝的孫中山先生認識到:只有團結更廣泛的革命青年參加到反清鬥爭中來,革命才能夠得到最後的勝利。1905年7月14日,經安徽留學生程家檉介紹,孫中山結識了北路哥老會的龍頭大哥谷思慎。雙方誌同道合,相見恨晚。谷思慎當場剪辨以示擁護中山先生,建議興中會、大刀會、哥老會三回合一,共同抗清。此舉得到了中山先生的讚許。中山先生倡議將新的反清統一組織定名為同盟會。谷思慎當即以哥老會龍頭大哥的身份,推舉孫中山為主盟人。1905年8月20日,經過認真地協商籌備,孫中山先生組織17省十數百留學生在日本舉行了“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當時同盟會分8個部,執行部負責人為孫中山本人,庶務部黃興、書記部馬君武、內務部朱炳麟……經理部負責人為谷思慎。同盟會是國民黨的前身,谷思慎是當之無愧的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隨後,谷思慎根據發展會員、壯大組織的工作部署,先後發展山西籍留學生閻錫山、趙戴文、溫壽泉等人加入了同盟會。說起發展閻錫山入會,還有一段小插曲。時年22歲的閻錫山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生。出生於地主商人家庭的閻錫山,對谷思慎的革命行動頗為不解:“你是宦官子弟,不愁吃穿,不愁出路,為何還要加入同盟會,另謀他途?”谷思慎正言:“我入會不是為了個人謀出路。而是為了民族謀出路!”谷、閻二者人品高下,由此可見一斑。善於見風使舵的閻錫山,發現革命風雲日熾,跟著谷思慎,邁進了同盟會的大門。不久,受中山先生的派遣,谷思慎由日返晉,加緊革命活動,準備武裝起義。他的行蹤被清廷鷹犬捕獲,多次要對他下毒手,幸虧親屬和同志保護,幾次化險為夷。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後,革命黨決定把目標頗大的古思慎轉移到外地,做輔助性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犧牲。為此,谷先生到綏西策應。10月29日,山西光復,谷思身材又重新回到了故鄉山西。1912年9月,谷思慎受晉省人民之託,赴京迎請孫中山先生蒞晉視察。老友相見,促膝夜談。9月19日,在谷先生的陪同下,孫中山來到了太原並作了熱情洋溢的演講。留並數日,臨行前高瞻遠矚的中山先生,對首鼠兩端的閻錫山作了準確地評價:“吾行南北,見起義將領,無如閻之庸暗鄙塞,且其人實詭譎,居心誠不可問,何足以語革命。”意欲換人。谷思慎出於穩定大局考慮,向中山先生進言:“晉人治晉較為穩妥。且知之在先或無後憂。”中山先生無奈表示贊同。谷思慎又救了閻錫山一次。
病逝在右玉
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心胸狹隘的閻錫山露出了他陰暗兇狠的一面。對同盟會元老開始一個個排擠打擊,甚至連他的入會介紹人谷思慎也不放過。先是將谷軟禁在自己府中,後來又借民國政府成立參、眾兩院之際,表面上推舉谷入京高就眾議院議員,實質上把谷思慎排擠出了山西。之後,在軍閥混戰的二三十年中,身為同盟會創始人之一的谷思慎,輾轉流離,顛沛於晉、京、瀘之間,壯志難酬,令人悲嘆。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占領了北平。正在此閉門著述的谷思慎,被迫扔掉珍貴的書稿出逃,西向延安尋找共產黨。誰料禍不單行,走到大同,以家屬口被日軍捕獲。不久,日本人挾谷思慎等人南下與八路軍作戰,日軍戰敗。八路軍120時戰士從草堆中發現了谷思慎,以為是漢奸,押送到了司令部。在此谷思慎見到了救星賀龍將軍。賀龍大喜過望的對部下說:“這哪裡是漢奸?谷先生是與吳玉章先生、廖仲愷先生齊名的辛亥革命的前輩,是我們黨求之不得的賢才名士。”在合龍師部,谷思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禮遇。又過了一段時間,經賀龍將軍請示中央,谷思慎父子終於來到了延安,見到了毛澤東等共產黨高層領導人。谷先生與毛澤東等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之後,他愉快地出任了晉綏邊區的議員。1946年,我軍進攻綏遠前夕,谷思慎因與綏遠守將有故交,奉命前往說服他們棄暗投明,不料中途積勞成疾,病逝于山西右玉縣威遠堡。而後,八路軍為其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葬禮。谷思慎先生有三字:長子瀛生,隨賀龍從軍,犧牲在內蒙古;次子民生,隨賀龍部西征,新中國成立初期曾任甘肅同心縣公安局局長,後無音訊;三子辰生在故鄉神池教書為業,著有父親傳記,保存有父親的眾多遺物,20世紀80年代末過世。我們見到的谷道元和谷異軍、谷紀慎,便事谷辰生的後代,也是谷思慎先生得直系傳人。正因為擁有像谷思慎這樣眾多的仁人志士,山西這塊熱土,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總是“發出憤怒的吼聲”,發揮其無與倫比的作用。